APP下载

《鱼翅与花椒》:英国作家眼中的好食与知味

2019-08-02张艺芳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川菜食材文化

文_张艺芳

作为川大留学生,英国女孩扶霞·邓洛普在成都有过一年多的生活经历。

本应该浸泡于图书馆的她,喜欢逛川大附近的菜市。冒着巨大的风险,她尝试成都的美食。风险源自,“吃别国的菜,你就不可避免地失去自己的文化归属、动摇最根本的身份认同。”

早上,她狼吞虎咽地吃下一碗佐料丰富的面。晚上,跟朋友点上一份辣子鸡,“外焦里嫩的爆炒鸡块,埋在一堆爆得焦香的辣椒之中,翻找也是种乐趣。”她去郫都区探访豆瓣酱的制作,进入竹园的后厨学习川菜,后来还报考了一个川菜培训班,学习中国烹饪中的刀工、调味、火候。

汪曾祺先生曾在《宋朝人的吃喝》一书中倡导,“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于扶霞,学习中国菜的过程,亦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

她通读了《红楼梦》,去了扬州,见到了古老的街巷;在故宫徘徊,了解末代皇帝溥仪的饮食日常;跟大学同学去甘肃过了新年,体验当地的面食与乡土文化。同时,她也见证了中国吃野生动物的饕餮之状,味精在中餐馆的泛滥,养殖和种植时对激素的滥用。最让她惊讶的是中国人对于本国文化的无视。

“中国当然是学习烹饪的圣地,但对于欧洲人来说,学习如何吃也同样重要。”她看到,在中国的厨师圈子里,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是“西方的营养”,大家觉得这“非常科学”。于是她费尽口舌地对那些“西方营养”的中国倡导者解释,“西方人对自己的饮食完全没有清楚的认识和节制,肥胖人群、癌症人群和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我们这些西方人快要被淹没在科学研究之中了。”

中国兼顾美味与营养的传统,可追溯至古。《中庸》有言,“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袁枚《随园食单》则说,“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天姿,虽善涂抹,而敝衣蓝缕,西子亦难以为容。”这位江南才子对实物味道的重视可见一斑。擅长烹饪的中国人,善于发掘食材的营养价值,并以佐料去除食材的腥味、膻味,焕发出鲜香之味。

川菜中,借花椒实现味觉的平衡和身体的平衡。喻家菜馆的“十六方碟”,将普通食材做得异常美味。即使是甘肃的偏远乡村,老人亦有自己的养生之道。扶霞说,“你们传统的饮食和医药文化是中国文明最灿烂的明珠,你们应该当我们的老师。”这话说完,她的中国朋友们,投来震惊而困惑的目光。

近几十年,大批的中国留学生被他国文化吸引,却对本国文化传统置若罔闻。未出国门的中国人,则对西餐有着冰冷的认知。他国在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时,亦受锢于近代历史,难以放弃味觉上的“通商口岸”,吃着本土化的“中国菜”。

一场深入的美食之旅,即是两种文化偏见的交锋过程,正是此书与众不同之处。扶霞谈道,“成都的川菜,完全没有外国人成见中的原始和粗野,而是一点一点地挑逗着你,曲径通幽,去往极乐之旅……温暖的秋夜,空气中延绵不绝地流动着豆瓣酱、花椒和茉莉花茶的香味。那些最简陋的‘苍蝇馆子’中端出来的中餐,也比在伦敦能找到的任何一家好吃。”

几年之后,回到英国,她招待朋友的一道拿手菜便是麻婆豆腐。这个在牛津长大、在剑桥上学、在伦敦工作的英国姑娘觉得,一直以来受制于学术和职业,在厨房切菜、揉面,或者给汤调味时,才找到了完整的自我。

推荐书目

《念楼学短》

锺叔河 著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53项主题,530篇选文,百字版的《古文观止》。著名出版家锺叔河先生心血力作,为教育孙辈而编纂的古文合集。内容横跨多个领域,四书五经、笔记小说、序文题跋、文论诗话、名人酬唱,涵盖各种文体,包罗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篇篇短小精悍,句句朗朗上口。

《南腔北调》

郑子宁 著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

《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是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

猜你喜欢

川菜食材文化
巧用食材铺“地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每天吃20种食材 可能吗?
谁远谁近?
翠花,上川菜!
有ID的放心食材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川菜资格人
链农:搞定食材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