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荚膜梭状杆菌致双侧面部蜂窝织炎一例
2019-08-02汤红燕刘鑫杨桂兰
汤红燕 刘鑫 杨桂兰
1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 730000;2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 518000
患者女,53 岁,因面部红肿热痛伴发热1 d 于2018年10月27日至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1 天前晨起后无明显诱因自觉鼻根部瘙痒,搔抓后很快于鼻根部、眼周、双面颊出现境界清晰的水肿性潮红斑块,局部皮温高,自觉疼痛不适,伴有周身酸痛、发热、畏寒、头晕、恶心(无呕吐),自服退热药(不详)后体温降至37.6 ℃,皮损进行性加重,眶周红肿致双眼闭合,疼痛明显。以面部软组织感染、蜂窝织炎收入院。患者既往有左足静脉曲张病史,病程不详。
体检:体温38.6 ℃。急性痛苦病容,虚弱无力,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颊、眶周弥漫水肿性红斑,境界清晰,表面紧张发亮,皮损中心区可见轻微隆起的大疱,疱壁略紧张,疱液淡黄色,清亮,水疱下部薄层黄色痂皮覆盖。皮损局部皮温高,压痛明显,压之无明显凹陷。双眼眼睑肿胀,睁眼受限(图1)。双眼结膜未见充血,无明显分泌物,口唇、外阴黏膜、指(趾)甲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847。C反应蛋白148.03 mg/L,降钙素原0.156 μg/L(参考值 < 0.050 μg/L),红细胞沉降率62 mm/1 h。真菌(1,3)-β-D葡聚糖<37.50 ng/L。
诊疗经过:入院后取皮损分泌物细菌培养,取外周血行厌氧血培养瓶检查。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钠480万U/12 h,口服呋塞米片20 mg/d、苯磺贝他斯汀10 mg每日2次,外用3%硼酸溶液、硫酸庆大霉素溶液(16万U/50 ml生理氯化钠溶液)交替湿敷,红光照射等治疗,皮损呈加重趋势,持续高热。当晚加用口服莫西沙星0.4 g/d,50%硫酸镁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交替湿敷,治疗效果不明显。入院第2天体温最高39.2 ℃,皮损肿痛加剧,波及额头中部。厌氧血培养瓶检查阳性,瓶内产生大量气体。细菌培养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有双层溶血环(图2)。菌落涂片革兰染色示阳性粗大杆菌,两端钝圆,有荚膜(图3)。尚不能明确菌种。入院第3天,调整为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5 g/d、注射用美罗培南1 g/8 h、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0.2 g/12 h、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1.25 g,口服氯化钾缓释片1 g 每日3 次、呋塞米片20 mg/d。菌株经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为产气荚膜梭状杆菌(Cl.perfringens),药敏分析系统(VITEK 2 Compact System)鉴定对青霉素及甲硝唑敏感。根据鉴定结果,诊断为产气荚膜梭状杆菌所致的蜂窝织炎。按入院第3天调整的治疗方案治疗5 d后,患者病情逐渐得到控制,皮损干涸,结痂脱落。
图1 患者皮损临床表现 双面颊、眶周弥漫水肿性红斑,境界清晰,表面紧张发亮,皮损中心区可见轻微隆起大疱,疱壁略紧张,疱液淡黄色、清亮,水疱下部薄层黄色痂皮覆盖
图2 皮损分泌物厌氧血琼脂平板培养 菌落直径2 ~4 mm、圆形、凸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有双层溶血环
图3 菌落涂片革兰染色可见革兰染色阳性有荚膜、粗大杆菌
讨论蜂窝织炎是一种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急性扩散性化脓性炎症。皮损为弥漫性、水肿性、浸润性红斑,严重者可形成深部化脓和组织坏死。急性期常伴有疼痛、寒战、高热等症状,可合并淋巴结炎、败血症[1],慢性期皮损呈硬化萎缩。致病菌包括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厌氧菌[2]。产气荚膜梭状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为条件致病菌[3]。该菌在血平板上菌落有双层溶血环,β毒素致内环完全溶血,α 毒素致外环不完全溶血。研究显示[4],革兰阳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为100%,可作为首选的临床经验性用药。
本例患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皮损表现为面部显著水肿性红斑,皮温高,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细菌培养提示产气荚膜梭状杆菌,诊断明确。面部蜂窝织炎进展迅速,细菌有通过头面部血管扩散至颅内的风险,应及时治疗,临床上需经验性使用覆盖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广谱抗生素,常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5]。本例患者首先经验性选用青霉素联合莫西沙星,效果不明显,调整为抗菌谱较广的碳青霉烯类药物联合左氧氟沙星,并联合应用甲硝唑抗厌氧菌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