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争取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2019-08-02张爱玉
张爱玉
摘 要: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无疑十分重要,但如果面对近九成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作为学校老师,首要的问题不是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如何提高的问题,而是怎样争取他们的家庭教育不要和学校教育形成反向力量,进而怎样争取他们配合我们学校教育形成积极作用的问题?本文想在这方面作一点粗浅的探究。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家庭; 家长配合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1-012-002
苏州市吴江区在二十年前应该叫吴江县,经过撤县并市,改为吴江市,面积不大,人口不多,是个县级市。随着政府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政策红利吸引了我国台湾、韩国、日本等商人纷纷来此办厂,而这些企业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吸引了大批来自苏北、河南、安徽等地的廉价务工人员。为了解决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们的学校——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因运而生。时至今日,我校生源85%以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刷新中。因此我校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便是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
经过十多年与这些学生、家长、家庭打交道,我发现这些家庭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家庭成员上,大多数家庭子女至少2个至3个。曾经我任教的班级,有个家庭有5个孩子,前面4个是女孩子,最后一个是男孩子。其家长尤其反对当年我校取消住宿制的做法,原因很简单,孩子在校住宿解决了他的家庭一大难题。同时这些孩子往往不是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而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带到上小学或者上中学时到父母身边来读书。家庭条件允许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也跟过来,帮助照管孩子。他们自己便忙于工作。文化层次上,前面讲过,此地引进的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家长普遍文化层次不高,大多小学文化水平。还有一些文盲,主要是女性居多。家庭教育上,五年前,我遇到更多的家长和我这样说:“老师,我孩子不听我的,你替我们多管管,他听老师的话。”“老师,这孩子我管不了了,怎么办?”“老师,这孩子不听话的,你只管揍他!”……学生在校发生状况老师家访或者邀请家长来校时,家长更多的是训斥孩子甚至当着老师的面打骂孩子。我就碰到一个初三女生爸爸要求女孩跪在老师办公室打她耳光的极端事例。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管饱管暖,其他撒手不管,出了问题,要么束手无策,要么简单粗暴。而最近几年来,随着未成年人保护的观念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里的学生家长又呈现了另外一些特点。一是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又没有管理的措施。手机、电脑、IPAID等等,随之而来的是游戏、聊天、网友、歌厅、迪吧等等。学生的回家作业不能按时上交,群聊现象普遍,集体到歌厅或迪吧过生日聚会的现象渐多起来,与外校或社会上人员结交打架,逃课甚至出走现象增多。上学年一个初一年级的女生家长被老师邀请到学校,交流她的孩子不做作业的状况,结果回家后她说她半夜起来,删掉孩子手机里的几十个群。学生群里气氛热烈,不管明天是上课还是期末考试,不到半夜安静不了。而学生的家长一直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做着没完没了的作业,在勤奋刻苦地学习乃至于睡眠不足。每次节假日放假在家,我校总有班主任接到家长求救电话,希望老师帮他找找孩子,说孩子晚上没有回家甚至几天几夜没有回家。二是家长极其容易站在学校、老师的对立面。对学校、老师抱有一种不好的情绪。可能是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受此影响,这些外来务工家长中的一部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相信学校的教育,不配合老师的教育。学生在校一旦出现状况,首先想到的是追究学校、老师的责任。讲述本学期遇到的三个真实事例。我班一名王姓学生,课间两次调皮,与其他同学发生肢体冲突。邀请两次,第二次他的妈妈来到我的办公室,还没有坐下,首先指责我处事不公,说他的孩子说的,是那名同学不对,把她家孩子逼急了,才动手打了对方。其次当着我的面,抚摸着孩子的头和背叫“宝宝”去教室,说“宝宝”你只要把学习抓抓紧,其他无所谓。当我安抚好她的情绪,把双方当事人写的情况经过拿给她看完后,她才知道事实不是她孩子说的那样。第二个事例也是发生在我班上,学生叶某某,作业屡屡不完成,气愤之下用筷子粗的竹子教鞭敲了几下他的手心(当然是不对的),同时要求他的家长来校共商对策。结果家长来校,一句话没说当着我的面把孩子直接领到校长室投诉我体罚他的孩子,而且在校长和孩子面前说,他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没有任何要求,要求老师也不要有什么要求。还说认识上面的什么大人物之类。第三个事例更加极端,初二年级一名女生当面跟老师说,她不要做老师布置的英语作业,几经与家长沟通无果后,由校长出面沟通。该生家长临走出校门时说:“哪个老师胆敢要他女儿做她不愿意做的作业,就要哪个老师死得好看!”
以上无论是老问题还是新情况都在提醒着我们这样的学校老师们一个问题:要想教育好这里的孩子,首先要“教育”好孩子的家长。让他们不要分化学校教育,进而能配合学校教育。那么怎样“教育”他们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努力和尝试。
首先,爱学生、喜欢学生是一切的基础,是真心的爱,打心眼里把学生看作孩子。事实上,他们毕竟是孩子,是未成年人。他们出现的所有状况都是孩子可能出现的状况。老师要忍耐,要包容,不要去计较,不要去较真。可以换位思考:如果这是小时候的我,如果这是我的孩子,我希望我的老师或他的老师怎样做?这样老师的所言所行就不会“出格”,一是“出格”的言语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会不经意“侮辱”了学生,从而让他们异常反感,注意他们都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比较敏感。二是“出格”的行为更是要不得。常常看到年轻的老师控制不住,出手了,哪怕是轻微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你的一切教育和努力都是徒劳的。只要学生不舒服或生气或伤心,其家长就会有感同身受,甚至加倍的不舒服。他们很自然就会走到你的对立面,反感学校,不信任老师。只要我们像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先生一样真心关爱他们,时间一长,学生是能感受到的。家长再通过自家孩子的叙述或表现感受到这位老师是真心喜欢、爱他们的孩子,他们就会信任老师。一旦建立了信任,家长就会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了。
其次,注意与家长的第一次“见面”。打给家长的第一个电话,老师第一次到学生家里或第一次要求家长到校,尤其要注意你的表现。面带微笑,热情诚恳,这是“见面”的表情。端来凳子,倒杯茶水,这是“见面”的动作。面对面,促膝谈心,这是“见面”的体态。先甜后苦,这是“见面”的语言。坐下谈话先讲孩子在校好的情况,不妨直呼学生的小名(老师要事先做功课的)。我是喜欢给我的学生起绰号或者叫他们单名的,如小孔明、小安妮、琪琪、锐锐……当这样的称号从老师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家长一半的戒备心理也就放下来了。接着讲他孩子在校好的表现,当家长兴致较好时,话锋转到哎呀,这个孩子近来让我操心了,我想和你商量一下对策等等。我想经过这样的铺垫,家长也只有配合的份儿了吧。
最后,与家长要建立多样的交流沟通渠道。科技的发达、通信的便捷,让我们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变得多种多样。第一种是家校通平台。在这里不仅可以进行短信的交流,学生成绩的反馈,更好的是有许多教育专家的讲座、案例分析、文章学习。更有类似苏州父母APP平台里的经验的学习、方法的借鉴,甚至教训的吸取。第二种是建立班级的家长微信群。通过看家长群的信息、照片、生活经历能及时认识,进而了解该家长的生活状况、爱好甚至秉性脾气。遇到问题可以单独与某位学生家长交流,遇到棘手问题也可以在群里征求家长的建議。去年底,我校要召开元旦文艺汇演。表演需要舞蹈服装,但绝对不允许向学生收费,无论是租还是买,都需要花费,怎么办?学生倒是热情高涨,一致要求购买,但这是高压线触碰不得。我把这种两难处境发在家长微信群里,绝大多数家长觉得孩子兴致极高,家长同意配合去买。只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女生家长没有加群,我也不想告诉她这种情况。班级的一位学生回家跟家长说了,这位家长随即在群里提出建议,所有家长共同出资,多买一套表演服装。问题完美解决,最后表演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还参加了区里的比赛获得了名次。家长们更加觉得孩子们争气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以后更加积极的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双赢吧!另外还有班级QQ群,班级公共邮箱等等交流沟通的方式。
当然,争取到学生家长的配合还只是学校教育成功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终究是要扮演配角的角色,让位给家庭教育唱主角。毕竟学校教育只占孩子成长教育中的百分之三十。但作为每一位奔走在教育岗位上的老师都愿意为了这百分之三十付出自己百分之一百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