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史”课程意义、现状与教学方法
2019-08-01张白露
张白露
摘 要:“工业设计史”是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核心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有关课程性质、课程意义认识上的不足,课程现状、教学环节不够完善等问题。作为授课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清晰明白“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内涵和分量,要让他们从思想上重视该课程,并通过教学方法的探索,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工业设计史 设计教育 基础理论
“工业设计史”是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集设计史与评价、时代背景与风格流派、地域文化与个性特征等于一身的知识量庞大的课程。①学好该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最基本的理论修养要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和教育者“重技轻道”的普遍认知,导致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动力不足,对“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模糊不清。专业理论修养的不足,不符合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目标培养,有悖于“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严重影响学生后续创新设计发展的理论源泉和基础。为此,必须重审“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意义和作用,直面“工业设计史”课程现状,改善“工业设计史”课堂教学。
一、“工业设计史”课程在设计教育中的意义
在高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下,“工业设计史”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某种程度上,该课程具有设计大厦的理论奠基意义。
1.学好“工业设计史”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最基本的理论修养要求
“工业设计史”主要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地区工业设计发展演变的历史。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设计样式与风格的变迁,而这种特有的变迁轨迹就构成了我们今天设计教学体系中“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基本框架。
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源与流,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现代学科,它经历了长期的酝酿阶段,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确立,但是作为人类设计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有悠久的历史渊源。②漫长的人类手工艺时代文明,为现代工业设计奠定了丰富的形式美法则和高超的工艺技术,因此,看似工业化大生产产物的工业设计,实质是人类设计活动的延续和发展。通过“工业设计史”学习, 以古为鉴,继承和发掘前人的造物智慧,提高自我认知与审美能力,是作为一名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最起码的要求。工业设计教育如果缺少了史论课的学习,那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工业设计史”是培养“知行合一”工业设计人才的理论认知基础
“知行合一”理论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着重说明知与行的辩证关系问题。知指知识、认识和理论,行指行为、实践,知与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展。
“知行合一”理念,认知是基础,知识之于人的发展, 就如同经济之于社会发展一样,是基础, 是中心, 是水之源、木之本。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都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③
根据“知行合一”的辩证观,只有知行同修、知行双赢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在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工业设计史”是“知行合一”理念下工业设计教育的理论认知基础。由于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质,“工业设计史”课程在排序上要先于专业方向课,正是希望通过“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从较为宏观、总体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工业设计学科体系、发展方向和趋势,并自觉地将设计理论知识融入到将来的设计实践中。
3.学好“工业设计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能力
创新是工业设计的根本,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的设计思维,而创新设计思维必须建立在高度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宽阔的学术视野,二是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其中,宽阔的学术视野是创新性思维品质形成的基础,没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就没有根基。④
“工业设计史”承载着厚重的人类设计文明,通过“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是深入研究前人在设计造型、功能、结构所显现的智慧,培养学生宽阔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深层次的设计问题,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用批判的眼光,辩证地分析和评价设计作品、设计师、设计思潮和流派,并对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认识。
二、“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工业设计史”课程也相应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期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善传统理论课教学的不足,譬如目前比较流行的翻转课堂、任务驱动、以手带脑、情景教学、反思教学、互动研究教学等模式,形式上的创新有目共睹,然而目标和成果则疏于探究,部分为了变而变、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的课程改革,在颠覆传统理论课教学形态的同时,游离了原本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推进,必须建立在教师对课程性质有足够的认识、对教学现状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
1.课程现状
史论课不同于专业方向课和实践课,专业方向课和实践课教学效果来的直接,是立竿见影、看得见摸的着的课堂教学形态,相比较,史论课靠积累,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和专业素质产生长远的影响。
“工业设计史”是典型的理论课,教学大纲规定了每节课讲授的主题内容,教学进度要依教材按章节进行,过多的知识点和理论讲授,相对呈现一贯较为严谨的课堂理论教学形态,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不具备专业课或者实践课的宽松、快乐、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形态。个别教育者为了改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兴趣,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意将部分“工业设计史”课程内容设计为历史上某些作品的模型制作、草图练习,这种刻板的理论课程改革,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该课程应有的性质和目的。
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课程属性和教育目的,“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属性就是专业理论课,理论课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绘图的本领,而是教育他们思考设计的问题和鉴别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历史的、文化的、科技的角度理解人类的設计行为,从理论的高度思考深层次的设计形式问题。如果纯粹为了学生兴趣,为了改变课堂气氛,硬生生地把理论课与实践课简单地结合到一起,从而改变了理论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必将是得不偿失。从另一个角度,“工业设计史”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在有限的课时内,有较多的相关背景知识需要通过课堂讲授、图片和视频资料直观展示,需要课堂讨论,还需要学生进一步搜索相关的内容知识、阅读相关的书籍,这些已略显时间不足,哪来那么多的时间去完成模型和画图,这种动手的练习该归哪些课程就由哪个课程来完成。“工业设计史”授课方式有待总结和提高,也不必以改变课程性质为代价。
“工业设计史”课程若要真正实现教学质量上的突破,也只有依靠教师足够的认真和充分的学养,再加上合适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这种突破或许只能叫做改善和提高,因为突破是有限的,如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亦不简单。
2.学生现状
一直以来,设计专业或者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过于片面地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一种轻视理论学习和理论课程的先见意识,导致大多数学生对“工业设计史”课程并不乐观。
就本人所在的东莞理工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来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专业理论素养严重不足,既不了解历史也不懂得世界前沿理论和设计,更严重的是不会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不懂得如何进行前期研究成果的分析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直以来理论课教学模式单一、方法老套、严谨有余、灵活不足,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主要是社会和教育者“重技轻道”的普遍认知,从思想上就排斥理论课,造成学生对于“工业设计史”学习的态度不端正、重视程度不足。再一方面是好逸恶劳的人的本性所致,“工业设计史”课程内容是需要用脑子深化记忆的,习惯于动手而不善于阅读和动脑的艺术生,史论课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轻视理论课学习是一种严重的意识误区,常言道,理论的深度,决定了思维的高度,没有系统理论的支撑和宽阔的学术视野,建立不起设计的大厦,专业理论修养的匮乏,不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用型大学在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不应以弱化专业理论素质教学的意识为代价。
3.教师的角度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理论课是出力不容易见好的课程。“工业设计史”承载着厚重的人类设计文明,设计风格的变化与科技发展、文化、时代背景等息息相关,与手工艺、其他设计形式、艺术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好该课程,需要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理论知识修养,在此基础上还要精心组织教学环节,并要求围绕教材、紧贴教学大纲演绎并拓宽相关的背景知识讲解,如果能提高学生兴致,又能达到应有的课程目标,的确需要很高的教学智慧,但是这往往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几乎成了最奢望的难题。
三、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1.课堂教学环节
“工业设计史”课程32学时,每次两个学时,需要讲授、观摩、讨论,内容多任务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至为关键。
(1)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工业设计史”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庞杂,课程讲授不易面面俱到,亦不可断章取义,需要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方能保证学生在学习重点内容时又不失整体的把握。
为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课下自学,课堂上老师以重点讲授系统知识与疑难重点问题为主。老师可以在课前就某一重要知识点提出问题引线,让学生提前阅读相关资料备课堂讨论,以此加强学生的理解。
(2)适当引申、拓展相关背景知识。
在可能的情况下,有时加以有限的知识扩展,把书本知识扩充到教材之外相关的内容,让理论讲授不再那么空洞,变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也会变得更有趣味。比如讲到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柯布西耶时,适当铺垫三位的身世背景和生活经历,学生就比较感兴趣,在比较中加深了对三位大师的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的理解。再比如讲到芝加哥学派一节时,可以把内容扩展到对芝加哥城市历史、芝加哥早先建筑的进一步发掘,让学生一步步地顺藤摸瓜去了解,继而热爱求索历史。但所有引申内容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围绕中心课题展开,不能偏离方向、游离课程的目标。
(3)问题导出教学内容。
问题导出法是由授课教师以设计好的问题导出教学内容,该方法可以更直接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讲到设计萌芽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设计和艺术的起源问题,随之引申设计和艺术起源理论,如巫术说、劳动说等。
问题导出法依靠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展开课堂教学。但问题的设计要切合课程内容,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意义。
(4)知识要连贯、脉络要清晰。
“工业设计史”是一门依时间顺序为轴的理论课程,脉络清晰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教与学都必须依据历史发展的演变脉络,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揭示工业设计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和历史规律。授课教师需要注意授课内容的知识连贯性、系统性,讲解要清晰,避免过于跳跃式的讲解,导致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整体上稀里糊涂。
每次上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和同学一起梳理、回顾讲过的内容,让前后课程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另一个方法,让学生将学过的内容,通过关键词,按照历史顺序记录下来,制作成思维导图练习,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在学生脑海重构历史的脉络,加深记忆,使学习不再死板。
(5)重视图片、影像在教学中的作用。
艺术的形象化特征,决定了图片、影像直观教学的意义和作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图片和简短的影视资料,容易提高理论讲授的形象性、灵活性,改变纯理论讲授的枯燥沉闷气息。
2.课外环节
课外学习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修养也很重要,建议:
(1)尽可能大量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
教师可以为学生精选一些理论书目,要求学生根据时间和兴趣有选择性地阅读,写出阅读感想和笔记,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来说,阅读量终究是最有效的方法。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由于学时原因,课堂讲授是有限的,学生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顺藤摸瓜,挖掘相关的史料和作品资源,比如讲到水晶宫博览会的展品,学生可以课下搜集、补充课堂展示的不足。
(3)要学会利用课程建设网络平台资源。
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开展了课程群慕课建设,这种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为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课下学习提供了方便。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做了丰富的慕课教学平台,“工业设计史”慕课建设比较完善,所有内容都经过了授课教师精心的设计、提炼,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学生要学会利用学校在线教学平台建设资源,补充学习内容。
3.课程考核
“工业设计史”课程考核以试卷为主,对于内容多理论强的课程,试卷是最佳考核方式,在试卷考试压力下,部分试题内容需要死记硬背强化记忆,虽缺乏挑战性与创新性,但可以敦促学生主动学习、认真看教材。
当然单纯地把教学效果归结于一张试卷也是不科学的,它并没有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工业设计史”课程考核应该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综合评定,按照考勤、课堂讨论、课程作业、试卷成绩等设置不同比列的考核分数,虽然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但更加公平,也更有意义。
结语
“工业设计史”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教学改革不宜一刀切,传统的值得借鉴的优秀教学方法仍需保留,灌输式教学有它的积极的一面,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也要适当地借鉴。课堂教学尽量史论结合,利用混合教学方法,横纵交叉背景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授课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给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维空间,创造更多理论研究和思辨的机会,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积极引导学生创新设计思维的意识,要让他们明确“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只有从思想上重视该课程,才能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注释:
①何少妮.“工业设计史”教學中“翻转课堂”的应用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4):126.
②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
③李宗义.对知能合一、敢为人先教学理念的思考[Z].2012无锡职教教师论坛,2012(12):7.
④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6):73.
注:本文系广东省2016年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教育科研):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实践(2016GXJK159);2015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OBE为导向的工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粤教高函[2015]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