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培养机制研究
2019-08-01林新奇苏伟琳
林新奇 苏伟琳
摘要:国际化人才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关键与支点,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带一路”的实施效果,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国际化人才流动的新趋势与新特点,构建符合“一带一路”背景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新内涵,梳理与总结国际化人才流动的新特点,提出构建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联动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以期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献计献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人才流动;人才培养
“一帶一路”是我国在国际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倡议,旨在不断推动沿线亚、非、欧等各国深化多边合作、加强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区域影响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际化人才作为推动“一带一路”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一带一路”倡议能否落地的关键,这也就是说“一带一路”蓝图的实现归根到底靠的是高素质、高层次、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文章将尝试分析“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国际化人才的新内涵,具体分析与梳理国际化人才流动的新特点,明确现阶段我国的国际化人才的诉求,建议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联动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以求顺应现阶段国际化人才的流动趋势,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为“一带一路”的实现提供相应的借鉴与思考。
一、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际化人才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是“一带一路”从构想、建设到完全实现的根本动力,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世界多极化的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现更加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支持和保障。谁能明确国际化人才的新诉求,顺应国际化人才的新趋势,吸引与培育更多质量更高的国际化人才,谁就能登上国际化人才竞争的至高点,从而把握自身发展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进而在现阶段国际发展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但“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究竟有什么新的内涵呢?其与传统形式的人才又有什么区别呢?
本文认为:不同于传统实践界和学术界对于国际化人才的一般认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不仅要具备传统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还要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新特点,更要熟悉“一带一路”倡议对其的新要求。具体来看,对外他们能够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核心,主动投身到“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去,能够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与技能(如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多语言沟通能力等),通过自身的某些行为和影响,体现自身关于“一带一路”的信心和能力,扩大我国在“一带一路”相关地区的影响力,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添砖加瓦;对内他们能够秉承秉持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要熟知和理解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具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同时不断将世界领先的创造性的成果引入进来,通过自身努力促进所属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在“一带一路”相关区域的竞争力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二、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流动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的,关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新模式的伟大倡议,得到了全球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和积极参与,在“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丝路精神的指引下,它不仅仅是我国与相关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通道,更是“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与地区跨文化、跨宗教、跨民族的交往平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化人才在沿线相关区域的自由流动。总的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与实施,已然促使相关区域的国际化人才流动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传统形式上的国际化人才交流与流动相比,其主要存在如下新特点:
1. 全球化角度下的国际化:伴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与推进,众多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的传统竞争优势被削弱的更加严重,“一带一路”着眼于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提供,符合我国应该承担更多责任的利益诉求,其要求我们在考虑人才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流动的概念时,不仅要站在人才全球性竞争和流动的角度,还要有超越国界的概念,不能完全站在中国人一边去看、去考虑,还要有“一体化”的意识,要将“一带一路”所涉及区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实现相关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优势互补,构建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同时,现阶段世界全球化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地球村”时代,应该站在“太空”上看地球上的国家间、区域间的人才流动,这与传统的人才观--站在某一个国家的角度来不停的“拉”别人进来,或者把别人往外送相比,更符合现阶段新形势下国际化人才流动和发展的客观实际,也更能促进国际化人才在相关区域内的交流,形成沿线国家与区域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 超越个体层面的国际化人才竞争:从本质上看,“一带一路”下的人才流动,尤其是国际化人才流动可以解读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个体层面上看,可以理解为国际化人才在“一带一路”内的自主流动和自由配置,不仅包括我国人才,尤其是优秀人才的“走出去”,还包括对相关国家和地区优秀人才的“引进来”。从组织和国家层面上看,“一带一路”下的国际化人才流动,强调沿线相关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积极参与到人才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竞争中去,尤其是对国际化高端人才储备的竞争。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球化、信息化、扁平化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和管理发展的方向,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边界逐渐被打破,国际化人才的流动越来越呈现出规模化的发展,这也带来了国际化人才整体的流动和整体的引进。同时,积极挑选和网罗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能够不断为“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输送新鲜血液,突破沿线国家与地区人才资源的“弱项”和“瓶颈”,在根本上保证“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
3.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一带一路”背景下,个体层面上的国际化人才流动,其本质是“自由”;从组织和国家的层面上看,彼此间竞争的本质是“平等”,一般来讲,国际化人才流动本身的目的是生存与发展。自由和平等不是纯粹伦理层面或者一般普适性的价值诉求,其更可能是一种途径、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勇于开拓和创新,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理性的操作性计划,要能够包容各种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以及不同信仰的国际化人才和理念。从内部看,要发挥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作用,对现有人才进行国际化企業经营能力与跨文化管理的相关培训,同时要适时地派遣一部分现有管理人员前往海外相关结构进行任职管理,保证企业理念的持续性,保证我国企业高质量的“走出去”;从外部上看,要具有全球性的视野,要主动在世界范围上寻找具有全球范围经营和管理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特别是要在沿线国家或地区注重搜寻具有一定潜质和经验的国际化人才,进行国际化人才梯队和储备建设,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贯彻到“一带一路”展开推进的整个过程中去,充分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人才潜力,发挥各国国际化人才的集体智慧力量,以期实现各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4. “转型升级”的国际化人才体制:自2010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转型升级逐渐从依靠“要素与投资”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这也逐渐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一般来讲,任何一次经济的转型升级一定会带来人才的大规模流动和竞争,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球性产业变革转系升级的一个过程之中,尤其是在“一带一路”下,我国进一步的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要借助人才尤其是国际化人才的流动,还要依靠那些具有掌握市场服务能力的国际化公共人才、具有领导并善于创造的国际化经营人才、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国际化科研人才等。正如前文所讲,人才的国际化流动本质是“自由”,不同主体间竞争的本质是“平等”,那么“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体制一定要转型升级,才能够支撑国际化人才的发展、人才的转型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国际人才的热情,不断促进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自觉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引领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
三、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1. 政府在“一带一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首先,制定科学规范的国际化人才规划。《“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重要文件所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根基在于民心相通,实现的关键在于“人”,在于不断繁育了解和熟悉沿线相关区域实际的国际化人才,然而现阶段我国并没有针对“一带一路”,建立起相应的专项人才保障计划,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国际化人才培育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据可循。因此,首先应该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实际与现状的国际化人才发展规划,并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建立相应的合理的实施配套方案,明确相关机构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人才发展规划中的职责,推进国际化人才开发规划顺利落地。
其次,积极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一套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的根本性条件。伴随着知识生产Π模式的逐渐兴起,知识在大范围地潜在知识生产场所之间和不同的应用环境之中传播,这也就意味着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因此,我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要采用国际的眼光,充分考虑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我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革,重新审视我国人才培养尤其是国际化人才培育的标准以及体制,不断提升我国人才培养体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最后,完善国际化人才平台建设。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突出特点,要求我国政府要主动与沿线国家与地区一起,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平台,将“一带一路”的“新酒”装入其中,不断促进与沿线国家及地区在平台建设领域的合作。同时还要求我国政府不断丰富多边、地区次地区的合作机制,通过不断挖掘沿线地区的相关历史文化遗产,利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欧亚经济论坛、中阿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现有平台不断完善国际化人才平台,鼓励国际化人才在沿线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向而行、互为依托的成长盛况。
2. 高校在“一带一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首先,建立国内与国外并行的“双轨制”培养机制: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机制上,可以采用国内、国外并行的“双轨制”,在国内培养方面,各高校要打破专业、学科的界线,鼓励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资源共享,同时要注重培养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及时满足我国国内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新诉求;在国际培养方面,要敢于走出国门,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界线,采用海外办学(如:北大汇丰商学院牛津校区的建立)、互派留学生、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国际化。
其次,建立“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的国际化强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课程要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国际视野、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高校要在课堂上培养具有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规则、熟知国际礼仪的国际化人才;课程体系设计的本土化强调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时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国际化人才的“中国情怀”,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国家自信,要充分依靠国学、依靠文化,充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国际化人才的民族自信。
最后,建立“实践导向”的教学系统。各高校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努力创造与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工作机会,主动与沿线区域相关结构展开深度交流,积极与沿线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队、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多层次的合作,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其次,各高校要尝试构建“实践导向”的学习体系,勇于从课堂上主动走向实践,将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相联系,建立课内--课外连通互动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3. 企业在“一带一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首先,注重国际化人才国际领导力的培养。努力拓展国际化人才的宏观国际化视野和经营管理之道,不断提升相关国际化人才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同时还要提升其具体技能,如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应对变化能力、金融与资本运作能力等等,不断提高其对所在组织和企业的规划和管控水平,进而保证其能够更好的战略决策,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这里尤为重要的是要特別针对海外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问题,如政治差异、投资陷阱、法律盲区等,对国际化人才尤其是领导人才,进行实战专业性的教育和演练,提高其对海外风险的管控能力。
其次,注重国际化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开发。做企业首先是做人管人,这点无论是国内、国外都是一样的,但在国际背景下,做人管人与在国内还是有所不同的,为此,需要针对“一带一路”的新要求,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演练,涉及到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战略规划的国际化、招聘与甄选的国际化、培训与开发的国际化、资源薪酬与激励管理国际化、国际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与管理的国际等等。
最后,要注重国际化人才具体业务和技术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针对国际化人才进行相应的技能提升类培训、质量管理类培训、市场营销培训、精益生产类培训,项目管理与执行类培训、语言与文化类培训、其他具体业务类培训,以及专门的生产技能等内容的培训。此外,针对中国企业的实际,具体的培训内容应该是问题导向型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海外机构的人力资源招聘与甄选、海外机构人员的薪酬待遇、海外机构人员的劳动关系管理与法律问题等。
四、 结语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现阶段重要的国际化倡议,是我国和平崛起的需要,符合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新发展和新要求,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新格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符合我国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要求,是对国际区域合作模式的新探索,国际化人才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支点和关键,根据其流动的新特点与新趋势,选拔、使用、培育和留住熟悉这一倡议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建立起符合国际化人才流动趋势,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联动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无疑有助于沿线各国的协调、共同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国际化人才在该倡议落地中的作用,促使国际化人才实现在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最优配置,进而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目标与愿景。
参考文献:
[1] 杨沅鑫.“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经贸合作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9,(4):25-27.
[2] 宋彪,徐沙沙,丁庆洋.“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合作及政府监管的机会主义行为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评论,2018,(1):118-126.
[3] 于鑫,王菊,沈志渔.“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管理科学,2017,(5):27-29.
[4] 林新奇,王富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人力资源风险及其预警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2):145-153.
[5] 吴汉东.一带一路战略下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选择[J].人民论坛,2017,(1):94-96.
[6] 辛越优,倪好.国际化人才联通“一带一路”:角色、需求与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6,(4):79-84.
[7] 郑志来.“一带一路”战略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因路径与对策[J].经济问题,2016,(5):7-11.
[8] 杨玢.“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相向而行[J].青海社会科学,2016,(2):22-27.
[9] 张历历,张宇炎.“一带一路”战略实践形势与未来推进挑战[J].人民论坛,2016(2):27-29.
[10] 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变革研究”(项目号:297516706121)。
作者简介:林新奇(1962-),男,汉族,福建省莆田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苏伟琳(1990-)(通讯作者),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
收稿日期:2019-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