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9-08-01刘莹李爱民郭海东郑威
刘莹 李爱民 郭海东 郑威
摘 要:所谓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人的认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现象.并且通常会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学生只有具备了问题意识,才能拥有自主学习的渴求,才能激起探究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开拓,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关键词:问题意识 培养 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只有具备问题意识,才能主动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对学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问题意识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那我们身为教师,担负着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者,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鼓励探索,增强提问的动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首先就要敢于提问。学生只有对未知充满好奇心,对周围所发生的事物心存着疑惑,才能进一步去思考事物发生原因和本质。 而教师要做的就是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小学生最开始可能会提出比较浅显,幼稚,毫无章法的问题,但只要他能提出问题,即使问题已经离题万里,教师也要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思维上的再创造,从而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 释放学生的天性,唤醒他们的本能,增强提问的自信,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再认识和再创造。
课间,我喜欢带着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生长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学生都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大葱为什么埋在土里的部分是白色的,而叶子是绿色的?杏树为什么是先开花后长叶子?大树的叶子为什么一面特多,一面特别少……学生们接触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观察后才能思考,提问后才能探求,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二、创设情境,丰富提问的内容
问题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才会提出,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适宜提问的情境。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题,这是很正常的,因为问题意识是需要一点一点培养的,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知道他们的兴趣喜好,找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多观察其一点一滴的变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合情合理的问题。让学生针对一个目标进行集体观察,独立思考后,记录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你提的问题,此时学生的提问的目标明确,思维活跃,将被动的接受学习变成了主动的思考探究。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上课伊始,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气球告诉我序号,我变可以迅速的说出其对应的颜色,此时学生们会非常好奇,他们可能会提问“老师是为什么可以马上说出颜色?”“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我需要怎么做才可以像老师一样厉害?”……学生的问题符合他们的心智水平和情感态度。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完全激发,思维被彻底打开,整节课学生都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因为他们思考后,提出了问题,并想通过学习,解决问题。
三、示范点拨,明确提问的方法
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提问题,教师首先要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抓住学生难理解,不理解的问题提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和矛盾,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发挥其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做到能自主提问,并且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教师有的时候可以学生的身份去提出示范问题。例如,学习了“角的认识”,当学生没有问题可以提时,此时教师可以扮演学生举起手来:“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呢?”这个问题的提出,部分学生可能解答不上,讲解不清楚,那这个问题刚才为什么没有同学提呢?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给学生也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久而久之,学生也慢慢的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
四、个性评价,肯定提问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对于学生的提问,无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但不能单纯的评价“你提的问题好”,“你爱提问。”应该根据学生提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评价,例如:“猫的瞳孔大小为什么会随着光的强弱而改变?”可以这样评价,你真是一个爱动物,爱观察的孩子!你提的问题很有趣,想不想自己查阅资料解答后分享给同学们?这样学生既爱提问,又爱解答问题。日复一日的坚持做下去,学生的思维水平一定能得到提高,问题意识一定可以得到培养。
总而言之,問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尽己所能努力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2011版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
[2] 赵登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5(4).
[3] 《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第六期 现代小学数学研究中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