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分析
2019-08-01李海琼
李海琼
【摘要】目的:探讨清热类中药饮片应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对其进行总结,为临床用药提供可参考资料。方法:现随机选取我院因服用中药饮片而发生不良反应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选取时间为2016年7月-2018年4月,对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临床症状进行总结。结果:清热类中药饮片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煎煮时间不当、煎煮方法不当、剂量应用过大以及自行用药,其临床表现主要涉及到消化系统、皮肤粘膜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泌尿系统。结果:清热类中药饮片应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较多,并且其临床症状所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在其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用药安全,做好用药指导,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清热;中药饮片;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82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6-057-02
随着我国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药饮片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其应用效果也被更多学者和患者所认同。其中应用频率较高的中药饮片为清热类饮片,从中医理论中可知,其具有较好的清解里热作用,本类药物以苦寒性味较多,临床具有明显的清热、泻火、凉血以及解毒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瘟疫、火毒、湿热以及内热等热证。按照本类药物的临床功效和性能可将其分为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以及清热泻火药,按照现代医学机制来讲其具有抗肿瘤细胞、调节身体机能以及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随着清热类中药饮片应用频率的增加,临床中也发现了在其应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1],例如恶心、呕吐、皮疹以及瘙痒等多种临床症状,且累积了较多器官,严重的不良反应会致患者休克甚至是死亡,因此临床需要对其临床用药安全给予高度关注。为此我院对其发生的不良反应症状以及发生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将2016年7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因服用中药饮片而发生不良反应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我院因服用中药饮片而发生不良反应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选取时间为2016年7月-2018年4月,其中包括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年龄为20-62岁,平均年龄(41.3±3.3)岁。
1.2 方法
对67例患者的就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应用的处方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向患者询问其用量、用法的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分析其是否存在用药不当的情况。评价依据为《处方管理办法》、《中国药典》以及《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2]。将获得的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内进行计算,
1.3 观察指标
对应用清热类中药饮片而发生的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发生原因以及不良反应症状转归治愈时间进行观察。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清热类中药饮片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煎煮时间不当、煎煮方法不当、剂量应用过大以及自行用药,见表1。
2.2 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以及所累积的系统清热类中药饮片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较多,主要涉及到消化系统、皮肤粘膜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泌尿系统,见表2。
2.3 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症状转归时间中药饮片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平均转归治愈时间为(4.8±0.3)天,当发现不良反应后需要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具体不良反应转归治愈时间见表3。
3 讨论
总而言之,清热类中药饮片导致的不良反应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药物配伍禁忌、辩证不准、不规范用药、药品问题、工艺不完善以及特殊人群等因素有关,根据中医学理论指导,辨证施治、合理配伍,增强中药饮片制备工艺,重视患者个体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清热类中药饮片应用中發生的不良反应较多,并且其临床症状所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循中医学理论并按照医师的辨证施治给予合理用药,同时还需要提升中药饮片的制备工艺,同时根据个体化差异给予剂量调整,做好用药指导,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玲英.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的作用与改进策略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 ( 35 ) : 5028-5029.
[2]王媛,黄莹.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在中药处方的有效性及用药安全性中的价值探讨[J].北方药学,2016, 13( 4) : 141-142.
[3]Zhang Xiaoping, Zhang Hongyu, Xu Longsheng, et al. Analysis of the use of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pieces for clearing away heat and detoxification in a tertiary hospital from 2012 to 2014 [J].Zhejiang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6, 26 (3): 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