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我们都是“创名者”
2019-08-01王竹君
王竹君
《国际公关》:请您从专业视角出发,解释一下“创名者”概念的内涵。
李蕾:我从事公关行业20多年,在万博宣伟工作也已经14年,明确觉察到了近年来的行业变化。因为科技的发展,全球各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变化周期也在逐渐缩短,以前的摩尔定律是18个月,现在可能18周都来不及了,生存超过6个月的APP都很了不起。
而且,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不管是广告还是公关,只要能解决问题就可以赢得客户的信赖。过去几年,我们看到公关公司也可以拍视频和广告,机会增加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我是谁?
我认为,公共关系在这个年代更为重要。当下,很多公关公司的自我定位都很模糊。定位是所有事情的出发点,想讲什么样的品牌故事都要依据定位。如果不了解自己,就会乱了阵脚,而且客户也会对品牌感到迷茫。
2018年是万博宣伟进驻中国25周年,我们也重新思考自我定位和使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就要修身。去年,我与25个同事一起调研了公司全体员工,并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经过不断地思考和推翻,最终提出了“Name Maker”的概念,中文名是“创名者”。
我们希望在大环境变化时,企业不会自乱,做活动也要围绕保护和推广企业的名誉而开展。正所谓名正,万言顺。品牌的名字包含企业的核心价值和使命,所有行为都会把品牌的价值观、情感、目的等通过公关传播出去。要知道,如今建立名誉需要花费非常大的力气,而一个小举动就有可能将其推翻。如果消费者连品牌的名字都不清楚,又怎么会购买该产品并进行推广呢?在众多信息的干扰下,消费者所做的决定还是会回归到信赖二字,而信赖则来自于该品牌的名誉。这一点,很多公关公司都已经忘记了。我们希望,万博宣伟每个员工都是“创名者”,无论为客户做什么活动,都要考虑是否有助于企业的名誉。
《国际公关》:请您具体阐释一下,万博宣伟“创名者”始终秉承“不跟随,不止步,不忘初心”的宗旨。
李蕾:“不跟随”,不是说一定要当领导,而是要有自己的见解,这个年代能坚持自我是很难得的;“不止步”,是指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不忘初心”,是希望大家永远记得自己是一个公关人,而非广告人、活动人。
在“不忘初心”的宗旨外,还要有一个重要的态度——“解”,解决问题、消除误解。当今世界面临太多的误解,信息飞速流通的时代,很多时候都存在错误信息的传递,或是接收信息的局限性。而且,不同语言之间,甚至我妈妈跟我,以及我与年轻同事之间使用的语言都有所差异。
企业常常说要建立信任,但其实信任是最后的目的,而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前面的误解。也有很多公关公司说长期得不到尊重,这是因为你成了一个执行公司。好的公关公司会看到客户的问题,甚至比客户还要早看到,并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希望通过传播增加双方的理解,消除误解,同时将品牌的名誉保护好,从而得到更多的信任。
今年4月,万博宣伟举办了“Name Maker Day”,我将“创名者”的思维向员工传达,让他们清楚“我们是谁”?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公司和每个人的使命是什么?因为很多同事都只关注于一小部分的工作,看不到大未来。领导人应协助他们理清思路,从而避免随波逐流。只有明确了我们未来的方向,才知道要选择什么样的客户,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同事加入,这才是公关公司长久发展之计。接下来,我们会有一系列围绕“创名者”的活动,也会号召更多的同行参与进来。
《国际公关》:请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创名者”在定义品牌、推广品牌和捍卫名誉的实际操作方法。
李蕾:我们将“创名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Define——定义品牌,第二是Promote——推广品牌,第三是Protect——捍卫名誉,三者都非常重要。
事实上,很多公司都能定义自己的品牌,只是常常会忘记。定义品牌的部分工作,只有公关人才能做。因为我们善于长期的沟通,并懂得如何将理念落地。中国的跑步文化是近10年才逐渐兴起的,之前很少有人将跑步当作一项时尚的运动。而如今的马拉松大赛有人挤破头去参加,这其中有一部分来自耐克的功劳。耐克非常清楚自己的價值观和目的,愿意用大量时间和资源去教育消费者。在我们与耐克合作的五年中,一直都在推动跑步的运动理念。比如,举办活动教授跑步技巧,带记者去参加马拉松,等等。期间,他们并没有过多强调耐克的产品,而是注重推广跑步这种生活方式。我看到耐克一步步带起了中国的跑步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万博宣伟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播作用,我很骄傲。而且,耐克拥有这样的使命感,对于竞争对手也无所畏惧,因为他们有这份底气,只要将饼做大就一定有自己的一份。中国的本土品牌是否有这个气度?我们拭目以待。
在推广品牌方面,我可以介绍Kindle的例子。如今,阅读碎片化的现象非常严重,看书的文化不够浓厚。而阅读非常重要,尤其公关人更应该多读书。当时,Kindle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希望能带动读书的风气。我们因此策划了“读来读往”的活动。结合年轻人对科技的接受度比较高的现象,带领他们找回读书的乐趣,并在这个过程中介绍Kindle,引导大家去购买。这就不仅仅是在销售产品,更是带动读书的生活态度,宣传这种理念。
在捍卫名誉方面,万博宣伟曾经做过一个经典案例——麦当劳315晚会的危机公关,如今已成为很多学校的教学材料。其实,每家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危机管理预案,各有特色。重点在于,遇到危机时企业的观点是什么?有时候,在法律面前可能是正确的,但舆论环境却不乐观。公关要找到平衡点,重视舆论就是重视企业的名誉。我们非常清楚,名誉是不能够被破坏的,不仅要做各种预备方案,还要诚实、及时地与受众沟通。
《国际公关》:在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看法方面,品牌年轻化的工作有哪些创新的技术和策略,需要防范哪些可能的风险?
李蕾:品牌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自己是谁,是不是每个品牌都要与年轻人结合,这点是有待观察的,而且也是有风险的。你今天追年轻人,明天要追老人,后天还要追女性。要先想为什么,之后再讨论品牌的价值和内容是不是年轻人想要的,如果不相关,就没必要走年轻化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企来到中国,很多都有世代相传的品牌故事。中国自主品牌也很多,但缺少沉淀。而消费者对每个行业的品牌基本上也就记住三四个,要想让他们对品牌有印象,需要花费大力气。中国市场巨大,没必要将14亿人都变成自己的消费者,百分之一就是一千万,找准这部分消费者,再清楚地讲述你是谁,并通过传播得到认可,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企业一直在变,就会让消费者记不清你是谁,年轻一代尤其喜欢忠于自我的品牌,而不是主动迎合的品牌。“创名者”的理念可以帮助品牌提高名誉,赢得大家的尊重,从而让消费者跟随你。
《国际公关》:您所负责的客户主要集中于哪几个行业,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否有共性?
李蕾:我曾服务于快消品、新能源、旅游、基础设施等领域,最近更多是与科技企业合作。因为科技可以看见未来,而且科技类的公关工作有助于提高年轻人的传播能力。从变化速度来讲,快消品行业变化较快,而能源、航空公司又较慢;从工作内容来说,快消品行业多是B2C,能源、航空企业又是B2B居多。科技公关工作速度适中,可以学到to B和to C两部分的经验,而且,科技公司很清楚大数据等技术,更容易理解我们的工作。
至于品牌的核心价值,每个行业、每个品牌都各有不同,比如科技行业常说让生活更美好,但可能有点空洞,企业要将品牌价值与产品和服务相结合,并真正落地才行。
有些中国企业在发布新产品时才做公关,这很难积累品牌形象,也没办法将有效信息沉淀。而国外的很多公司无论是否有新产品,都会持续做公关工作,这也是捍卫企业名誉的方法。那么,没有新产品时企业应该宣传什么?这就需要专业的公关公司来帮忙,万博宣伟有很多领域的客户,可以从中借鉴工作经验,帮助客户解决这个问题。
《国际公关》:近年来,中国企业对海外公关传播的需求逐渐加大,但中西方在文化、政策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您能为他们提供哪些本地化传播的建议?
李蕾:2013年,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讲述了ABC方法论。A代表Adapt,是“入乡随俗”。在海外传播时,有些中国企业仍习惯沿用原来的逻辑,而很多外国公司来到中国就会找当地的公关公司,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同时也不会忘记自己是谁;B代表Balance,是“平衡之道”。很多中国企业只重视与政府的对话,而在欧美等国家,还要与当地社区、非盈利机构、媒体、议员等利益相关者沟通,他们都会对品牌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当地公关公司的帮助,提前沟通,从而减少误解;C代表China,一个意思是“酌水知源”。如今世界上对中国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是创新的国家,也有人觉得中国的飞速发展很可怕,这正是来自于误解,而我们应该去解决这样的分歧。同时,企业一定切忌在中国讲一个故事,在海外讲另一个版本,这很容易失去大众的信任。C的另一个意思是Communication,沟通。很多中国企业都是闷声发大财,不主动进行自我定位,就会有人替你讲,之后再去讲话就太迟了,所以要持续沟通。
中国企业到海外传播时,要像学习英语从ABC开始一样,掌握好这个方法论。在海外成功传播后,再把经验分享给其他企业,让他们学到技巧,集合这些力量改变外国对“中国制造”的负面形象。5年后,结合中国经济和世界政局的变化,我又提出了AAA的理论。从ABC到AAA,是我依据在国外多年的工作经历,以及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总结出来的对中国企业海外传播的建议。
中国品牌在国际传播的分水岭,应该是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上市时的宣传。在那之前,中国品牌都十分低调,而马云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介绍阿里巴巴,甚至采用有点“侵略性”(Aggressive)的传播模式。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开始大量投资、收购、找欧美巨星代言,在传播上也忽略了入乡随俗(Adapt)的理论,这种“傲慢”(Arrogant)的态度受到了市场的排斥。Aggressive + Arrogant是很不好的传播组合,以至于当下很多企业走出国门时都跌跌撞撞。
那么,就需要第三个A来解决,即可选择的——Alternative。就是说,中国企业不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强硬的想法,而是让他们看到中国是可选择的。比如,在国外的中餐都用Adapt的概念来赢得顾客,不会主张消灭当地人爱吃的汉堡和披萨,而是在做菜时融入当地人喜欢的口味。这也像印度瑜伽到欧美时,并没有说要取代慢跑,而是提供一种新的运动方式,从而落地、深耕,并得到欢迎。虽然我们与国外在政治制度、文化、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没有要求对方按照我们的模式去做,仅仅是提供了一种选择,就没有什么威胁,自然会有人愿意听你的声音。
《国际公关》:请您对比一下,中国和西方媒体的差异。
李蕾:中西方媒体的差异太大了,西方各媒体之间的观点有很大不同。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万博宣伟看到了很多案例,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建议。
西方媒体不会因为你邀请记者来参加活动就写好话,他们有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观,主张对读者和报纸的品牌负责。比如,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的调查和报道内容不同,是因为它们的价值观和读者群体不一样,这就是品牌的区隔。西方媒体要做的不是吸引读者的阅读,而是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吸引认同的读者前来购买。这才是品牌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随波逐流去追消费者。不仅容易追不上,还容易让别人觉得你没有格调和态度。
《国际公关》:2012年开始,您开始在海外作“China Beyond”的分享,主要分享哪些内容?
李蕾:2012年開始,我每年到三个国家作“China Beyond”的分享,向国外同事分享有关中国的话题。因为我从小在国外长大,逻辑思维比较接近西方人,同时又有中国人的底子,所以能够采用他们理解的方式去解释中国特有的现象。比如,我会用英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等当地语言沟通,更容易拉近关系,且有利于他们的理解。而且,有时同样的案例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就像公关工作一样,同样的故事可以选择用不同的角度去讲述。
最初的分享只有3名观众,2018年在斯德哥尔摩的分享开放给客户,共有300多人参加。因为我们的客户要进入中国市场,就要了解中国及在中国面临的挑战。我也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帮助外国同事消除误解,了解真实的中国,我们的同事越会处理中国市场的问题,就越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
当代公关人应该很自豪,因为抱着解决问题、捍卫企业名誉的心态,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创名者”让万博宣伟的同事们清楚了价值观和方向,有很大的信心通过解决问题给客户带来最大价值。
《国际公关》:未来,对公关冲击最大的元素是什么,是科技么?
李蕾:对公关最大冲击的不是科技,只要合理利用技术,它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有利的工具,不要把它看作可怕的事情,更不要将它当成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案。
对公关行业最大的挑战是,大众没有耐心听完一个故事。现在的时间都太碎片化了,同样的内容要不断用不同的方式去讲,才可以吸引并维持大众的兴趣。然而,很多企业都在做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短暂性的对话,没有耐心一直讲下去,这是对公关最大的冲击。
第二个冲击是对公共关系本身的误解。在Public Relations中,国内太注重Relations,比如政府关系、媒体关系等等。实际上,关系只是一个工具,最重要的是Public,通过公关让人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让整个社会更美好。
比如,印度大地的女儿的案例。前几年,印度因女性被性侵事件频发而形象直落,直接影响了旅游业。印度有位女性导演探讨了这个议题,希望通过纪录片改变观念并找到解决办法。然而仅有纪录片是不够的,还需要公关的力量使之成为国家议题,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虽然没有立刻改变社会现象,但引发了关注,找到了人性光明的方向,就有机会解决社会问题。
所以,“创名者”的意义是,在找准并维护企业名誉的基础上,还要让社会变得更好,这是有意义的事情,也是给我们提出的挑战。广告是影响人的行为,但公关是改变人的思维,从而影响行动。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能够做这类触及人性、改变人类生活的案例,这才是公关独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