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比较句二语教学刍议*

2019-08-01谢晓明

关键词:偏误用法句式

田 煜,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比较句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效果相对而言并不理想。本文拟从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教师和学习者等多个角度对比较句二语教学的情况进行考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希望对比较句的二语教学情况能有所启发。

一、大纲对比较句式应进行重新选取和分级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对外汉语教学长期实践的结果,目的是使对外汉语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注]刘英林.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M].北京: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然而现有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制定时间均较早,作为先驱之作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试行版本于1988年出版,正式版本于1996年出版;制订最晚的《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也于2009年出版,距今已有十年时间。另外,这些大纲在比较句式的选取和编排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像……这么/那么”句式虽然被大纲收录,但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极低,大部分教材也未收录该句式;再如“比不上”“不亚/区别于”等主要是通过词汇形式来表示比较意义,与“比”字句等句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大纲有必要对比较句式进行重新选取和分级。

比较句式的选取和分级常常受到使用频率、难易度、认知规律、习得规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大体来说,句式的选取应遵循实用原则,句式的分级应遵循认知原则。就实用原则而言,它不仅是教材编写的重要原则[注]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续五)第四章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J].世界汉语教学,1993,(3).,同时也是语法教学的重要原则[注]卢福波.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对于比较句式的选取来说,就是要选择使用频率高、能够满足基本交际需要的典型句式或者是常见句式来作为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学习者能够将所学到的句式运用到具体的交际中。就认知原则而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既是编排语法项目的根本原则[注]吕文华.对外汉语教材语法项目排序的原则及策略[J].世界汉语教学,2002,(4).,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准则[注]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对于比较句式的分级来说,就是结构和用法较为简单的句式先习得,结构复杂、用法特殊的句式后习得。然而在具体的分级过程中,有时候实用原则会与认知原则发生冲突。由于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出能用汉语进行交际的人才[注]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因此,认知原则通常要服从于实用原则。比如“X比Y+形容词+动+补语”这类用法虽然结构比较复杂,但其使用频率较高,因而多出现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

(一)比较句式的选取

比较句式的选取离不开本体研究成果和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共同辅助。现有大纲种类繁多,在句式的选取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总体来看,大纲中句式的选取比较全面,但有些句式并不适合收录进大纲,需进一步筛选。我们以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中的句式为基础,结合现有比较句的研究成果,选取了以下13个基本句式[注]后文还会对这13个句式进一步细化,因此这里将这13个句式看做是基本句式。:1.跟……一样;2.“也”字句;3.有……这么/那么;4.“比”字句;5.“更”字句[注]“更”字句主要指“更”字单用时的情况,以“比起/相比Y,X更……”句式为代表。;6.“没有”句;7.“不比”句;8.“不如”句;9.adj+于/过;10.“最”字句;11.没有比……更;12.越来越X;13.一X比一X。

(二)比较句式的分级

比较句式的分级同句式的选取一样离不开本体研究成果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的辅助。本文拟在本体使用频率、句式的难易度以及学习者正确率的基础上对句式进行重新分级。

1.句式的使用频率

我们对13个基本句式在语料库[注]本文所选语料共800万字,小说语料、口语语料、公文语料、说明文语料各200万字。小说语料主要来自近十年的中短篇小说,口语语料主要来源于央视“面对面”节目和“对话”节目。公文语料主要来自于政府工作报告、白皮书以及《人民日报》评论,说明文语料主要来源于各类科普文章。中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表1 句式的使用频率

2.句式的难易度

比较句式的难易度主要与其结构和用法两个因素有关。相对来说,用法对句式难易度的影响更大。

句式结构的难易度主要与构成成分出现的情况有关。比如“不如”句最简单的结构形式是“X不如Y”,最复杂的结构形式是“X+比较点+不如+Y+谓词性成分”,居于中间有“X+不如+Y+谓词性成分”和“X+比较点+不如+Y”两种形式。从构成成分出现的情况上看,这四种形式仅在比较点和谓词性成分上有所区别。然而,比较点和谓词性成分并非是“不如”句形式上必须出现的成分,且谓词性成分本身的复杂度并不在句式结构难易度考察的范围内,因此,这四种形式在难易度上的差别并不大。

句式用法的复杂度主要表现为句式使用时的条件限制和语用功能。句式在使用时的限制条件越多、语用功能越明显,习得难度就越大。比如用差比形式表极比义这类用法中,比较主体或者比较基准要由表任指的疑问代词充当,同时句中还需要其他成分如“都/也”等的出现才符合语法规范。除此之外,“都”和“也”的使用情况也有所不同,“都”字既可以出现在“比”字句中,也可以出现在“没有”句中;而“也”字只能出现在“没有”句中,不能出现在“比”字句中。从语用上看,这类用法在使用时通常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因而这类句式的难度明显偏大,通常在中高级阶段习得。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对结构和用法的考察来对句式的难易度进行分级,但不同句式在具体使用时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只能对句式的难易度进行大致区分。

3.学习者的正确率

由于“比”字句的下位句式较多且结构比较复杂,因而本文在对学习者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时对“比”字句的用法加以细化,得到以下19个具体句式(见表2)来作为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此次调查根据学习者水平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其中初级水平学习者学习汉语时间约为4个月[注]在进行调查问卷时,初级水平学习者所学句式有限,只考察了部分句式。;中级水平学习者学习汉语时间约为1~2年;高级水平学习者学习汉语时间为2年以上。各句式的正确率如下:

表2 学习者的正确率

在综合上述三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将比较句分为初、中、高三级,初级句式的选取以使用频率高、结构简单的句式为主;中级句式的选取以使用频率较高、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式为主;高级句式的选取则以结构较为复杂、用法较为特殊、具有特殊语用功能的句式为主。具体分级情况如下:

表3 比较句式的选取和分级

最后需说明一点,为了给予教师足够的自主空间,方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等灵活选择所要教授的句式,本文所选取的句式数量较多,存在有争议句式。

二、教材编写应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不仅规定了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反应出一定的教学理论,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合格的教材要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两个原则,然而现有教材在这两个方面尚存在一定不足,需加以调整。

(一)教材应更具科学性

1.句式分布应注意适度分散

国内大部分对外汉语教材都强调语法的系统性,常常将相关的语法点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因而教材中比较句语法点的安排也比较集中,我们以《汉语教程》(第3版)为例来进行说明。比较句这一语法项目主要出现在第二册(上)第六课和第七课中。两课共出现了十数个具体句式,包含了平比、差比和极比三种类型,既有“比”字句等肯定式比较句,也有“没有”句等表否定的比较句。学习者在习得这些句式时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结构,还要明确各句式使用时的条件限制、特殊功能等;不仅要习得肯定式比较句,还要习得其否定形式。因而,对于零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在两课内习得所有句式的难度明显比较大。如果学习者没有掌握句式的基本用法,一旦要表达的意义较为复杂,出现偏误的可能性就更大。

既然语法点的过于集中不利于学习者对句式的掌握,那么教材可以将比较句式分散到三至四课,而不必集中在一两课内,这样既能够保证语法点的系统性,又也可以避免句式出现得过于集中。但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会受到教学环境、教学期限、教学形式、教学类别等多种条件的限制,这一点实现起来会比较困难。

2.科学安排不同句式的复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只有转化为长时记忆才能将信息长期保存下来,复现是使之转化的重要手段。对于比较句这类较为复杂的语法项目来说,句式的及时复现对于句式的习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比较句式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初级阶段,中级阶段较少涉及,高级阶段基本不涉及。因此,即使学习者在学习时掌握了句式的用法,也有可能会因为长期不用而遗忘。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也容易出现“他比我五厘米高”“他比我很高”这类初级阶段学习者容易出现的偏误。

考虑到教材编写的实际情况,如果句式不能及时在教材中复现,那么教材中可以出现关于比较句式的小结。这种小结可以看做是对语法点不能及时复现的一种补充,学习者可以通过复习小结来不断巩固已习得的句式,同时还能够对比较句有一个更为系统的了解。

3.编排与讲解应更加严谨

有些对外汉语教材制定时间较早,因而在句式的编排和讲解上存在有不严谨的地方。比如有些教材将“不如”句作为“比”字句的否定形式在初级阶段进行讲授;但“不如”句表“低于”义时的使用频率较低,且表比较的用法容易与其他用法混淆,并不适合同“没有”句和“不比”句一样出现在初级阶段中。再如有些教材中将“不比”句直接作为“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来进行教授,但“不比”能否直接作为“比”字句的否定形式尚存在争议。

教材科学性的最基本要求是内容规范、编排合理。[注]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3).对比较句而言,句式在教材中出现的顺序既要符合认知规律,同时也要满足基本交际的需要。比如表否定的“没有”句、“不比”和“不如”句,应先出现“没有”句,然后再出现“不比”句,最后出现“不如”句。就具体句式的讲解而言,存在争议的讲解最好不要出现在教材中。比如“跟……一样”句式的常见否定形式是“跟……不一样”,但还会出现“不跟……一样”这种对比较基准否定的情况;后一种情况也可以看做是否定形式,但较为特殊,并不适合同“跟……不一样”一样作为“跟……一样”句式的否定形式直接出现在教材中。

(二)教材应更具趣味性

有些对外汉语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较为乏味、空洞,很难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比如比较句这一语法项目中,教材中出现的对话中通常与天气的温度、事物的大小等内容有关,与学习者自身联系并不紧密,也不是学习者所关注的话题;课后练习常常是“改写句子”“选词填空”“连词成句”等类型,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材编写应注重趣味性,比如支付宝、网购、高铁等与学习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及一些有趣的小故事,都可以出现在课文中;你问我答、情景会话等学习者参与度较高的类型可以在课后练习中占据更大的比重。

三、教师要注意提高教研能力

在教师、教材和教学三个基本问题中,教师是核心;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师,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既是传道授业的先生,又是学习者言语活动的教练[注]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因而教师在比较句式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师的教研能力不足,或是对学习者的水平估计过高而忽略某些语法点的教学,或者是未针对学习者易出现的偏误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等。比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详细讲解“最”字的用法,那么学习者就很容易出现“他是最高”或者“他最高的”这类偏误。再如泰国和韩国的学习者在比较句习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他高比我”这类偏误,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采取对比法来进行教学,避免学习者出现上述偏误。由于本文主要是对比较句的二语教学情况进行考察,因此下文将从课前准备、课中讲解和课后总结三个方面来对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建议。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1.明确教学对象

明确教学对象,就是要了解学习者的年龄、母语、汉语水平、学习时间、学习需求、文化背景等信息。只有明确了这些信息,后期教学才能更具针对性。比如短期进修的学习者大部分都已接触过汉语,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应付日常交际需求,只需具备听说能力即可,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常用句式以及各个句式出现的语境等作为教学重点。而长期进修的学习者大多数并未接触过汉语,其目的是为了能够系统掌握汉语知识、具备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教授的内容就要更加系统、全面,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句式以及特殊用法等也都要教授给学习者。

2.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就是要明确学习者所要习得的比较句式有哪些,以及不同句式应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首先,教师要对整个比较句系统有所了解,即比较句式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哪一阶段、比较句式主要有哪些、哪些阶段要掌握哪些句式、哪些是新兴句式、哪些是古汉语的遗留句式等。比如现有对外汉语教材中,明确列入比较句语法项目的句式以差比句和平比句两种类型为代表,递比句和极比句通常作为单独的语法项目出现在教材中,并未包含在比较句这一语法项目内;“比N还N”“X比Y好/差了N个Z”等句式属于特殊用法,一般不会将这些句式教授给学习者。其次,教师要明确各句式的基本情况,即哪些句式的习得难度比较大、哪些句式是学习者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哪些句式只需要学习者掌握或者了解等。比如“跟……一样”句式、“比”字句、“没有”句、“最”字句等是学习者必须熟练运用的,而“adj+于/过”“比起Y,X更……”这类句式通常只要求学习者掌握其基本用法。

3.熟悉教材内容

熟悉教材,就是要了解教材体例、明确句式在教材中的编排情况以及课后练习的设置等,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学计划。比如有些教材的课文中并未出现“X比Y还……”这一句式,但课后练习中却有出现,那么教师就要考虑是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补充讲解该句式。再如有些课后练习中关于比较句式的情景练习较少,那么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句式的情景练习,或者是对其出现的典型语境进行总结。

(二)课中讲解要得法

1.选择恰当的讲解方法

语法点的讲解是语法教学的核心,恰当的讲解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教无定法”,因时、因人、因目的不同而各异,归纳法、解释法、操练法都可以灵活运用。[注]赵金铭.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汉语教学,2001,(3).比较句式数量多、结构复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讲解“越来越X”句式时,可以拿进教室的实物非常有限,同时也很难通过具体情景演示出来,那么图片法相对于实物法或者情景法来说就更为恰当。图片法可以直观展示出某一事物逐渐累积的状态,学习者也能够立刻明白“越来越X”句式的意思。在讲解“也”字句时,通过动作演示法来进行讲解的话,既可以让学习者明确“也”字句的意义,也可以让学习者了解“也”字句的比较对象常常是某种具体行为。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式如“X比Y+形容词+动+补语”等难以通过实物法或者是情景法进行讲解,只能将这种固定格式教授给学习者。当然,并非一个句式只能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对于习得难度较大的句式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讲解。

2.不同句式的讲解要有侧重

赵金铭指出,在语法教学中应该将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注]赵金铭.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比较句式的讲解同样也需要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兼顾这三个方面,同时也要突出重点。比如“X比Y+形容词+动+补语”中常见的形容词有哪些,以及形容词出现的位置是教师讲解的重点,即形容词主要由“多、少、早、晚”等充当且它们要出现在动词前而不能出现在动词后。对“不比”句进行讲解时,其语用特点则是讲解的重点,即“不比”句主要出现在表反驳的语境中。对“比……还”和“比……更”句式讲解时,两种句式的语义则是需要讲解的重点,即“比……还”句式传递的是一种反预期的信息,而“比……更”句式表达的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3.机械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要合理兼顾

精讲和多练是对外汉语教学一贯遵循的准则。然而无论老师讲解得多么透彻,学习者也未必能够立刻运用,那么就需要大量的机械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来让学习者掌握句式的用法。机械性练习主要以书面练习为主,如课后练习及作业等,其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每个句式的基本用法,明确每个句式的基本结构和各构成成分的基本特征,避免出现句式杂糅、成分遗漏等偏误。例如“苹果比你漂亮”这类句子的出现就与没有掌握比较对象应为同类事物这一基本特征有关;“他手机没有我手机最大”、“他手机没有我手机”等这类偏误的发生则与没有掌握句式的基本结构有关。交际性的练习主要以口头练习为主,如课堂上的问答以及特定情境下的对话等,其目的是让学习者了解每个句式常出现的语境,避免出现结构正确但不符合日常使用习惯的情况。比如“他没有我小”这类句子虽然也可以说,但并不符合日常使用习惯,因为“没有”句中出现的性质形容词通常是表积极义的,如“高、大、漂亮”等。

(三)课后总结要全面

课后总结实际上就是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反思,根据实际情况来对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和教学效率。虽然课前教师会备好课,预设课堂中所出现的情况,但实际的教学过程很难和教师预先设计的情况一致,而与预设不一致的情况以及学习者的反馈则是教师需要重点反思的内容。课后总结一方面要对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手段进行总结,另一方面也要对突然情况或者未收到积极反馈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而在下一次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对“X比Y+形容词+数量补语”进行讲解时一定会强调数量补语应出现在形容词后,但如果这类偏误仍旧经常出现在学习者的作业中,教师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看是否需要变换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将学习者母语和汉语进行对比来让学习者加深对该结构的印象,也可以通过找出错误并改正句子的方式让学习者掌握该结构,甚至通过故意说错或者写错的方式来提高刺激度,最终让学习者掌握该句式的正确用法。如果这些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那么教师就可以选择是否将这种教学方式类推到其他语法项目的教学中。

四、学习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老师教授同样的内容以后,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却明显不同,有的学习者学习效果很好,能够快速掌握语法点;有的学习者学习效果一般,对语法点的掌握较差。这种情况的出现通常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有关。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可以表现在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态度、性格、年龄等多个方面。比如有些学习者仅仅掌握了句式的基本用法,但会误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熟练运用的程度而忽视课后练习;有些学习者明明知道“他比我五厘米高”这类用法是错误的,但却认为这种用法并不影响沟通,因而不愿意去改正这类错误;还有一些学习者直接采用“他高一点”“我好一点”这类方式来表明比较意义而回避使用比较句式。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逐一说明,而是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从学习者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提出建议。

(一)积极纠正偏误

学习一门语言时,出现偏误是不可避免的情况。然而教师的纠正作用较为有限,如果学习者能够意识到出现的偏误并进行纠正的话,偏误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实际上大部分学习者是有能力纠正错误的,包括纠正自己的和他人的。学习者自身的纠正不仅是教师纠正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是再次习得句式用法的过程和学习者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比如当学习者意识到“他比我跑快”这类句子属于错误用法并进行纠正时,就意味着学习者已经知道这类句式的正确用法,纠正的过程又可以再次强化该句式的习得。

(二)注重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生活的个人在与周围他人的言语交际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的语言经验,[注]戴昭铭.语感和语言系统[J].求是学刊,2007,(6).这种语言经验又可以反过来对语言事实作出直觉判断[注]王吉辉.语感与成语、惯用语的划分[J].汉语学报,2011,(1).。学习者语感的培养就是为了能够对语言事实的正确与否以及恰当与否做出判断。语感的培养属于内隐学习,即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习得某一句式的用法。虽然外显学习在比较句式的习得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内隐学习不仅能够达到外显学习的效果,甚至有些条件下内隐学习的效果更好,因为语感的培养涵盖了句式习得的各个方面。比如学习者可以通过“语义感”来判断哪些形容词可以出现在“adj+于/过”这类结构中;可以通过“语法感”判断出“他一天比一天个子高”这类句子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还可以通过“语用感”来判断出“他不如我笨”这类用法不符合日常使用习惯。

(三)加强自主学习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和学习者共同的努力,而学习者自身努力起到的作用更大。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能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指导和自我调控。自我评估就是要能够准确判断自己对各个句式的掌握程度,包括哪些句式已经掌握、哪些句式没有掌握、哪些句式只掌握了基本用法、哪些句式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自我指导就是要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明确哪些原因导致自己没有掌握该句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比如有些偏误的出现与练习不足有关,那么学习者就要加强练习,尤其是在日常交际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运用自己尚未掌握的句式。自我调控就是要能够对自己学习的状态进行调整和控制,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比如有些学习者在习得比较句式的过程中会因难度较大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放弃比较句式的学习,此时就需要学习者自己调整状态,或者寻求他人帮助来调整自身状态。

五、结 语

上述内容仅从大纲、教材、教师和学习者四个方面提出了较为笼统的建议,更具系统性、针对性的建议还需要将具体句式同学习者的水平、国别、学习习惯等因素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猜你喜欢

偏误用法句式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