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琴收藏从冷门变热门,怎样选一把好琴

2019-08-01许悦

客家文博 2019年2期
关键词:琴谱古琴

许悦

古人常以琴棋书画论及一个人的才华和修养,而琴为四艺之首,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八音之首。自从王世襄的旧藏唐代“大圣遗音”古琴拍出 1.15亿元之后,古琴就从冷门收藏一跃成为藏家追捧的热门藏品。但清代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琴数量少,价格高,越来越多的古琴爱好者转而收藏当代新制的古琴,怎样才能选出一把好琴?

一、其他乐器取悦别人,古琴抚慰自己

不管会不会抚琴,很多人都想在家里挂一把古琴附庸风雅。就像马未都在一篇文章里说到的:他并不会弹琴,但书房中挂着一把古琴,半夜的时候微微拨动琴弦,几个单音,感觉是在与古人对话。

为了区分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琴和新制的古琴,行家一般将民国以前的古琴都称为“老琴”。但历代流传下来的“老琴”数量并不多,到了现在还能使用、演奏的更少,这样的古琴文史价值高于其使用价值、艺术价值。但的确有极少数的古琴经过了几百年、上千年之后至今仍然保存得很好,通过抚琴能感觉到可以跟远古对话,但这样的琴还是极少数的。

就像广陵琴派大师徐永老师所说的:“世界上其他的乐器都是为了取悦别人,唯有古琴是用来抚慰自己的心灵。”

而且古琴也是中国重要的国粹之一,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精神,甚至是一种境界。在广州稼轩琴坊创办人陈志彦看来:“古琴就像中国画一样,油画通常画得很满,而中国画讲究留白,古琴曲的欣赏和演奏,就很像国画那样,追求意境,追求弦外之音,这是古琴跟其他乐器一个很大的区别。钢琴可以通过校音,把音准调得非常准确。而每一张古琴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音准上还允许有稍微的不同。”

“古琴文化在中国有断层,现在真正懂得古琴的人其实并不多。”陈志彦表示:“不同的人收藏古琴有不同的切入点,古代流传下来的琴当然好,但数量太少,我们现在新制古琴,则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而且如果是从工艺和技术的层面上来讲,我们现在拥有比前人更好的斫琴条件和知识,在演奏上、实用性上也更有优势。当然肯定会有人说以前的古琴声音更加远古,因为当时使用的丝弦并不一样,其声音的魅力和质感不是当代新制古琴可以比拟的。所以我们一直都在探索,希望新制的古琴声音上可以尽可能的媲美以前的古琴。”

二、流派与地域、琴谱等密切关联

中国古琴的流派很多,经过历史的沉淀,古琴最终形成“九大派系”——江浙派、虞山派、广陵派、蒲城派、蜀山派、九嶷派、诸城派、梅庵派、岭南派。

广陵琴派到中国一级工艺美术师肖茂国这里,已经是第十三代传人了。“广陵琴派最初也是从江浙派出来的,创始人江苏扬州琴家徐常遇,就是在浙派学了琴后,到了扬州发扬光大的。后来他将自己对琴曲的理解,写下了《澄鉴堂琴谱》。很多古琴谱各派都有,但各派的理解都不一样,演奏出来的风格很不一样,后来把这种风格记录下来,就成了一首新的曲子。”

广陵琴派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比而言,梅庵琴派是最年轻的一个琴派,是近代民国初年时所崛起的一个新兴琴派,到梅庵琴派传承人程久霖这里,也已经是第四代传人。“创始人王宾鲁是山东诸城人,山东诸城王氏是一个大的家族,世代都有善琴的传人。到了清末民初的年代,王氏家族中更先后出了五位杰出的琴人,一时兴起了山东古琴音乐的蓬勃气象,也影响了近代古琴艺术的发扬。王燕卿先生在民国初年时,经过康有为的介绍,在东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古琴,将梅庵琴派发扬光大。”在程久霖看来:“古琴流派的形成,与地域、琴谱、师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先说师承,共同的师承渊源是形成统一风格的主要基础。各地一些出类拔萃的著名琴家,他们通过师带徒,或者通过雅集,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对琴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就是琴谱的传承。最早的琴谱出现在明代,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琴谱,是以减字谱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减字谱一般分为四部分,上方记录左手指法,下 方纪录右手指法,左上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为右手指法,内部为所弹、按弦。除此之外,减字谱还有续部、注释,一般用来标示音的细微变化。但由于减字谱无法记录每个音的时长,所以同样一首古曲,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理解,演奏出来是完全不同的。现存的古琴谱有 150多部,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

地域的差别也是形成古琴不同流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像“吴声”和“蜀声”在风格上的区别,“吴声”清婉,就像江浙一带的长江广流,绵延徐逝;而四川人吃辣椒,声音比较高亢,“蜀声”自然躁急,就像急浪奔雷。

三、并非所有的老琴都能拍出天价

很多人收藏古琴以断纹为美,认为断纹是鉴别老琴年份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认为,古琴历史超过两三百年就会出现断纹,年代越久的琴身出现的断纹较多,很可能形成“梅花断”,而年代相对较短的则可能出现蛇腹断、流水断、牛毛断、冰裂断。断纹是否古琴断代的标准?

对此肖茂国认为:“古琴的断纹其实就是古琴漆面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裂纹。其实对于演奏而言,古琴上出现断纹并不是一件好事情。现在的工艺可以将断纹处理成视觉效果,而不影响抚琴,但我个人认为,过分追求断纹是没必要的。”

陈志彦也表示:“古琴断纹的形成,其实跟陶瓷的冰裂纹是一样的道理,是不同的材质收缩系数不同而产生的。几百年前的斫琴师肯定没想到古琴以后会出现断纹,断纹也肯定不是为了追求美感而刻意做出来的,只不过后来的人认为断纹让古琴更有历史感,所以在制作时有意制造出这种效果。”

现在的确有一些人把古琴有没有断纹视为判断古琴年代的一个标准,甚至人为造假,其实古琴出现断纹之后就不是很好弹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古琴都能拍出过亿元的天价,即使是同一位斫琴师所制的古琴,品质上有可能也相差甚远。

与其他的文物收藏一样的,古琴收藏也讲究流传有序,名家收藏也会给古琴增加附加值,就好像王世襄的旧藏唐代“大圣遗音”琴之所以能够拍出 1.15亿元,很大一部分是王世襄个人名气和眼力的附加值。

四、老门板是做古琴的首选

不同朝代的古琴,形制上也是有区别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唐圆宋扁”,这跟当时的时代审美有关,唐代喜欢圆润,宋代则是追求简约。

一把古琴能够流传千古,这里面也有很多讲究。首先肯定是选材了。在南方制作的琴,面板首选杉木,而北方制琴用的一般是桐木。“地板”用梓木,一硬一软,代表一阴一阳。

杉木和桐木这两种木材的振幅基本相同,做出来的古琴音质上差别不大,只不过就地取材,制琴比较方便。如果真要比较,杉木不会虫蛀,比较好保存,故宫博物院里的古琴就都是杉木琴。

要做出一张好琴,选材很重要。老门板就是做琴的首选。老房子的横梁、柱子也不错,但还要破开,里面可能还没完全脱水,使用时还要再经过干燥处理。而老门板已经破开,五厘米左右的宽度刚刚好,不但经过了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还经过无数次的开合,振幅已经振开了,是斫琴的首选木材。

但一把好琴,除了看木料本身的质量外,还取决于灰胎的制作、还有后期漆的处理等工艺。琴制出来后,调音环节更加关键。在广州稼轩琴坊,做一把古琴的周期很长,如果算上前期木料的收集,做一把古琴前后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如果从做好琴坯算起,则做琴的周期是两三个月。

五、如何选到一把好的新制古琴

肖茂国总结出四方面:“首先是听声音,第二是手感,第三是形制,第四看斫琴的工艺。”

“古琴有三种音色:散音、泛音、按音。散音听起来必须空旷,泛音要有凝聚力,按音听起来必须甜、有着地感,就好像石头扔在深水里的回音。手感方面,抚琴时手的重量放在琴弦上刚刚好,如要用力按,抚琴就不自然。至于形制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研究古籍,仿制先人古琴的形制。就像红木家具一样,前人已经研究出很好的形制了,我们继承就是了。”

“另外,好的工艺也很重要。特别是安装古琴这个步骤也是很讲究的,我们不用化学胶水,而是按照传统工艺熬制鱼胶,再勾兑大漆,把琴黏合在一起。这样制作出来的古琴不容易变形开裂,即使放在太阳下也不会开裂,也不受南北气候的影响。”

现在的新制古琴,有些一张只要几百块钱,有些动辄几十万元,价格为什么相差这么远?

陈志彦表示:“一把古琴好不好,我认为还要增加一个标准,就是它的声音和形制必须是匹配的。有的人喜欢声音文气一点的,有的人喜欢孔武有力的,所以制琴的时候,在对琴的声音有了一定的评判之后,我们就要考虑漆面怎么铺排,面板需要什么颜色,甚至是什么样的机理,跟琴的音色都要相匹配。如果一张琴的琴音是雄强的,那么它的颜色就不能太矫情、太文气,而且古琴像红酒,一张琴制作出来后,琴音并不是不变的。给琴师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声音会更稳定。而且给不同的琴师演奏,若干年后琴音那是完全不同的。”

猜你喜欢

琴谱古琴
大运河江苏段古琴艺术保护问题研究
古琴“黄钟调意”探微——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为例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蔗湖琴谱》考①
《五知斋琴谱》研究历史钩沉
浅谈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大还阁琴谱》序文研究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不一样的钢琴谱
寻访千年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