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村落:梅县区松口镇铜琶村

2019-08-01肖文评

客家文博 2019年2期
关键词:松口名村名镇

肖文评

梅州地处粤东北山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乡村社会基本延续。近年来随着村落人口外流增多,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但因为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固守,传统村落基本保持完整,村落宗族、民俗等活动依然延续。先后有 6个村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40个 村落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有 8个村镇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5 7个村落被评为广东传统(古)村落,这在广东全省各地市中是数量最多的。

为让读者感受梅州古村古镇古村落的风采,本栏目近期将陆续刊出梅州市各县区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古)村落,敬请期待。

铜琶村位于梅县区松口镇东北部,距县城约 5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为4.45平方公里,由金盘里、大和里、琵琶里、仁寿里 4个自然村组成,现有人口1921人,是一个人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光秀丽的古村落。 2014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铜琶村开村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邓太乙于宋庆元五年( 1199)迁居于此,繁衍生息。数百年来,每年农历二月廿五日,来自粤、闽、赣等各地邓太乙后裔都在此举行盛大的祭祀太乙公的活动。此后又有柯、戴、李、饶、谢、傅、丘、陈、赖、沈、黄、曾、周、池等定居于此。

明末清初李氏十三世祖直简公继兴建占地 1万多平方米的“三堂不见瓦”的围龙屋世德堂后,随后又相继在本村和松口古镇中兴建了源远楼、仁寿楼等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共 10座。这些楼房屋宇,建筑面积小则数千平方米,大则上万平方米,绝大多数仍保留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铜琶村人多田少,为谋生计,清末民初许多村民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谋生,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了知名华侨企业家或侨领。旅居海外的华侨,遵循落叶归根的传统,事业成功后纷纷在家乡置田地、建庐舍、办教育、兴公益,由华侨捐资兴建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学堂、桥梁等,虽已历经数百年沧桑,但大多数仍保存完好。

铜琶村保存着大量完好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据不完全统计,保存完整的有 58座,以及古桥梁、古码头、古私塾、古砖塔、古庙宇、古神坛等 14处。其中,各式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制丰富,风格各异。既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围龙屋(如三堂二横三围龙的屋中屋——世德堂),也有循环畅通的走马楼(如孙中山莅临松口时下榻的爱春楼);既有形似挂锁的锁头屋(如“颕川堂”陈屋),也有排云列阵式的合杠楼(如四合杠式走马楼——继美楼);既有侨资兴建的“中西合璧式”的华侨屋(如李金水故居),也有历代名人故居(如谢逸桥、谢良牧故居——泰安楼)。这些各式客家传统民居,以及各姓祠堂(如饶氏宗祠),或依山形地势而建,或依江河临水而筑,错落有致,历经数百年仍保持着原来的地理布局与空间格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清晰的建筑传承。

村民民风淳朴,岁时佳节除遵循崇敬祖先等传统习俗外,民间宗教信仰呈多样性,大多祀奉公王、伯公等。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独有的“太阳生日”祭祀活动,起源于清初,由最初带有“反清复明”的政治色彩,逐步演变成今天民间祭祀、亲朋会聚的传统节日。

村民秉承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兴办学校,人文蔚起。数百年来,铜琶村大和里谢氏族人兴建的“怀新别墅”,琵琶里饶氏族人兴建的“饶氏私塾”,仁寿里华侨捐资兴建的中西合璧式的“铜盘学校”“溪北学校”等,为乡村教化,课育英才,成为梅州“文化之乡”的历史例证。

该村名人辈出。先后涌现出饶应坤与饶轩、饶轸“父子三进士”,清朝潮州总兵谢炳廷,谢益卿、谢梦池父子侨领,孙中山莅临松口时探望的辛亥革命功臣谢逸桥、谢良牧昆仲,民国时期梅县县长谢达夫等,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谢康基,广东省著名山歌手饶金星等一批乡贤俊杰。

猜你喜欢

松口名村名镇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陈承宝长
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获奖名单
The devoted mother
美国“松口”愿与亚投行合作
孤山、前所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