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丹铭对饶宗颐的影响

2019-08-01郑少斌

客家文博 2019年2期
关键词:饶宗昙花潮州

郑少斌

梅州地区古来文风鼎盛,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诗家辈出。黄遵宪《梅水诗传集序》有言:“嘉、道之间,文物最盛,几于人人能为诗。”而在近现代诗坛上,梅州也拥有许多杰出诗人,在广东乃至全国都颇负盛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加强对梅州诗歌与诗人的研究,传承乡邦文脉,本栏目今年将继续推出客籍“近现代诗人”专题,敬请垂注。

温丹铭( 1869—1954年),名廷敬,原籍广东大埔,粤东近现代卓越的学者、诗人。1902年温丹铭与丘逢甲、温仲和等创办岭东同文学堂,担任教习兼教务,从此即移家汕头。同年,与杨沅(字季岳,梅县人)、何寿朋(大埔人,何如璋之子)等在汕头创办《岭东日报》,担任主笔,这是潮汕地区出版最早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后来又担任《公言日报》《铎报》多家报纸主笔,并被聘为《大埔县志》总纂、省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纂修兼主任、中山大学硕士委员会委员等。毕生从事教育、新闻、文化学术及方志文献等事业,有《经史金文证补》《温丹铭先生诗文集》传世,辑有《潮州诗萃》,在潮汕、客家近现代文化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更为难得的是,温丹铭与饶宗颐有着很深厚的情缘,饶公父子均亲沐其教泽,对温公之志业推崇备至。饶宗颐在 2001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出版、温丹铭所辑《潮州诗萃·序》中写道:“大埔温丹铭太夫子,居汕市日久,留心潮事,网罗放失,数十年锲而不舍,成此《潮州诗萃》 50卷……为集大成之总集,条流昭晰,闳博精详。考作者生平,兼扬榷其风格,古今作品,咸萃于斯,诚海涵地负之巨观,足为来学矜式,厥功伟矣。”饶宗颐称温丹铭为“太夫子”,此缘于其父饶锷曾就读于岭东同文学堂,是温丹铭的学生。

一、饶父是岭东同文学堂学生

饶宗颐的父亲饶锷( 1891—1932年),字纯钩,号钝庵,潮安人,近代潮州学术大家,毕生致力于国故学研究,著有《〈佛国记〉疏证》《王右军年谱》《天啸楼集》等,创办《国故》月刊,主编《粤南报》,在潮汕学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饶锷是温丹铭执教岭东同文学堂时的学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丘逢甲与温仲和、何寿朋、温丹铭等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校址在今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丘逢甲自任总监督,温仲和任总教习,何寿朋、温丹铭分掌教务。温丹铭主讲中国历史,以经世致用之学教导学生。尔后,饶锷游学四方,曾就读于上海法政学院。早年参加过南社,与江南名士高吹万等倡设国学会。饶锷始终不忘恩师教诲,对温丹铭由衷地感激和敬仰,他曾在《温太师母江太孺人九秩开一寿序》中写道:“锷不敏,得交当世积学能文君子以为之师,若友者抑亦多矣。而平生所最欣慕心折者二人,于师得大埔温先生丹铭,于友得金山高先生吹万。两先生者,皆善为文辞,以学行推重一世。”

饶锷自离开同文学堂之后,和温丹铭联系甚少。就目前所见资料,两人交往最为频密的是1 924年。这一年,饶锷在国故学研究撰述颇勤,著作频出,并在潮州创办《国故》月刊。温丹铭为这位昔日学生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高兴,特致信赞许。饶锷在《复温丹铭先生书》中,表达对先生教诲的感激之情:

“忆曩者,当先生掌教鮀浦之时,锷以童稚之年,负笈渡江,尝备在门墙之列,而至今忽垂二十年,中间客游四方,因循困踬,卒莫克自振拔。后复牵于人事,重以忧思疾病,又无贤师友为之督责教诲,所学益以荒落。比年以来,所尝稍得于古人余绪者,及是已废弃殆尽矣。自分此生终无与于斯文之末,不意先生竟垂眷,不忘辱书来督责之,教诲之。”

饶锷在信中还就创办《国故》月刊一事,请先生襄助,写道:“方今国学陵夷,炎黄文武之道不绝如缕。四海辽阔,当不乏贤达、有志之士兴起扶颓。而吾潮儒者,度今日之能肩嗣绝学之任者,舍先生固莫与属。故前日因同邑之人有提倡国故之举,嘱锷致书先生,请予赞助。诚以先生为今日岭东灵光硕果,一言一行均足为后生小子楷模。”

这年中秋前夕,温丹铭应邀到饶锷家中做客。温丹铭写有《赠饶君纯钩并序》(载《三十须臾吟馆诗续集》),其序称:“钝钩,余分教同文学堂时学生也。近数年来,见其所作古文辞深合义法。今岁以创《国故》月刊,故来书通问。秋仲之潮,因造访焉,款留深谈,出所著《〈佛国记〉疏证》《王右军年谱》相质,详审精博,盖文人而兼学人矣。喜赠以诗。”全诗如下:

义安开郡后,千载得斯人。

积学金轮富,能文璧等珍。

山原无择壤,道岂限传薪。

老我伤迟暮,摩挲两眼新。

温丹铭还在诗自注中称,“吾潮向但有诗人、文人,而无学人。宋明义理之学,尚可得数人,若考证则纯无矣”,“君独学深造,不由师承。” 其推重之情,跃然纸上。饶锷也有酬唱诗《次韵丹铭先生见赠之作》:

余力昌黎后,起衰尚有人。

扶轮公未老,鸣缶我何珍。

记立程门雪,惭褒汉武薪。

廿年欢再见,节近月华新。

饶锷在诗中自注:“先生枉过中秋前五日。”同年十月,饶锷编著的《潮州西湖山志》十卷二册由瀛社发刊,于右任为该书题名,温丹铭作序,其中写道:“潮州西湖山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而芜于清。得今善后处长洪公起而修之,饶子纯钩从而为之志,是湖山之遭时也。饶子能文,家富藏书,而谙著述之体,观其凡例,吾知其必能详而核,简而明,质而雅。虽一隅之志,而能合史乘之体,吾知其传之必能广且久也。” 盛赞饶氏为搜集整理潮州西湖山文献,弘扬乡邦文化所作的贡献。

二、成名作《优昙花诗》的“伯乐”

深厚的家学渊源,聪颖过人的天资,饶宗颐自幼就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早有“神童”之称。对于这位晚辈的潮州才子,“太夫子”温丹铭更是厚爱有加,从小便不遗余力地扶掖。

1932年 , 16岁的饶宗颐写出《优昙花诗》,是目前所见的最早一首作品,也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该诗序曰:“优昙花,锡兰产。余家植两株,月夜花放,及晨而萎,家人伤之。因取荣悴无定之理,为诗以释其意焉。”正文如下:

异域有奇卉,植兹园池旁。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香气生寒水,素影含虚光。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逐尔离尘垢,冥然返太苍。

太苍安可穷,天道邈无极。衰荣理则常,幻化终难测。千载未足修,转瞬讵为逼。达人解其会,保此恒安息。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

提起这首诗,饶公 2007年 7月在中央电视台《饶宗颐:大师的世界》专访时,谈到了国学家、南社成员古直(广东梅县人)的鼓励提携。近年来学者也多认为,古直是饶宗颐从事文学创作道路上碰到的第一位“伯乐”,却忽略了温丹铭才是“首遇者”。《优昙花诗》甫一写出,便惊动了当时潮州的文坛耆宿。温丹铭更是十分赏识,赞叹之余,步韵写了两首唱和诗《广优昙花诗》,与饶诗同刊于 1934年中山大学《文学杂志》第十一期。温诗如下:

皎皎优昙花,托兹园沼旁。夕开晨已萎,月白空无霜。诗人感至理,名什抒炎光。彼花何足道,此诗亦已伤。大化听人择,岂复恋微芳。高山有松柏,屹然凌彼苍。

彼苍夫如何,浩气弥四极。托命于其中,生物理可测。栽培意非厚,倾覆情岂逼。蒙庄虽达人,大道亦几息。君子蹈其常,愿言矢朝夕。

温丹铭还在序言中写道:“饶子宗颐,作优昙花诗,佳则佳矣。虽然,何所托之悲也!虽悟修短之无恒,藉浊醪以自遣,其果能尽释于中否耶?饶子年方少,前途远大,吾愿其有以进之也,作广优昙花诗。”可以说,因为有了温丹铭的勉励和推崇,才有后来古直和邹鲁(广东大埔人,中山大学首任校长)的知遇之恩。

三、治学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领路人

近读到《饶宗颐的五位领路人》一文称,饶宗颐先生在成长历程中有五位领路人:父亲饶锷、初中班主任王弘愿、古典文学学者詹安泰、出版家王云五、书画大师叶恭绰。其实,温丹铭也是饶宗颐治学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领路人。

1935年,邹鲁创建了广东通志馆,委任温丹铭为主任。温丹铭随即举荐饶宗颐,将这位年仅 19岁才俊破格聘入馆中,专职艺文纂修。馆址在文德路,饶宗颐居寓馆中,容与优游,博极群书。著名学者冒鹤亭、冼玉清、黄仲琴诸先生均于通志馆任职。这对于饶宗颐一生的学术道路而言,实为一大关键。 1946至1949年,饶宗颐担任潮州修志馆总编纂,主持纂修《潮州志》。温丹铭受聘为顾问,兼分纂《人物志》。期间,温丹铭曾

作《寄饶伯子》诗云:

海滨邹鲁有遗风,运值乾嘉几老翁。

百年文献知谁托,一郡声华许子同。

毋令后人笑我拙,要如先正秉心公。

平生颇服谢梁冶,肯听遗编饱蠹虫。

温丹铭对饶宗颐在国学上的造诣,独具慧眼,其寄望之殷,可谓溢于言表。我们知道,温丹铭治学,以地方史地、民族、文献、人物的研究成果最多,在甲骨学方面也颇有成绩。饶宗颐早年的学术研究,深受温氏的影响,以“门下晚学生”自称。 1996年汕头大学出版的《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收辑了《与温丹铭先生书(三首)》,信中既有对太夫子温丹铭的关切问候,还有对《韩山志》、潮州方言等学术问题的请教与探讨。如其中一首提到:“宝眷移居枫洋,未知系久住否?”,“拙作论潮音声纽犹未完稿,俟草成当呈台诲”。

既有家学,复有师承,饶宗颐一生学贯中西,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在文、史、哲、艺诸领域均取得惊人成就,成为蜚声国际的一代巨匠。饶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首倡“潮学”之后,多次亲自过问推动“太夫子”温丹铭著述的整理出版, 2000年为《潮州诗萃》作序, 2014年为《温丹铭先生诗文集》题名。曾师从饶公的历史学家郭伟川在《温丹铭先生诗文集·序》写道:“故宗颐先生近日语及于此,对温公当年扶掖之恩,至今仍感念不忘。”

猜你喜欢

饶宗昙花潮州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女儿眼中的汉学泰斗饶宗颐
饶宗颐常用印
饶宗颐作品欣赏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寻找潮州
蔡焕松作品选
李小龙的昙花
为什么昙花只在夜里开放
昙花(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