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姬静墓志考释
2019-07-31王萌魏长虹
王萌 魏长虹
【关键词】北魏;姬静;墓志
【摘要】姬静及姬静先祖不见于《魏书》《北史》等史籍,故姬静墓志可补史籍中有关北魏时期姬静家族记载之阙。姬静经历北镇之乱、河北之乱等重要历史事件,将其墓志与正史对校,可发现其对于进一步认识北魏后期统治者优待武人政策、中央与地方政局演变、尔朱荣势力发展、高欢安抚尔朱氏残余势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墓志的刊刻时间亦包含了复杂的政治背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北魏姬静墓志出土于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具体出土时间不详,《文化安丰》收录了其拓片与志文(图一)[1]141—142。该墓志长、宽均为48.5厘米,志文26行,满行26字,题名“魏故使持节后将军都督平州诸軍事平州刺史上蔡县开国子姬君墓志铭”。志文略显简略,但从内容看,该墓志保存了北魏后期武人贵胄子弟起家、北镇之乱、河北之乱、尔朱荣扩充实力等信息,对于进一步认识北魏后期统治者优待武人政策、中央与地方政局演变、尔朱荣势力发展、高欢安抚尔朱氏残余势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相关史籍,对志文所涉北魏后期诸多人物及重要史实进行考释,希望对相关问题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一、录文
为研读便利,兹将志文迻录如下:
魏故使持节、后将军、都督平州诸军事、平州刺史、上蔡县开国子姬君墓志铭
先文挺源,乘波吐岫。世继松刚,盘泉是胄。艳叶倚倚,恒连花茂。霜秋未移,暗忽早熟。生时通艺,援著成章。少历累官,无犯君王。名加竹帛,志达甘棠。追思之念,置如更康。
元象元年岁次戊午十二月丙戌朔十二日丁酉刊。
二、姬静家族世系
姬静及姬静祖、父,均不见于《魏书》《北史》等史籍。志文云,姬静广宁人,广宁在北魏时为广宁郡,属燕州管辖[2],约在今河北省涿鹿地区[3]50—51。
1.按志文载,“其祖龙骧将军、密云镇将、代郡太守农之孙,抚军将军、燕豫二州刺史绍之子”,其描述方式与北魏洛阳时代众多墓志相较差异甚大。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4]所收录的北魏洛阳时代墓志中关于家族世系信息之表述,有以下三种描述方式:
第一种方式,墓志主人为某人之孙、某人之子。如:北魏《元泰安墓志》载,元泰安“景穆皇帝之孙,使持节侍中征南大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青雍二州刺史故京兆康王之第四子”[4]40;北魏《元始和墓志》载,元始和“大魏景穆皇帝之曾孙,故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仪同三司领护西域校尉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汝阴王赐之孙,冠军将军骁骑将军逞之元子”[4]47。
第二种方式,墓主人之祖父为某人、父为某人。如:北魏《穆亮墓志》载,穆亮“高祖崇,侍中太尉宜都贞公”“曾祖闼,太尉宜都文成王”“祖寿,侍中征东大将军领中秘书监宜都文宣王”“父平国,征东大将军领中书监驸马都尉”[4]41;北魏《元侔墓志》载,元侔“六世祖昭成皇帝。五世祖第八皇子讳受久……高祖右丞相常山王讳遵字勃兜……曾祖侍中使持节征西大将军都督河以西诸军事常山康王讳素连……祖平南将军冀州刺史河涧简公讳于德,父镇远将军光州刺史讳悝字纯陀”[4]60。
第三种方式,以上两种方式的混合使用,即祖某人之孙,父某人之子。如:北魏《杨胤季女墓志》载,杨胤季女“曾祖库录二曹给事京兆太守平南将军洛州刺史晖之曾孙,祖宁远将军长宁男祐之孙,父持节都督华州东荆州南秦州济州诸军事四州刺史长宁男胤之季女”[4]108;北魏《尔朱袭墓志》载,尔朱袭“祖东官詹事内都大官使持节黄龙镇大将镇南将军安并二州刺史始昌侯真之孙,父征虏将军武卫将军持节平西将军燕济华三州刺史散骑常侍大司农卿赠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谥曰孝惠买珍之第六子”[4]265。
由此观之,姬静墓志采用第三种方式,疑“抚军将军”之前脱“父”字,即:其祖姬农,官至龙骧将军、密云镇将、代郡太守,其父姬绍,官至抚军将军、燕豫二州刺史。
2.志文载,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姬静卒于充州,卒年36,则可知姬静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在此基础上,大致可以看出姬农生活、仕宦于太武帝至孝文帝时期,姬绍生活、仕宦于献文帝至宣武帝时期。
志文云姬静祖父姬农为龙骧将军、密云镇将、代郡太守。
龙骧将军为军号,起到提升被授予者地位的作用。为加强对边疆的防御,北魏于边疆地区设置军镇,军镇最高军事指挥官为镇将,亦称镇大将、镇都大将。
按《魏书·地形志上》,密云郡设于道武帝皇始二年(397),献文帝皇兴二年(468)设安州,密云郡隶属于安州[5]2485—2486。密云镇未见于《魏书》《北史》,但《水经注·鲍丘水》多次提到北魏为加强位于东北边疆的密云地区防卫而设置密云戍[6],由此,本文审慎认为,姬农所出任地方武官,应为密云戍将而非志文所载“密云镇将”。北魏在边疆地区设置城堡的规模,若小于军镇镇城则通常为戍,统领戍中士兵之职官称为戍将。在设置军镇之地,戍隶属于军镇;非军镇之地,戍隶属于所在州。由此,密云戍应属安州管辖。
按《魏书·地形志上》,天兴年间(398—404),北魏迁都平城,于京畿之地设置司州,治所为代郡平城;至太和年间(477—499),再迁都洛阳,改司州为恒州[5]2497。代郡先后隶属于司州与恒州。作为首都所在,代郡地位重要,其形势稳定与否,事关平城安危,因此北魏统治者对代郡太守的选任非常重视。按《魏书》,北魏统治者多从宗室、北族等心腹之臣中选任代郡太守。据此,姬农任职代郡太守,说明其深得北魏统治者信任。
志文云姬静父姬绍为北魏抚军将军、燕豫二州刺史。
抚军将军,亦为军号。燕州、豫州刺史,执掌当地行政权。燕州为北魏东北边疆重州,其地毗邻库莫奚、契丹,燕州刺史行使职权得当与否,事关当地及东北边疆地区之稳定;豫州,地接江南,豫州治理事关南部边疆部分地区的稳定。由此,姬绍两次担任边地重州行政长官,亦与其为北魏统治者所信任与重用有关。
姬农、姬绍在北魏前期、中期仕途通畅,所历职官较为显赫,姬农所属姬氏房支可谓武人显贵家族。姬静为将门之胄,必然受到家族尚武风气的熏陶。志文“依充将任,况乃文武”“文能静乱,武堪折冲”,便反映出姬静身具武人气质。
三、姬静仕宦经历
志文关于姬静仕宦之载,虽较为简略,但却涉及影响北魏乃至北朝后期历史发展的重要政治事件,诸如孝明帝优待武人集团、六镇之乱、河北之乱、尔朱荣发迹、高欢崛起、高欢灭尔朱氏等,而且志文可与《魏书》等正史文献相互印证,对于认识北魏后期的历史具有补阙之功。
1.孝明帝朝,北魏优待武人——姬静得以步入仕途
据《魏书》,正光年间(520—525),元叉与刘腾幽禁胡太后,挟制孝明帝,残杀宗室,专制朝政,胡太后党则展开对元叉的反击,两党之间展开激烈的内争,朝中军政要员时常被免除官职,所以,姬静面对严酷而复杂的环境,在任职奉朝请期间“宿慎奉公,履若冰谷”。
2.身逢六镇、河北之乱——姬静追随尔朱荣,建功立业
志文云:“孝昌之际,北境纷纶,□暴赵魏”,指破落汗拔陵的六镇起事,使孝昌年间(525—528)北魏北部边疆及河北地区陷入动荡之中。
太武帝时期,北魏在阴山一带设沃野、怀朔等六镇,以抵御柔然,保卫北部边疆。《魏书》记载,六镇设置之初,北魏统治者实行“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废仕宦,至乃偏得复除”等优待六镇将士的政策,因而“当时人物,忻慕为之”[5]429,北魏统治者以显要仕途与物质赏赐换来了六镇将士对自己的忠诚。但是自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后,六镇将士待遇降低,“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5]430,不仅使其不能专一固守北疆,更加深了其与洛阳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矛盾演化的结果,就是正光五年(524)三月,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的聚众反叛。志文中的“□暴赵魏”就是指六镇叛乱势力不断向外扩张,使河北地区很快陷入乱局。
志文所云“于时值大天柱尔朱荣蕑钾晋阳,受委阃外,辟访劲士,□摧葛竖”,指六镇、河北之乱,对北魏政权意味着其统治基础被严重削弱,对尔朱荣以及其追随者诸如姬静等人来讲,则是其扩张势力、拓展发展空间的有利之机。《魏书·尔朱荣传》载,孝明帝正光年间“四方兵起”之际,尔朱荣“遂散畜牧,招合义勇”[5]1644,通过北讨柔然、勘定秀容内附胡民之乱、瓜肆叛胡、斛律洛阳之乱等,获得北魏统治者的重视。借勘乱之机,尔朱荣收编溃乱军队,兼并地方势力,实力大增,成为北魏平定地方叛乱时不得不仰仗的势力。孝明帝末期,尔朱荣“严勒部曲,广召义男,北捍马邑,东塞井陉”[5]1646,镇戍地方,并开始经营晋阳霸府。因此,孝明帝末期至孝庄帝时期,北魏实际上有两个政治中心:一为北魏首都洛阳,另一为左右政局的权臣尔朱荣所经营之晋阳。
528年,尔朱荣拥立北魏宗室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又通过“河阴之变”残杀胡太后及洛阳百官,成为北魏的实际主宰者。《魏书·孝庄帝纪》载,孝庄帝为报答尔朱荣拥立之功,在永安元年至二年(528—529),先后封授尔朱荣柱国大将军、录尚书事、太原王、大丞相、都督河北畿外诸军事、天柱大将军[5]255—264。
姬静“识讥知变,良智有宜”,开始在尔朱氏集团羽翼下发展。因跟随尔朱氏征战有功,姬静被授予“功赏宁朔将军、步兵校尉、上蔡县开国子,即除建州永安县令”。据《魏书·地形志上》,北魏建兴郡,太平真君九年(448)罢除,和平五年(464)恢复,永安年间(528—530)又罢建兴郡,设建州,治高都城,领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其中泰宁郡管辖东永安、西河、西沪泽与高延四县[5]2481—2482。据此,姬静所任县令应为建州东永安县(今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3]61—62。按《魏书·官氏志》所载后职令,宁朔将军为从第四品,步兵校尉为从第五品,上蔡县开国子为第四品,东永安县令为第七品[5]2996—3000。
3.高欢、尔朱氏博弈之际——姬静仍活跃于中央与地方
530年,尔朱荣为孝庄帝君臣所杀,但由于尔朱世隆、尔朱兆、尔朱天光等尔朱氏宗族成员仍活跃于当时军政界,至北魏瓦解前,尔朱氏势力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志文中举荐姬静升任侍御史的御史中丞樊子鹄即是其中重要一员。
《魏书·樊子鹄传》记载,樊子鹄在尔朱荣初起之时,便进入尔朱荣军府中任仓曹参军,执掌尔朱府中机要;尔朱荣挥师南下洛阳,樊子鹄扫除北魏洛阳外围势力,为尔朱荣占据洛阳、掌控北魏中央朝政立有殊勋;尔朱荣坐镇晋阳,“京师之事,子鹄頗预委寄”[5]1778,为尔朱荣遥控洛阳的关键人物。尔朱荣死后,在尔朱氏势力的干预下,樊子鹄又得以升任御史中丞,继续为尔朱氏掌控洛阳朝中百官。而作为尔朱氏的追随者,姬静再次得到尔朱氏势力成员的提携,“被御史中丞樊子鹄启为侍御史”。《通典·御史台》载:“后魏御史甚重……侍御史与殿中侍御史昼则外台受事,夜则番直内台。”[7]670北魏末期,作为尔朱氏心腹的姬静,仍为尔朱氏监控朝中官员。
供职中央之后,姬静又外出地方任职。志文载其“为骠骑大将军、豫州刺史酬斯九寿启充州长流参军、带汝阳太守”。按《魏书》,北魏后期,州刺史有举荐下属的权力,但只限于本州,而汝阳郡属于豫州,由此本文认为,豫州刺史酬斯九寿举荐姬静所任之职官应为豫州长流参军。长流参军,为诸公府、都督府、将军府与刺史府内属官,掌管府内治安等事务。姬静代理豫州汝阳太守期间,志文载其“辅上绥下,百僚仰望。宽以爱民,梨庶机听”,使豫州汝阳郡成为北魏末期动荡局势下少有的局势较稳定之地。
尔朱荣死后至孝武帝时期,经过激烈的争斗,尔朱氏衰弱,高欢崛起,乃至逐渐掌控北魏政权。按《魏书·孝武帝纪》,太昌元年(532),高欢拥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重整洛阳中央政府,七月,高欢率军征讨尔朱兆,尔朱兆逃往秀荣,并州平定[5] 281—285。533年,高欢最终消灭尔朱兆残余势力。至此,高欢成为北魏新的掌控者。志文载,太昌元年(532)十月,姬静因病薨于豫州,后葬于“邺都西南十五里”。据此,姬静并非死于高欢对尔朱氏势力的绞杀,这是其故去后能迁葬邺城、获得刊刻碑志的重要原因。据《魏书》[5]《北齐书》[8],孝武帝末期,高欢逐步将北魏洛阳官员迁于邺城,以其作为重建魏政权之根基。在迁邺过程中,高欢将一些故去的北魏官员葬于邺城之地,姬静能在死后迁葬邺城,是高欢将其视为自己势力的反映。
志文载,太昌元年(532)姬静卒后,北魏孝武帝给予姬静之赠官为“持节、后将军、都督平州诸军事、平州刺史”,并“谥曰简”。按《魏书·官氏志》所载后职令,后将军为第三品,都督平州诸军事应为二品序列,平州刺史至少为第四品[5]2995。由此,高欢所主政之北魏给予姬静之赠官品级均高于姬静生前被尔朱氏所授予的职官品级,可谓是给予姬静的特殊荣宠。
四、姬静墓志刊刻时间所反映的政治背景
据志文,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姬静卒于豫州,后葬于邺城,但姬静墓志却刊刻于东魏元象元年(538),距姬静卒年长达六年之久。参照《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4]《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9],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志刊刻时间距墓主卒年长达数年之久的情况甚为罕见。姬静墓志这一情况,应与高氏集团对尔朱氏旧部的打击与安抚有关。
北魏末期,高欢在与尔朱氏博弈过程中,大量收编尔朱氏部将,使其为自己所用。但高欢对归附于己的尔朱氏势力并不是完全信任,对其中部分人持猜忌态度,并且予以打击、铲除。如北魏、东魏禅代之际,高欢将归附于己但首鼠两端的叱列延庆“以罪诛之”[5]1772;东魏天平年间(534—537),高欢将实力雄厚的贺拔允“赐死”[8]246,又通过离间之计,诛除兖州刺史樊子鹄[5]1779。高欢逐步诛除归附于己的尔朱氏残余中的实力派人物,必然会在尔朱氏势力中引起恐慌,而东魏初建,北有柔然,西有西魏,南有江南梁政权,东魏所面临的边疆形势非常严峻。为有效应对外部形势,高欢必须稳定东魏内部各股势力,安抚由于遭受打击而陷入恐慌的尔朱氏残余势力,因此,厚待逝世的尔朱氏成员、为其刊刻墓志成为高欢示好、安抚当时尔朱氏残余势力的重要方式。
五、姬静之葬地
志文云,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姬静卒于豫州任上,东魏元象元年(538),迁葬于邺城西南十五里。
邺城地区的东魏、北齐时期墓群有三个界限非常鲜明的分布区域,即以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陵为中心的元魏皇宗陵区,以北齐神武帝高欢义平陵为中心的高齐皇宗陵区和以邺城西南“西门豹祠”和“野马岗”之间为中心的中下层官吏及平民墓葬区[10]107。据志文,姬静在北魏后期虽然担任中央与地方要职,但其所任职官品级不高,属于中层官吏,其卒后,高氏掌控的北魏所赠之官也多数品级不高,因此,以身份等级而论,姬静卒后迁葬于邺城西南地区,符合目前考古所发现的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墓群的分布规律。
六、结语
姬静出身于北魏的武人家族,為将门之后,所以,在北魏孝明帝实行优待武人政策之际,姬静得以步入仕途。身逢六镇之乱、河北之乱,又恰逢尔朱荣崛起,姬静追随尔朱荣平定地方叛乱,仕宦通畅,成为尔朱氏集团成员。在高欢与尔朱氏博弈之际,姬静仍入职中央与地方。在高欢对归附于己的尔朱氏势力进行整肃过程中,为姬静刊刻墓志、厚待逝世的尔朱氏成员,成为高欢示好于麾下尔朱氏势力,对其进行安抚的重要手段。姬静葬地在邺城的分布地域,亦反映出其生前所拥有的中层官吏的身份地位。
[1]贾振林.文化安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2]牟发松,毋有江,魏俊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513.
[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5]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338—339.
[7]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9]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0]沈丽华.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墓群布局研究[J].考古,2016(3).
〔责任编辑:谷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