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蔚县东坡寨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2019-07-31蔚县博物馆
【关键词】河北蔚县;东坡寨;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摘要】2009年7月,蔚县博物馆在蔚县杨庄窠乡东坡寨村抢救性清理了3座墓葬,其中M2、M3破坏严重,M1除顶部遭到部分破坏外,基本保存完好,特别是墓室内壁保存有色彩艳丽、图案清晰、地方特色鲜明的壁画,为研究冀西北地区辽代墓葬形制、社会历史、绘画艺术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2009年7月16日,蔚县煤田在修筑北阳庄运煤专线时发现3座砖室墓,蔚县博物馆随后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3座墓位于杨庄窠乡东坡寨村南约150米处。其中M2、M3位于发掘区东侧,相距0.35米,均为圆形砖室墓,破坏严重。M2仅存北侧一段长约1.32米、高约0.76米的砖壁。M3残存砖壁高约0.5米,墓室北部有半圆形棺床,棺床中部堆放墓主人骨灰及一件破碎的白瓷碗。棺床面上先抹一层白灰面,再彩绘梅花图案,每朵梅花由三瓣红色花瓣、两瓣绿色花瓣组成。棺床前地面上散落壁画残片,推测此墓为一座壁画墓。M1位于发掘区西侧,东坡寨村向南的村级公路与北阳庄运煤专线的交叉路口,东北距M2、M3约17米。此处原为农田,地势较平坦,海拔高程为992米,南约50米处为一条深沟(图一)。
现将M1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一、墓葬形制
M1为砖砌六角形墓,墓向171°,墓顶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4°35′15.6″,北纬39°55′56.3″。因修路破坏,开口层位不清。由墓道、墓门、甬道及墓室四部分组成(图二)。墙体用素面青砖错缝平砌,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
墓道北接墓门,阶梯状,残长约2.7米,东西壁较直,北端底部距原地表约3.8米。墓道平面呈喇叭口形,南部较窄,宽约0.5米,北部较宽,最宽处约1.64米。
墓门顶部已毁,残高约1.52米,用一层丁砖向外凸出约0.1米成门罩,没有其它装饰。中部通甬道,两侧为翼墙。翼墙为平砖错缝砌筑,东侧宽0.35米,西侧宽0.43米。翼墙两侧为单砖平砌的八字墙,长约0.37米。墓门外封门保存完好,分内外两层,均用沟纹青砖干砌。砖长37厘米,宽19厘米,厚度有6厘米、7.5厘米两种。外层封门砖下边三层叠涩内收,上边三层叠砌;内层封门砖最下两层为一丁一顺,再上为四层丁砖,以残碎砖块填缝(图三)。
甬道顶为单券,壁面为素面条砖垒砌,无彩绘。进深0.37米,宽0.64米,高约1.25米。
墓室土圹平面略为圆形,直径约4米。由公路北边断面推测,砖砌墓顶距原地表约1.2米。砖砌墓室平面为六边形,内边长在12.2~12.8米之间。六个内角砌抹角方倚柱,施朱色,柱上部前出一朱色丁砖,柱顶砌栌斗,两侧连以朱色阑额。栌斗炭黑勾边,内有白框,中填朱色。栌斗之上为朱色橑檐枋。橑檐枋之上为两层错缝灰色牙子砖。牙子砖之上用条砖错缝砌筑,层层内收,叠涩为穹隆顶(图四)。穹隆顶东部被挖掘机破坏一部分,内直径约2.56米,矢径高约0.9米,墓顶距墓底约2.6米。墓室的东南壁及西南壁中部各砌一砖门,宽0.53米,高0.47米,朱红色板门两扇,门额、立颊及地栿涂朱红色,内桯涂炭黑色。东南壁门关闭,每扇门上绘炭黑门钉三路,每路四颗。西南壁门微启,砖雕锁一把,每扇门上下各绘炭黑色门钉一路,每路四颗。东北壁及西北壁中部各砖砌一直棂窗,形制相同,均为长方形,宽0.53米,高0.47米,窗面上并列6根朱红色窗棂,窗额、立颊及地栿涂朱红色,内桯涂炭黑色。板门及窗面均用一块沟纹方砖雕刻而成。棺床位于墓室北部,平面呈梯形,高约0.31米,南边长2.85米,北边长1.6米,南北宽约1.13米。棺床上用条砖对缝平铺,南立壁为条砖砌筑,表面涂抹有白灰一层。白灰层大量剥落,保存较差。棺床中南部发现人骨灰渣一堆,未发现盛放的器皿痕迹,推测为火化后直接放在棺床上。墓室内壁六个壁面及拱眼壁和墓顶均有彩绘壁画,其中棺床上方的北壁绘墓主人夫妇并坐图,其余各壁绘侍从图。
二、随葬器物
由于墓内早年进水,淤泥高出棺床约15厘米,墓室西壁边的淤泥中发现有朽木,可能原为木质桌椅,已移位,不能复原。经清理,棺床东北部发现席纹痕迹(图五),推测棺床上原垫有席片。棺床西南部发现纹理清晰的布料残片(图六)。棺床正前方墓底出土一件灰陶罐,两件瓷碗。
陶罐1件。M1∶1,泥质灰陶,素面,螺旋痕清晰,应为轮制。侈口,沿部有一道凹槽,长颈,鼓腹,平底。口径12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9厘米,通高27.3厘米(图七,1)。
白瓷碗2件。均质地粗糙,为弧腹,圈足外撇,施白色化妆土,外施釉不到底,有流釉现象。M1∶2,敞口,尖圆唇,胎色灰白,釉青黄色,光亮,内底有三枚支钉痕,内壁不干净,有炉渣点。口径14厘米,底径5.4厘米,高4.7厘米(图七,2)。M1∶3,侈口,圆唇,胎黄白,釉乳白色,烧结度不高,釉面发涩,内底有四枚支钉痕。口径21厘米,底径8.8厘米,高7.7厘米(图七,3)。
三、壁画
墓室的六个壁面、拱眼壁及墓顶均绘有彩绘壁画。均是先用白灰抹平,然后在表面彩绘,多以墨线勾边,中间填彩,使用的颜色主要有红、黄、绿、蓝、黑等。每幅壁画四周都有宽约3~5厘米的朱红色边框,人物背后都有红色云团缭绕。
(一)墓壁壁畫:六角形墓室的六个壁面均绘有壁画。
1.南壁:墓门两侧各有壁画一幅,分别绘门吏、飞燕及天灯各一,画面呈对称分布。门吏半侧身站立,面向墓门,黑色飞燕及天灯位于门吏头上部。墓门左侧画面高1.07米,宽0.35米。门吏头戴黑色展脚幞头,圆脸大耳,浓眉阔目,八字胡,腮边亦有须,身穿红色中单,圆领绿色长袍,脚蹬黑色尖头鞋,左手举至胸前,手指紧握右手大拇指,叉手侍立,右胸下至腰部已毁。墓门右侧画面高1.04米,宽0.3米。门吏损毁严重,仅存右臂及下身,右臂前屈,腰部有橘黄色腰带,身穿绿色长袍,脚蹬黑色尖头鞋,与左侧门吏相向而立(图八,1;图九,1)。
2.东南壁:画面高1.01米,宽1.24米。砖门上部绘一轮红日,红日两侧各有一朵用红、绿、蓝、黑四色彩绘的流云。砖门左侧绘二人,均头戴黑色展脚幞头,浓眉大眼,大耳,小髭须,侧身目视前方,衣纹用黑线勾勒。左侧一人坐姿,穿绿色斜领紧袖中单,黄色半臂衫,白色紧身裤,双手各持鼓棰,右手举起,左手平放,富有动感。大红鼓置于多柱架子之上。右侧一人穿白色高领中单,黄色圆领宽袖长袍,浅绿色腰帶,左手托拍板底部,右手持板拍击。砖门右侧绘一侍女,头戴联珠串饰,扎双辫垂于肩上,圆脸红唇,着绿色交领中单,斜领蓝缘长袖黄袍,绿色百褶裙,尖头鞋,双手捧盘,侧身面向砖门(图八,2;图九,2)。
3.东北壁:画面高0.66米,宽1.28米。中间直棂窗两侧各绘一侍女,均为圆脸红唇,身着绿色交领中单,红色斜领蓝缘长袖袍,绿色百褶裙,脚穿尖头鞋。窗左侧侍女头梳双高髻,髻根红带结扎,扎双辫,双辫垂于耳后,缀白色联珠串饰,双手捧一圆盘,盘中一托盏,回首面向窗。窗右侧侍女头梳下垂双辫,戴白色联珠串饰,双手持花巾,抱于胸前,面向窗子(图八,3;图九,3)。
4.北壁:画面高0.69米,宽1.15米。为墓主夫妇二人并坐像。男主人居左,长圆脸,阔耳,浓眉大眼,眼角、额头有皱纹,络腮胡子八字须,面带微笑。头戴波浪式卷沿尖圆顶黑帽,身着高领黄色中单,酱色长袖袍,腰系红色腰带。右手端碗于胸前,左手在下,横于胸口。女主人居右,面庞浑圆,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嘴,恬静安祥。头戴装饰华丽的花冠,花冠顶部为红巾制成的花包,花包前有三片绿色墨心仰莲瓣,下部以黑白条带包裹,花冠两侧各插一支红色云头簪,簪头下悬一圆珠。额角黑发两边各插一片蓝色墨心花叶形饰,额前两侧各插一把弓背红色梳,中间插一把直背绿色梳,直背梳下部、弓背梳下角及两耳垂下部绘白色联珠状饰品,鬓边各插一蓝色花簪,簪头下坠两圆形珠饰。身着绿色斜领中单,蓝缘斜领红袍,红色抹胸,蓝色云肩,肩上及领边缀白色联珠,两臂间裹蓝色帔帛,袖手于胸前,胸前有莲花装饰。画面顶部绘蓝地黑白纹帐幔,中部垂红、蓝两色组绶,组绶下悬挂圆珠。两侧各绘一衣架,左侧衣架上在幔布外挂一件长袖绿衣,右侧衣架上在幔布外挂一双红白纹袜子。壁画下部漫漶,隐约可见床榻(封二,1;图九,4)。
5.西北壁:画面高0.66米,宽1.23米。直棂窗两侧各绘一侍女,均为圆脸,头梳双髻,髻根红带结扎,身着交领白色中单,穿尖头鞋。窗左侧侍女腰腹部残毁,双辫垂于耳后,缀白色联珠串饰,身着蓝色百褶裙和绿色斜领蓝缘长袖袍,双手持巾,抱于胸前,面向窗子。窗右侧侍女身着绿色百褶裙和红色斜领蓝缘长袖袍,双手捧一用黑白纹巾托裹的白盆,侧首面窗(图八,4;图九,5)。
6.西南壁:画面高1.01米,宽1.3米。砖门上部绘一轮圆月,白灰底上墨线勾勒,圆月两侧各有一朵用红、绿、蓝、黑四色彩绘的流云。砖门左侧绘一侍女,圆脸红唇,头戴联珠串饰,双辫下垂,身着绿色交领中单,红色斜领蓝缘长袖袍,蓝色百褶裙,双手似捧物,半侧身面向砖门。砖门右侧二人,均头戴黑色展脚幞头,浓眉大眼,大耳,八字须,身体半侧向门,衣纹线黑色勾勒。左侧一人击腰鼓,幞头展脚上翘,上身前屈,左手残毁,右手置于鼓面,作击打状,左腿在前,右腿在后。着高领紧袖橘黄色中单,圆领半袖绿色开袴长袍,前襟系在腰间,腰系橘红色腰带,白色紧身裤,尖头鞋。腰中横挎一亚腰形腰鼓。鼓身蓝色,鼓面呈黄色圆轮状,双轮之间拉有细弦。右侧一人挺胸直立,手持觱篥,鼓腮吹奏,着高领紧袖橘黄色中单,圆领长袖蓝色长袍,腰系橘红色腰带,尖头鞋(封二,2;图九,6)。
(二)拱眼壁壁画
六个拱眼壁上壁画内容基本一致。画面长约1.23米,高0.15米。每幅画面四周都有宽2~3厘米不等的朱红色边框,画面两端绘制黑、蓝、白、黄四色弧形彩带,中部彩绘左右对称的带状莲花丛。莲花丛中部为一朵正面莲花,两侧为侧面莲花相叠。花心为橘黄色,其四周为墨心蓝色花瓣,两侧为浅绿色花叶(封三,1)。
(三)墓顶壁画
墓顶壁画为仿帐幔形式,帐幔东部已毁。从残存情况看,顶部正中为一黑线勾边的莲花形藻井,藻井中心由于损毁情况不详。藻井内用竖带等分,按残存面积分析应为六格,格中分别绘红花绿叶的折枝花卉。折枝花卉与莲瓣之间以两周黑线为界,黑线间内侧绘一周红彩,外侧留白。莲花瓣内涂红色,留白边。每隔两个花瓣间绘一组绶带,每组三条,中部为红色,两侧为绿色。每个绶带下悬挂一串由红绿相间圆珠组成的璎珞式挂饰。每两串挂饰由花形饰品连结,再汇成一串向下垂的璎珞挂饰。每挂饰下部用红彩勾画一组卷云纹,由两个对头卷云上托一朵卷云组成。卷云纹下方为一周燕子戏宝珠的图案。宝珠用墨线勾勒,圆形内绘一反“S”形线,外绕火焰。火焰有两种形式,一种围于宝珠四周,火苗向上,为静止火焰宝珠,分布于墓室南、北壁正中上方;另一种火焰朝向北边,为滚动火焰宝珠,分布在墓室东、西侧壁上方,好似火焰宝珠被风由正北沿东西两壁吹向正南。墓室西侧二壁上方共有滚动火焰宝珠5个,东侧二壁上方共有滚动火焰宝珠4个。姿态各异的燕子分布于火焰宝珠之间,有的展翅低飞,有的直冲云霄,有的相互追逐,有的回首嬉戏。多数燕尾冲南,好似由南沿东西两壁向北飞翔。画面中还有雏燕出现,应是象征着春天燕子送来珠宝财富。燕子戏宝珠图下彩绘一周火焰及勾云纹带。火焰纹为墨线勾边,红色填彩,勾云纹只墨线勾画,无填彩(封三,2;图一〇)。
四、结语
1.墓葬年代推测
M1没有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实物,只能从墓葬形制及壁画内容、出土器物初步推断其年代。
从墓葬形制看,M1为六边形仿木砖雕壁画墓,辽代六边形墓葬最早见于辽中期,如河北宣化辽姜承义墓[1]67(统和十二年,994),辽晚期出现较多,如宣化张恭诱墓[2](天庆七年,1117),宣化韩师训墓的后室也呈六边形(天庆元年,1111)[3]。
从墓葬仿木构造看,此墓栌斗下不用普柏枋,而是直接放在柱头上,另在栌斗下柱子上部插一丁砖,此构造与山西大同市辽代军节度使许从赟夫妇壁画墓(乾亨四年,982)相似。据考证,这种柱头铺作的栌斗下不用普柏枋的构造是隋唐五代木构建筑的典型作法,辽初建筑延续了这种建筑结构特征,直至辽中期前后才开始使用普柏枋[4]。除此之外,河北迁安上芦村辽韩相墓(开泰六年,1017)的仿木结构也具有上述特点[5]。
从出土器物看,此墓中出土的高领陶罐M1∶1器形瘦长,与河北宣化辽姜承义墓[1]69出土的陶罐M1∶55相似。出土的瓷碗M1∶2、M1∶3,与河北宣化辽张文藻壁画墓[6]出土的多数白瓷碗、盘相似,为辽代地方粗白瓷产品。
从墓葬壁画来看,墓室壁画呈东西对称分布,南为门吏把门,东西为散乐队伍、女仆侍奉,正北为夫妇并坐,构成一幅完整的夫妇“开芳宴”[7]画面。“开芳宴”画面常见于宋、辽、金、元墓葬壁画中。M1女主人肩上所饰云肩及胸前所饰莲花形饰物与内蒙古赤峰宝山1号辽墓(天赞二年,923)石房内东壁《降真图》中的西王母大红衫肩部的云饰及肘部羽饰图案相似[8]。除此之外,山西省平顺县石灰村大云院大殿东壁中部的五代时期持花天女[9]及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绘的《送子天王图》中妇人像[10]所穿衣服上也有类似饰物。
综上所述,不管是出土器物、墓葬仿木结构特点还是壁画上的人物服饰等,M1都具有较多辽代早中期特点,所以将其年代定为辽中期(景宗至兴宗时期,969—1055)较合适。
2.墓主人身份推测
从墓葬壁画人物形象分析,壁画中没有出现契丹等少数民族形象,人物均面容丰腴,女主人头戴花冠,插梳,打扮雍容华贵,门吏和乐人都头戴展脚幞头,女侍多梳高髻,均为辽、北宋时期典型的汉人形象,据此推测此墓主人应为汉族地主豪富。
3.墓葬的地方特色
蔚县辽代称蔚州,为“燕云十六州”之一,属辽西京道。蔚县东坡寨辽代壁画墓M1与同属于辽西京道的大同地區辽墓有许多共同点,如:随葬器物较少,一般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件生前日用炊食器或几件陶质明器;在壁画的布局上,南壁甬道口东西两侧各画一人,东西两壁上绘宴饮、备膳、散乐等内容,北壁为“开芳宴”画面等。但其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如:M1为六角形墓,与大同地区多为圆形墓不同;辽金壁画墓的墓顶大多绘莲花藻井、日月星象图案,个别绘卷云、仙鹤等,少见如M1墓顶绘绶带璎珞式挂饰,特别是墓顶下部的一周燕子图案更是首次出现;大同地区辽墓中“开芳宴”画面中一般不出现墓主人[11],而蔚县这一例绘有墓主人形象。这些特点是特例还是地方特色,有待今后更多的考古发现证明。此墓的发现,为冀西北辽代墓葬的形制、墓葬壁画及辽代社会生活、绘画艺术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发掘人员:王彪、杨海勇、贾晓
绘图:贾晓、杨海勇
执笔:杨海勇
[1]张家口市文管所,宣化县文管所.河北宣化辽姜承义墓[J].北方文物,1991(4).
[2]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金壁画墓[J].文物,1990(10):2.
[3]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韩师训墓[J].文物,1992(6):2.
[4]王银田,解廷琦,周雪松.山西大同市辽代军节度使许从赟夫妇壁画墓[J].考古,2005(8):35,36,47.
[5]唐云明.河北迁安上芦村辽韩相墓[J].考古,1973(5):276—277.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文物管理处,宣化区文物管理所.河北宣化辽张文藻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6(9):33—36.
[7]宿白.白沙宋墓:第2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48.
[8]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8(1):83,85.
[9]金维诺,柴俊泽,王泷.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寺观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2.
[10]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181.
[11]王银田.大同辽代壁画墓刍议[J].北方文物,1994(2):44.
〔编辑:迟畅;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