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019-07-31张永岳
张永岳
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虞晓芬教授等著的《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是虞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经专家评审后,列入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该书从2013年课题中标开始,到2018年在科题成果成功验收后进一步修改完善出版,前后历时整五年。这五年中,在虞教授领衔下,课题组聚焦主题、深化研究、协同创新、合作攻关。其间,陆续产生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而最终形成的就是这本将近60万字的专著,堪称学术精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建设发展迅速,广大人民居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住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城镇住房保障关系到国计民生,是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在相当一段时期,相比商品房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相对滞后。为此,加快建设和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及运行机制,乃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曾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邓小平也曾指出:“从问题中找规律,这就是理论研究”。虞教授领衔的教育部重大课题研究及该书的撰写出版,正是坚持了问题导向,把现实问题的剖析和解决,作为课题研究和全书撰写的主线,并以此致力于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综观全书,在理论上把我国住房保障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对住房保障日益重视,各地也加强了住房保障的建设。但我国住房保障理论研究储备不足、高度不够,难以满足实际工作发展的需要。尽管这些年来,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不少,然而偏重于具体问题,碎片化、应用性的较多,系统性、全面性,在理论上有高度的成果缺乏。正是在这方面,该书对此有很大的推进。作者在客观剖析现实状况的同时,努力对住房保障的理论进行深入充分的阐述。书中对住房保障从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三维角度进行理论诠释,并以此为出发点对住房保障理论全方位的论述。这本身就有创新的价值,这样的研究,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论,又结合了我国改革开放后住房发展的实践。这样就把住房保障问题上升到了很高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并由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而使全书的研究奠定在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础之上。
展读全书,作者围绕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和论述了一系列重要的见解和观点,并力图从中找出规律性认识。书中对现实问题的判析是相当深刻的,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整体设计科学合理。例如,关于住房目标,作者在分析联合国和一些典型国家的住房发展目标后,分层次地提出了最低居住标准建议和舒适型住房目标标准,并进而相应提出了住房保障应由深度救济型保障向适度普惠型保障的发展方向。全书类似这样说理充分、论证透彻的精彩之处很是多见。书中,对当前住房保障中的重大问题逐章进行了系统的深入分析,如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建设和实施中的分工及职责,社会力量如何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管理与退出等问题都有专门的深入研究,并給出了很好的系统性分析和建议。这些都是书中重要的亮点,对于这些问题研究也是个积极的推进和发展。特别是全书以保障性住房资产管理方案与可持续运行机制研究作为压轴一章,实际上是对住房保障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程度不等的创新和发展;也可以作为政府有关住房保障实际工作的决策参考。
概而言之,《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一书,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观点准确,内容丰富,论述深刻,体系完整。该书在当前我国住房保障理论研究当中,是个高质量、有份量的重大成果,在我国住房保障理论研究中起到了创新和发展,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住房保障、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有大量新的问题需要研究,也要有大量优秀的理论研究成果引领实践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于今年与浙江工业大学共建住房与房地产研究院,以推动新时代下中国住房与房地产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住建部的这一决定,就是基于这些年来,由浙江工业大学虞教授作为领军人物所产出的诸多住房保障理论等丰硕成果之上。在此祝愿虞教授硕果累累,也祝愿新成立的研究院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