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HF在超视距和不规则地形条件下多径特性研究
2019-07-31腾潢龙杨涛
腾潢龙 杨涛
【摘 要】为了摸清VHF信号在陆地不规则地形下的多径特性规律,进行了两种不规则地形的实地测量。首先介绍了多径时延的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和原理,选取了郴州和清远两个不规则地形,以m序列为扩频序列码,进行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距离的VHF波段的多径时延测量,测算多径时延归一化概率分布和多径时延扩展。经过对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得出了多径时延根据地形、气候条件和距离远近的变化趋势情况,为进一步研究不规则地形多径特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多径时延;VHF;m序列;归一化概率分布
1 引言
超短波(VHF,Very High Frequency)又称甚高频,即工作频带在30 MHz到300 MHz的無线电波,波长范围为1 m到10 m。超短波通信的电子对抗性强,视距内传播稳定性强,被广泛用于民航、海事的近距离通信系统中。
超短波的频率特性决定了其以空间波传播方式为主,表面衰减快,传播距离有限,电波容易受到对流层的影响,也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很大。但影响到底有多大,受到地表条件多严重的制约,仍缺乏比较准确的模型参考。因此,摸清楚VHF波段在超视距通信条件下的传播模型,将为军用和民用通信网络规划提供非常有益的参考。
2 多径特征测试方法
多径延时是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的重要原因,而且还会造成明显的码间干扰,特别是在传输速率较高时会大幅降低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严重时甚至会造成通信中断。
从定义上看,多径时延可以认为是归一化时延功率谱下降10 dB时的时延宽度。为了表征和测量这一时延宽度,通常采用双边多径时延展宽来描述信道多径时延的大小。其测量技术包括脉冲测量、扩频测量和频域信道测量。经过比较,本文采用扩频信道检测进行多径特征参数的测量,其测量原理如图1所示。
扩频信道检测需要选择扩频序列码,本文选择m序列。并且,本文的测量确定以下的测量指标:
(1)探测信号波形:采用m序列扩频调制信号。
(2)m序列长度可根据最大多径时延测量要求变化,最大4 095,固定码元速率2 Mb/s,可测量1 μs~200 μs多径时延。
(3)接收机的带宽:由于码元速率固定为2 Mb/s,接收机带宽采用2.5 MHz。
(4)发射功率:大于100 W,同时为保证测试可靠性,可扩展至1 000 W功放。
(5)测量门限电平≤-133 dBm。
3 VHF多径特性测试设备
3.1 测试设备
探测设备分为发射机和接收机,采用紧凑的硬件体系架构。发射机主要由发射机主机及功放模块组成,发射机主机包括射频单元、基带单元、电源单元、面板单元、数据处理终端;接收机由射频单元、基带单元、电源单元、面板单元、数据处理终端组成。硬件体系结构如图2、图3所示。
多径时延探测数据精确到个位。测试时,通过多径时延检测统计得到时延功率谱和多径时延均方根值,并统计多径时延功率谱与最大点相比下降10 dB时的多径时延宽度值。现场统计周期为10分钟。后期统计周期为30分钟,数据处理方式与现场统计数据处理方法一致。
3.2 测试原理
多径测试数据记录采用每隔4 s记录一包基带I/Q数据,连续测试180 s,间隔180 s,循环测试1个小时的测试方法,待电平测试结束后,重复上述测试步骤。1小时产生数据包450包,一天产生的数据包为5 400包。
针对多径时延数据,分析时统计一天多径时延分布情况,包括多径时延归一化功率分布、多径时延归一化概率分布、多径时延扩展。
在计算多径时延相关峰时,时间及相位未同步,因此以最大的相关峰为起点计算各径时延,得到的最大多径时延即为多径时延扩展。
4 测试数据及分析
本文选取了两种典型地形:圆顶单峰的郴州和地形起伏的清远。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4.1 郴州测试
郴州的圆顶单峰地形如图4所示,测试时发射机位于图4左下角,接收机所经的10个测试点依次分布于东部偏北。发射点和各测试点之间有一座海拔900 m的山峰,该山峰与东西两侧的平原地区构成了“圆顶单峰”地貌。
从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分阶段对该圆顶单峰地形传播信道参数进行了热季、冷季、温季三个气候条件下的测试。具体如下所述。
(1)以15 km测试点数据为例(如图5和图6)。
距离15 km的测试点测的冷季最大多径时延为4.818 μs,多径时延扩展为4.818 μs;距离15 km的测试点测的热季最大多径时延为4.036 μs,多径时延扩展为4.036 μs;距离15 km的测试点测的温季最大多径时延为4.427 μs,多径时延扩展为4.427 μs。
以上多径时延的判断门限为功率降为最大径的6 dB。
因此,此地形条件下在15 km的距离,冷季6 dB多径时延扩展为4.818 μs,温季6 dB多径时延扩展为4.427 μs,热季6 dB多径时延扩展为4.036 μs。
(2)20 km接收点和30 km接收点的数据
根据测试数据可知,该地形条件下,距离为20 km的冷季6 dB多径时延扩展为5.208 μs;温季6 dB多径时延扩展为5.469 μs;热季6 dB多径时延扩展为5.078 μs。
该地形条件下,距离为30 km的冷季6 dB多径时延扩展为6.25 μs;温季6 dB多径时延扩展为6.38 μs;热季6 dB多径时延扩展为6.51 μs。
当接收信号幅度低于-100 dBm后,无法正确对相关峰进行判断,便不能分析多径时延,如图7所示,测试点40 km、50 km、60 km、70 km、80 km、90 km、100 km处接收电平均低于-100 dBm,故未能进行多径时延分析。
4.2 清远测试
清远测试区域属于山区地形,区域内有一座海拔600 m以上的山峰,多座300 m以上山峰,地势的起伏非常明显,落差大于300 m。测试时,发射点位于图片的上部,测试点从图片上部排列到下面,共10个测试点,如图8所示。
2017年1月11日至1月21日,对本地形传播信道参数进行了冷季测试。所有接收点处的测试时间均为24小时。测试过程中详细记录了频谱环境、天气情况、测试进程等信息。
(1)以10 km为例展示数据(如图9和图10所示)
10 km距离处最大多径时延为5.339 μs,10 dB多径时延扩展为5.339 μs。
(2)其他测试点数据
此地形条件下,10km测试点10 dB多径时延扩展为5.339 μs;20 km测试点10 dB多径时延扩展为6.641 μs;30 km测试点4 dB多径时延扩展为6.380 μs;40 km测试点6 dB多径时延扩展为6.12 μs;50 km测试点6 dB多径时延扩展6.12 μs。
当接收信号幅度低于-100 dBm后,无法正确对相关峰进行判断,不能分析多径时延。测试点60 km、70 km、80 km、90 km、100 km处接收电平均低于-100 dBm,故无法进行多径时延分析。
5 结束语
为了弄清楚VHF波段在陆上超视距条件下典型地貌的传播特性,本文选取了郴州、清遠的两种地形(圆顶单峰、山区起伏)进行多径时延的测量。从测试结果上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本文选取的测试方案和设备是有效的,能够承担这个测试任务。
(2)郴州测试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多径时延有所下降;郴州和清远测试都显示多径时延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扩大。
(3)清远山区地貌比郴州圆顶单峰地貌的地形更复杂,但因为发射点附近山峰高度不是太高,信号的多径时延测试可以做的比郴州更远。但也因为山区地貌的复杂性,清远测试的多径时延随距离增大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
(4)圆顶单峰地貌对信号的阻隔更严重,导致30 km以后的测试无法完成。
(5)多径时延扩频探测受环境噪声影响大,后续有待选择更好的测试环境做进一步的探测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健鹏,张水莲,金鹏. 高精度多径延时分布估计算法的研究[J].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7(4): 468-471.
[2] 刘青. 基于单脉冲测角的多径传播建模与测角误差消除研究[D].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
[3] 徐琨,刘宏立,马子骥,等. 容忍多径效应的无线传感网络测距算法[J]. 仪器仪表学报, 2017(10): 2461-2468.
[4] 赵波. 多径效应对一种测控天线的跟踪影响与分析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18(19).
[5] 朱进勇,王立冬. 多径信号的相干性及对测向的影响[J]. 微型机与应用, 2016(20): 17-20.
[6] 刘静,周新刚,田锦. m序列编码脉冲定距引信抗干扰性能分析[J]. 通信技术, 2019(1).
[7] 王猛. 直接序列扩频信号参数及扩频序列估计算法的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