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9-07-30郝世煜王亚坤
郝世煜 王亚坤
摘 要:近些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体育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职院校看准市场的需求,积极开办体育专业,为体育产业培育高素质、应用型的体育人才、“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企业遴选不合理、制度保障不力的问题。立足本校专业办学经验和兄弟院校的成功案例的启发,提出对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提升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提升产教融合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专业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6(a)-0183-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人民的对生活诉求从吃饱穿暖,过渡到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的提升。人民的需求变得多样性、多元化,更加关注与自身健康。近几年国家积极推进“互联网+”和“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体育产业领域将不断发现新需求、创造新需求,以此为基础,体育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将空前发展,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有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去经营、管理。在国家推进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除了本科院校,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开始加入到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队伍中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体育专业的产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同兄弟院校交流过程中的我们发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很多教学设想和要求没有落到实处,这样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结合我校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经验,为此我们针对于产教融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兄弟院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1 现状分析
1.1 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不是简单的一纸协议,他是需要双方都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进行互动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学校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可以增加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数量、提升专业的企业资源;而企业则需要大量的、物美价廉的人力资源。基于此种需求,学校考虑学生在企业的安全问题,就会适当控制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期限。有些企业甚至希望学生未完成学业就来就业。由于企业和一些民办高校人员流动率比较大,相关责任人一旦离职,所签订的协议就会被束之高阁。因此,很多校企双方的关系“如同鸡肋”,签完协议后没有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企业基本上没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管理与评价及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中来[1]。学生的毕业导师也未能定期深入企业对学生进行现场的辅导。此外,有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由于專业方向定位不精准,也会导致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人员的过于分散,会导致一些企业的不满,从而不利于校企合作的长期发展。
1.2 企业遴选不合理
首先,很多学校都会选择业内较大影响力的企业进行合作,遴选的企业如果距离偏远,不利于校企之间的互动交流。由于很多企业导师身兼多职,工作事务繁忙,校企距离太远会消耗掉大量宝贵的时间。也不利于学生们的课余的企业实践和教师对学生的辅导。
其次,很多学校选择合作伙伴的类型过于单一。认准体育企业才是他们的合作伙伴,其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也需要大量的体育课外教师,来充实他们的“第二课堂”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由于我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参与从化地区的中小学第二体育课堂的项目。在我们走访企业,跟企业管理者交流时他们也非常认同通过第二体育课堂对学生们的执教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再次,由于绩效考核的影响,教师签订相应的企业会有一定的绩效考核加分,因此,许多老师以此为抓手,签订跟专业相关度不高的企业进行合作,不利于专业特色的树立。
1.3 制度保障不完善
产教融合需要有制度的保障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教师在企业指导学生实训时没有相应的课时补贴和制度保障的话,就很难能够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由于考虑到办学成本,在民办高职院校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企业兼职教师来校上课,像专职教师一样安排课时,估计他们坚持不了多久。因为,兼职教师课时本来都不会太多,如果安排的课时过于分散,那样他们在校的收入可能会入不敷出。也不利于提升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学校也没有完备的考核机制去激励和约束企业兼职教师。
2 对策研究
2.1 产教融合落到实处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在企业方面应共同沿着产品的技术路线制订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在学校方面应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专业建设标准以及多元评价标准,职业教育和企业互相成就[2]。
首先,学校层面对教师下企业进行考核检查,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执行,并记入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期,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既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到实处,又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的指导下快速成长。与此同时,校内导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探讨专业建设的相关问题,培养紧跟时代潮流的、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
再次,确立专业方向,找准合作企业,为企业集中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逐渐树立专业特色。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建设、共同发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品牌专业和项目上。
2.2 遴选合适的合作单位
打破非企业不选的固化思想,坚持以提升学生实践为目标的遴选原则,多方选择各类型的实习、实践单位,扩大学生的实践、就业面。尽可能的选择学校周边半小时生活圈的合作单位,学校应为企业兼职教师来校提供交通、住宿便利。同时加强校内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引进企业、政府的项目入校,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通过做项目提升实战能力,同时获取相应的劳动所得。
2.3 完善制度保障
首先,改革校内的评价制度。把产教融合的实效性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为教师提供企业工作的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同时把专业的社会项目引进入校作为对专业和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
其次,制度上给企业兼课教师适度倾斜,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时间安排、薪酬制度都应为他考虑到位。
再次,特别是民办高校应建立校企责任人的更替保障制度,一旦有人员变动,确保已签的合作项目依旧能够继续正常运行,以保证专业建设更加平稳有序。
3 结语
国家在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升级发展,我们高等职业院校能否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关键就在与我们供给侧,提升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为体育系统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管理人才,为体育产业培养精通体育经济与管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我们不忘的初心。时刻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紧盯行业动态,密切校企合作、校内外多种手段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是我们建好专业、出特色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壬戌.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对策研究——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方向)为例[J].科技导刊,2018(20):18-19.
[2] 彭琪波.教融合的高职品牌专业建设探索——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1(1):12-16.
[3] 未来十年,我国体育产业的五大趋势![EB/OL].http://www.sohu.com/a/210457993_368060.
[4] 王菲.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6(6):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