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绿状元洪钧、陆润庠的书法

2019-07-30惠永康

书画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举书法

惠永康

摘 要:明清两朝状元产生最多的地方是江浙两省,苏州籍的状元数量为江浙之冠。洪钧和陆润庠是晚清时苏州地区比较出名的状元。洪钧出使四国,陆润庠有民办企业开拓之功。事业以外,二人雅好翰墨,洪钧以苏东坡为体柳公权为骨,陆润庠得欧阳询的神髓。

关键词:洪钧;陆润庠;科举;书法;民办企业

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也是中国士人中的顶尖人物,是传统文化大家庭中的旗帜。从唐朝到清朝的1300多年间产生了590位状元,在这群队伍里,先后走出了无数名臣贤相、书坛巨子,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的历史话剧。

从隋朝到清朝末年,中国的官僚队伍几乎全由科举考试产生的幸运者组成。柳公权、文天祥、王十朋、张孝祥、商辂、吴宽、杨升庵、申时行、翁同稣……犹如浩瀚天际里的明星,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之中有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无疑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兴盛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在明清两朝,朝廷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阁”的局面。国家的行政权力基本上掌握在这些人的手里。

在明清两朝,江浙两省文风盛行,是产生状元最多的地方,而人杰地灵的苏州又为江浙之冠。由于身处本地和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使我对状元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世纪90年代末,我开始确立了自己收藏和研究的方向:明清状元书画。从此苏州十全街、怡园、北寺塔,以及各地的文物商店、博物馆、书画拍卖会,是我去过最多的地方。寻觅走访,倾听操着依依吴语的老辈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苏州们引以为傲的“红状元”和“绿状元”。

“红状元”“绿状元”讲的就是同治七年的状元洪钧和同治十三年的状元陆润庠, “红绿”在苏州方言中和“洪陆”为同音。

洪钧,字陶士,号文卿,原籍安徽休宁,先世经商,曾祖时迁居苏州。洪钧出生时已家道中落,父亲要他放弃儒业,学习经商。洪钧心有大志,执意恳请不从,才得以继续攻读。同治三年(1864年),洪钧考中江南乡试举人,同治七年(1868年),而立之年的洪钧终于大魁天下,以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從此走上了仕途。洪钧先后出任湖北、江西学政,升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参与编纂了《穆宗毅皇帝实录》。光绪十三年起,受命出使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4国,以外交大臣身份搜集了西方史学方面的资料,佐证增补《元史》,撰成《元史译文证补》30卷,开中国学界利用外国资料研究元史的先河。他发明了使用地支(子、丑、寅、卯等12生肖)代替月份,用律诗“平水韵”中的韵目(东、冬、江等31字)代替日期的电报纪日法,改革了当时电报字码,使之与国外大致统一。这套记录日期的方法,从光绪、宣统、民国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整使用了70多年。他善于思索,颇有政治预见,能敏锐地分析和观察国际政治形势。在出任外交大臣期间,他通过对西欧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分析,特别是国际形势的研究分析,预计欧洲将爆发战争,并及时向慈禧太后奏疏报告: “看中、欧形势而言,欧洲多事,则中国稍安。有见识者以为不出十年将发生欧洲战事。”“英国则常为局外之观,惟俄(国)则有吞并之志,法(国)则复仇之心,德(国)则惟日孜孜以秣马厉兵为事,俄、奥两国现在甚有违言,调兵增戎。”因此,他向清廷建议:中国应当抓紧时机, “修明政事,讲究戒备”“时不可失”(洪钧日记,同治9年至同治19年)。后来,欧洲果真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验证了洪钧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洪钧在《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清碑传合集》等典籍都有立传。

古代士人,早年写一手好字只是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当时士子们为了进身官场,除了一肚子的八股文外,还得写好考试规定的楷书,就是要“墨乌黑,字方整,笔光润”,达到“乌方光”的统一标准。这种书法,后人统称之为馆阁体。经过明清数百年的发展,这种字体到晚清已呈现出完全成熟的态势,其特点即圆熟精准。王文治尝称馆阁体:“端雅正宜书制诰。”[1]除此之外,乾嘉以后,碑学中兴,便有书法家、学者开始反思馆阁体的弊端,洪亮吉批评它“干手雷同”。先有金农、郑板桥在汉碑方面的创新隶笔,继之有钱沣在颜碑方面的拓展,其他如邓石如的秦篆,伊秉绶、何绍基的汉隶,赵之谦、张裕钊的魏碑,以及后来的包世臣、康有为鼓吹推崇北碑等。一时碑学盛行,风靡全国。

书法是洪钧政治生涯以外的业余爱好。在当时流行的碑学风气里,洪钧并没有被完全淹没,他略参北碑用笔,又保留了帖学的精准,使其书法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士人气象。

洪钧早年学苏轼、米芾、钟繇。我藏有其所书楹联、屏条、扇面多件。其书风洒脱,功力深厚,书写内容大都是前贤警句格言,如为韶臣三兄世大人所书行草立轴: “画屧苍苔陌上踪,一春心事怨吴侬,晓风欲倩游丝馆,愁杀寒山寺里钟。”韶臣乃张景春,安徽肥西人,清咸丰年间入袁甲三部,参加镇压太平军,战功卓著。后加入淮军,官至记名提督,苏松镇总兵,统领一方。洪钧祖籍和张景春同属安徽,具同乡之谊,且张景春时任苏松镇总兵(负责苏州、松江地区军事防务),驻军崇明,和苏州相距百里。此幅所作虽未署年款,从书风看应是洪钧高中状元后的作品。整幅作品姿意挥洒,收放自如,无一笔馆阁习气,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春风得意之感。从中可以窥见此时洪钧的书风受到了李邕、《张猛龙碑》的影响。《清代七百名人传》载: “其中年后专工碑版,喜作擘窠大字,字字都入碑意,苍润雄劲,质朴高古,为世人所重。”苏州博物馆内有块“鹤与琴书之室”匾,系洪钧传世墨迹。又见洪钧为拙政园补园所书的行楷题匾“三十六鸳鸯馆”,取势开张、线条稳健,与所谓金石名家们相比亦有锵锵金石味,而潇洒的用笔则是他们绝无的。

洪钧无意于成为书法界引领风尚的人物,但于当时的书法革新是有充分认知的,并为此付诸实践。在清末同光时期,洪钧是一位颇有创新意识和艺术造诣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应有其历史地位。

让洪钧名声口口相传,名扬海内的却不是他的书法造诣,也不是他的政绩才学,而是因为一本小说《孽海花》。每逢洪钧传纪中总会有一句: “有妾名赛金花也!”赛金花,其名赵彩云,安徽黔县人,幼年被卖到苏州的花船上为妓。光绪1887年,洪钧丁忧在家,对彩云一见倾心,加之彩云聪明伶俐,遂纳为妾。不久洪钧奉旨为俄、德、奥、荷四国公使,其原配夫人畏惧华洋异俗,遂使彩云陪同洪钧出洋。出使期间,彩云以公使夫人名义周旋于上流社会,见多识广。回国后,洪钧任兵部左侍郎,居京城。光绪十九年(1 893年)洪钧因病去世。赵彩云在护送洪钧棺柩南返苏州途中,被迫离开洪家,而洪钧给彩云留下的五万大洋又给族入侵吞。彩云一时生活无着,只得重操旧业。先后改名曹梦兰、傅彩云、赛金花。赛金花在上海公然挂出状元夫人牌子接客,引起了苏州士绅的强烈不满。洪钧的儿女亲家状元陆润庠面上挂不住了,觉得赛金花有损状元脸面,遂致电松江知府将其逐出上海。赛金花只得北上到天津、北京挂牌营业,这才有了后来的赛金花与瓦德西意外相逢。金松岑、曾朴根据洪钧和赛金花的经历前后写出了长篇谴责小说《孽海花》,在当时引起轰动,连印15版,一时洛阳纸贵。

陆润庠,字凤石,号云洒,同治十三年状元,是苏州科举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历任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后以母疾归苏州侍奉,奉旨总办苏州商务局,后任工部、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任弼德院院长。辛亥后仍留清宫,任溥仪的老师。陆润庠精于书法,擅行楷,方正光洁、清华朗润,意近欧阳询、虞世南。洪钧的书法,在当时颇有名气,死后却受到书法史的忽略,寂寂无闻甚是可惜。而陆润庠的名字是确确实实被写进了书法史,马宗霍称: “凤石楷书,清华朗润。”[2]

清朝满人人关后都承明制,官员中亦有很多亡明故吏,清初顺治皇帝承明台阁体之绪。对楷法的重视也体现在状元试卷的选取上,王士祯《分甘余话》中有“清代状元多选书法优者”一条:

世祖皇帝喜欧阳询书,而壬辰状元邹忠倚、戊戌状元孙承恩、皆法欧书也,康熙以来,上喜二王书,而己未状元归允肃、壬戌状元蔡升元、庚辰状元汪绎皆法《黄庭经》《乐毅论》者也。

清代笔记《水窗春呓》卷下(欧阳兆熊、金安清撰)也载:

馆阁书逐时而变,皆窥上意所在。国初,圣祖喜董书,一时文臣皆从之,雍正、乾隆皆以颜字为根底,而赵米兼之,俗语所谓墨、圆、光、方是也。然福泽气息无不雄厚。嘉庆一变而为欧,道光再变而为柳。咸丰以后则不欧、不柳不颜,近且多学北碑,取径愈高,成家愈难,易流于怪险。

可见皇权书法审美无疑是科举状元必须遵循的最高标准,陆润庠的书法正是顺应了当时的要求,以拥有一笔“高秀圆润之致”的书法,才得以蟾宫折桂,大魁天下。

陆润庠的书法亦和他为人一样,工稳端庄,雍容有度。《中国美术全集》录有他“名花异果雕栏护,古款新铭小篆镌”行书联(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运笔婉丽劲健,庄妍流美,有平稳舒缓之韵味。字如其人,字者,心画也!我们可以从陆润庠的书法中,一窥陆润庠的为人。纵观陆润庠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想象,陆润庠以正统的觀念立场、正统的学问系统,在任上作讲授或出题试卷时,他应该是满口仁义道德。至于经典阐述,更是每日必修之课。以这样的为人处世推之书法,则应该是步步以正宗为归。点画结构,动不失矩,行必有则。处江南之秀,又事儒学之传,陆润庠书法结体伟岸、行笔凝劲,有内力外溢,徐收徐纵之妙。他注重笔势的运笔发力,亦善于控制行笔的轻重缓急,变化繁多的点划就着这力和势,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以娴熟的技巧和对古典的深邃理解,在清末的书法领域里,成为喧胚一方的名家,虽然并不算开宗立派的大家,但他有幸得以名列金榜之首,才高名大,使后人对之书法特别注目。

其实,书法在现代人眼里是一门艺术,但在古代,尤其是在科举考试中,书法的艺术性必须完全服从于文字的实用性。士人们写的楷书看起来几乎大同小异,遵守的是“馆阁”法则。当写行草书时他们便是挥洒自如,各擅胜场了。在苏州园林名胜中至今还较多保留着陆润庠的墨迹,如为拙政园所写的“十八曼陀罗花馆”擘窠行楷匾额,笔圆体方,外柔内刚,无刻意雕饰之气,却有锋芒内敛之含蓄。诚如叶昌炽所说,他虽“不以书翰名”,但其“三真六草,为天下宝”。陆润庠翰墨之余亦精于书画鉴赏,光绪年间曾奉敕审定内府书画金石,钤有“凤石眼福”“甲戌状元”“臣润庠奉敕审定内府经籍金石书画”等印章。现在北京、上海等各大拍卖会上,也时有陆润庠的书翰真迹展拍,北京保利2013年的秋季拍卖会上,见陆润庠所书“藏珍”擘窠大字,写得雍容大度,“藏珍”二字取意于《易传·系辞》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书意相得益彰,亦引来了诸多藏家的关注,拍卖时以2万元起拍,几路藏家各不相让,价格一路上扬,我亦心仪已久,志在必得,最后以12万元的价格竞下,至今仍悬之室中。

我藏有陆润庠致沈昂青等人信札70页。为陆润庠在苏州创办苏纶纱厂和苏经纱厂时期所写联络文书,内容包括陆润庠主持和分配公司人事、工厂的选址、运营以及公司连年亏损后,由官转民对外承包事务及义善源、达源庄等票号交易等公司事务。涉及张之洞、沈昂青、朱莘耕、子约、薰生、王勉夫、洋人汤纳等人,所言具细。创办苏纶纱厂前后的危机、矛盾均在信中有所反映,此外还提及京城周边的水患、陆氏由西安归京后的身体状况等事。书写以行草为主,其书婉丽劲健、意态潇洒,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及艺术价值。

清光绪二十一年(1 895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移用清政府向苏州等五府商民借银54.76万两(原拟用作中日甲午战争军费),成立苏州商务局办苏经苏纶股份有限公司,由丁忧在籍的国子监祭酒陆润庠为公司总董进行筹建。选择盘门外官荒地营建厂房,于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七月投产,有工人2200名,年产粗纱约1.4万件,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清末民国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作为封建士大夫的陆润庠,其思想和行为是为了“巩固君权”,其宗旨是“成规固不可墨守,而新法亦须斟酌行之。若不研求国内之历史以为变通,则必有窒碍、难行之处,或且变本加厉之害”(吴郁生《东阁大学士陆文瑞公行状》),看似稳妥,实际是保守护旧,对新法与民国持反对态度。留恋旧的封建儒学和旧式教育,反对教育的更新,所以在政治路线上他是迂腐落后的。

陆润庠高中状元后一路荣华,连慈禧太后的御笔也大都有陆润庠代为题跋,备受恩宠。但他却始终如初,不摆半点官架子,“当官处事,务循准绳”。其从政之余,艺友众多,徐部、吴荫培、叶昌炽、潘遵祁、陆增祥等时有往来,常论诗文或作书画,一时群贤毕至。陆润庠自始至终以蕴藉中和的儒家形象,出现在苏州市民的记忆里。在“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年代,成为当时人们的励志偶像。

从同治十三年(1873年)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31年间,苏州再也没有出过状元,人们都以能有状元公的寸楮尺素为荣。留园、狮子林、网师园至今仍留有陆润庠的书联。

时过境迁,风华不再,科举制度也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状元公成了过眼云烟,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苏州人心目中引以为傲的“红状元,绿状元”也渐渐地被淡忘。

新年伊始,当我又一次走进拙政园补园,静静仰望着北厅的三十六鸳鸯馆。门口池塘里,对对鸳鸯戏水依旧,疏离疏影。对面的南厅里,十八曼陀罗花馆门前早已无人度曲,只有微微吹来的阵阵清风,似乎还在向游人轻轻诉说着“红状元,绿状元”往日的荣耀。

注释:

[1]王文治论书绝句三十首[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54

[2]马宗霍书林鉴藻书林纪事·卷十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科举书法
“科举”
论戴名世序跋与科举
诗书画苑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宋代诗歌中的金华书写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