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19-07-30张李娴郭红利刘洪萍尤芳
张李娴 郭红利 刘洪萍 尤芳
摘要:在应用型培养模式下,本科院校只有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才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课程特点,同时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矛盾与问题,最后总结了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本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086-02
材料力学属于工程类工科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程,研究的是构件承载能力、杆件稳定性、刚度、强度等问题,只有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承前启后作用,才可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1]。本文主要研究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详细阐述如下。
一、课程特点
材料力学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以科学专业课材料为基础,教材内的知识点本身具备很强的连贯性。材料力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公式较多,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公式,且无法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其中的问题[2]。开展简单的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旨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在一起。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矛盾与问题
材料力学属于机械类课程的重要支柱,本身具备较强的理论性,且具备一定的实践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传统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要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问题,详细阐述如下。
1.课程体系建设与传统教学矛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强调的是实践教学比例,进而导致理论教学时间被压缩。与研究学院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为薄弱,材料力学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学习时间不足属于常见现象,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大,所以难以保障教学质量。
2.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高校教师队伍一般以硕士与博士为主,教师素质较好,且科研能力较强,但部分教师是出了“校门”又进入“校门”,学生学习经历不强[3]。在教学阶段,注重的是理论学习,未能重视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3.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理念落后。传统材料力学教学,应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求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点。课堂教学采取以教师主动讲解、学生被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部分院校会引入板书、PPT的教学手段,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久而久之,将会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学习的现象,难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上述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矛盾与问题的分析,在课程特点技术上,本科院校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课改教学理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详细措施如下。
1.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模块化教学。在授课阶段,教师需要明确当前现状,随着课时的减少,使得课堂信息量增加,为全面保障材料力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需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入手,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保障课程教学设计的承前启后,严格遵循“实用、够用”等原则,就材料力学教学内容而言,教师需要依据教材,做到精简结合,强化理论推导,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比如:可将材料力学研究的扭转、弯曲、轴向拉压等变形与组合变形問题,划分为单个学习模块,明确知识共性逻辑关系,促使学生构建合理的学习主线。各个阶段的学习,需要将“外力分析—内力分析—应力分析—变形法分析—应变能”贯穿全篇学习,明确学习主线,促使学生理清学习任务,保障学习活动的目的性[4]。
2.结合理论实践、激发学生积极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后期就业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材料力学课程本身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阶段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阶段,不仅要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融合,还需要引入一些简单的案例。
比如:在教材章节教学结束后,应当及时开展对应的实验教学,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实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扭转变形》学习后,笔者以低碳钢、灰铸铁为典型代表材料,开展验证性扭转实验,从扭断截面、测定应力、变形应力参数等方面说明强度问题、刚度问题,促使理论与实践形成有效统一。在课堂教学阶段,通过引入简单的工程实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此发挥出理论指导作用、实践操作作用。在《梁弯曲的静不定问题》教学阶段,教师可引入被车床车削加工的锤柄为例,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经历,逐步提问,增加问题难度,引发学生深思。只有保障提出问题的合理性,才可实现学生解决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转变传统沉闷的教学氛围,确保课堂教学的持续性。在课堂教学后,教师需要分层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反思,促使学生研究性学习,通过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课堂吸引力。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主,采取的是单一性的教学手段,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进而难以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提升。要严格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明确内外关系问题。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阶段,应当紧紧围绕学生进行教学,实现学生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提升,以此来提高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比如: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与网络技术,借助微视频、动态动画等,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氛围,促使教材内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推动教学进度持续开展,保障学生学习效率,进而增加课堂吸引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4.开展多样考核、注重全方位考核。材料力学课程属于一种实践应用较强的学科,传统考核方式是以分数为核心,未能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只有建设人才培养规格对应的多样化课程考核机制,才可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为学生后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就材料力学课程考核来说,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工程应用能力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核指标包括上课出勤、作业完成情况、课堂问题回答、课堂实验等环节,占比15.0%。期末考试成绩考核指标指的是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比60.0%。工程应用能力的考核指标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比如:典型工程构件内力学问题解决、设计方案、论文写作,组织2—3名教师答辩得出最终成绩,占比25.0%[5]。应用多样化的考核机制,可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学生问题发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应用实践English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就实际情况而言,开展全方位的考核,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序开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育人定位,在机械工程教学阶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机械专业材料力学课程教学阶段,应当强化教学理念改革,引入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促使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简单化、实用化,以此保障教學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郑丽.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7(09):45-46+49.
[2]陈刚,范培耕,周安若,蔡苇,孙建春.应用型工科类本科院校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7,26(03):21-23.
[3]闫冰洁.浅谈基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材料力学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5,24(12):144-146.
[4]安军,周应龙,刘杰.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教学问题探讨[J].高教论坛,2015,22(08):70-72.
[5]徐桂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2014,19(A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