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健康”背景下构建城市社区“体医结合”公共健康服务模式研究

2019-07-30苏立宁贾江溶袁炜煜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6期
关键词:体医结合大健康城市社区

苏立宁 贾江溶 袁炜煜

摘要:以“大健康”時代要求为背景,以构建城市社区“体医结合”公共健康服务模式的必要性为中心,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民众科学锻炼意识程度、“体医结合”面临的体制问题、后备人才缺乏等问题进行论述,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对策:宣传大健康观念,提高居民健康促进意识、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社区公共健康服务水平、在互联网+时代构建体医结合健康服务平台。

关键词:大健康;城市社区;体医结合;公共健康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012-02

一、“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促进全民健康发展

(一)“大健康”观的内涵

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健康观——大健康观。国家于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大健康观是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统筹应对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二)城市社区的内涵

美国社会学家B.菲利浦斯在20世纪70年代应用较广的一本教科书中给社区下的定义是:“社区是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城市社区作为一定区域内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认同意识。由此带来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趋近和认同。因此,这就为在“大健康”背景下构建城市社区“体医结合”公共健康服务模式提供了实体依据和渠道。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报告中指出,80%以上的慢性疾病通过预防来控制,并且发布了健康公式,即:100%健康=17%环境+15%遗传+8%医疗+60%生活方式。由此看出,临床治疗对于健康只起到8%的作用,却耗费了巨大的医疗投入,并且往往无法彻底治愈疾病。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社区体医结合必要性分析。构建“体医结合”公共健康服务模式。“体医结合”的应用范围较广,不仅包括身患疾病或处于疾病前期的亚健康人群,还包括健康人群,在进行体育干预的进程中,通过有目的、科学的,判断、初筛、过程,对相关人群的健康水平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给出相应的运动处方,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运动处方的实施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社区指导员、团体、以及相应的社区资源来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锻炼方式和方法,通过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根据不同的人群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

二、社区构建“体医结合”公共健康服务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服务缺乏大健康意识

“大健康”观的普及尚存在不足。多元素影响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仍然存在,且没有被引起重视。当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青年人,他们面临升学、工作、家庭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相关数据表明抑郁症患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心理问题出现必然会导致心境低落、意志活动减退从而出现社交障碍,厌世甚至自杀。但是这部分人的就医率是比较低的,往往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才去求医,导致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心理健康等作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家庭、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知识技能匮乏、缺乏科学的干预手段,导致社区“大健康”发展的不足。

(二)“体”、“医”各自为政

公共健康服务最为最重要的社会服务之一,内容涉及公共卫生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两个部分,虽然两者在目标上高度一致,目的都是促进公众健康,但是二者各成体系,长期互不相通。在对自己的身体没有正确的诊断和评估的情况下盲目跟风锻炼成为当下常见的现象,这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校园长跑猝死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严重的后果无不在警示居民,要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正确的健康评估,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进行科学锻炼,把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目标加以区别。可见“体医结合”符合我国目前城市社区公共健康服务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缺乏“体医结合”人才队伍

“体医结合”的实施需要建立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培养“体”、“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正是当今社区“体医结合”所严重匮乏的。医疗模式需要向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参与性进行转变。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标准:三级、二级医院应设康复病床(30床/医院、康复医生0.25人/床、康复治疗师0.5人/床)(3)另据统计,目前我国有省级康复中心34家,地区级98家,县级4000多家,社区康复中心3600多家以及全国各类各级残疾人康复机构190000多家。此外,随着人类疾病谱变化与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运动训练机构、大型专业健身中心等健康服务等相关产业都对运动康复等相关复合型人才存在大量需求。但是从我国康复专业培养总体情况来看,高校招生规模并不大(平均不到100人/年),实际上岗人数不超过6000人,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

三、构建城市社区“体医结合”公共健康服务模式的对策

(一)宣传大健康观念,提高居民健康促进意识

观念的转变需要一定的社会舆论氛围,行政部门要从管理上打破条块分隔,各自为政的管理格局,寻求体育和卫生相关部门的合作和配合,建立社区公共健康服务站,共同宣传多维健康观念。从政府、社区、团体、家庭等多维度参与到大健康观念的宣传和行动,相互协调,构建社区“体医”相结合的大环境。

(二)开发社区居民的自主能动性,充分发掘社区资源

社区体育健身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是构建社区居民健康屏障的最佳组合。建立社区居民体质健康调查、评估体系,给予社区运动健身指导。建立各层次的组织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健康评价和管理中心、社区体育运动处方制定中心等。充分挖掘居民所在社区的资源,鼓励政府、社区和居民积极参与进来。

(三)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社区公共健康服务水平

服务过程最终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层面上,供求者所提供的服务一定是针对需求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高校积极开展“体医结合”或“医体结合”模式的人才培养,开展专业建设,加强人才储备。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引导高校人才与社区“体医”服务人才的对接,从政策上、资金上、人才上,加大对社区健康服务的力度。

(四)构建医体结合健康服务平台

构建“医体结合”健康服务模式存在结构的、过程的、资金的、专业的和合法性方面的障碍。作为探索性模式的提出,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政策的日益完善,逐步解决两大系统协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国内专家通过总结国内外多方面的经验,设定具有指导意义的运动指导手册或指导指南,主要包括运动人才与医卫工作者的合作;给医卫工作者的信件;健康和医疗问卷调查;健康体质评估;知情同意书;对运动专家的规定;运动计划;健康运动处方。

通过建立互联网+的模式,开展医体结合的新模式,大数据库的运用,为居民的健康指标,如体重、体温、心率、血压、血脂、血糖、血氧饱和度以及活动量等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通过云平台对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共享,为个人定制合理的运动处方,不断跟踪数据的变化,适时调整运动处方,为健康生活服务。

五、小结

大健康时代给公共健康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临床治疗转向提前预防与控制,每个社区公民应具备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包括健康生活和健康消费。这就要求各学科共同努力,做好健康服务,尤其是在体育科学领域要密切关注医学和人体科学的最新成果。

猜你喜欢

体医结合大健康城市社区
“体医结合”导向下对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
“体医结合”与大学生运动风险控制分析
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首届贵州绿博会关注“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