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育研究综述
2019-07-30张超榕翁委凡
张超榕 翁委凡
摘要:首先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05年至2016年所收录的有关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包括发表年份、研究层次、作者机构、主要学科、文献来源及关键词分布等,并总结出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接着对相关文献进行定性分析,归纳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主要观点,包括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最后针对该领域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外语教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213-03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学校的一种基本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这一概念,体现的是与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外语教育,包括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的外语教育(可能主要是英语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文献法及内容分析法对近十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进行研究,梳理其基本概况和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关的启示。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定量分析
1.发表年份分布及趋势。相关有效文献的发表年份分布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06—2016年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育的论文数量总体上来看是呈增长趋势,论文数量的增长不断加速。意味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育的研究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并力求寻找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育的全新定位,从而能够实现创新发展。
2.作者机构分布。排名前十的论文作者的机构主要有沈阳工程学院、安徽三联学院、哈尔滨华德学院、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等,从作者所在机构的类型来看,在该领域发文量比较高的机构,多是外国语学院或者本科院校下属的二级外国语学院,这也符合该领域研究对象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事实。
3.论文期刊分布。刊载相关文献前十的期刊中,校园英语、考试周刊的刊载量均超过了10篇;赤峰学院学报和海外英语这两个期刊也达到了8篇。从期刊载文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可知,该领域的文献分布是比较分散的,期刊数量比较多,不够集中。载文量比较高的期刊均为本科学院的学报,整体质量和影响力并不高,几乎没有核心期刊,整体研究水平还有待发展和提高,同时也说明了影响力较强的期刊未将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教育研究主题的文献列入其期刊的重点刊载对象之一。
4.高频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是反映文献研究主题及其内容的重要手段。其中,应用型、大学英语、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为最常用的关键词,说明这些主题的内容是应用型本科学院英语教育研究所重点关注内容。近些年对这些关键词的讨论呈上升趋势。根据以上的定量分析,一方面,相关研究成果显著增长。近12年的文献论文数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16年,发表文献数量接近30%。从2005年相关文献几乎空白,发展到2016年的百余篇,研究者们已经意识到应用型外语人才教育是未来外语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研究内容不断细化。346篇文献中以具体学院为例的高达40篇。根据关键词分布图,涉及的研究专业前三的有大学英语、英语专业、商务英语等,可见,在当前背景下,外语教育主要可能还是英语教育。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搜集的文献,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以及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1.教学课程设置单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外语教育注重培养应用及实践型的外语人才,以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为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在新大纲的规范下,仍然存在着课程设置未按照大纲要求实施,设置过于单一的问题。王守仁等的调查显示,《要求》施行以来,大部分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开设课程,四、六级成绩成为衡量大学英语水平的主要标准,未能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调查的数据显示80%以上的非“211”学校仅设置0—4门提高阶段选修课。蔡基刚也对比了高中课表和《要求》,发现二者之间对听说读写以及词汇量的要求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外语课程的设置仅着眼于EGP,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模式因循守旧。乔小六等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文本化”阶段,即教学依靠书本、黑板、教师的单一模式;第二阶段是“图片化”阶段,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开始被用来展现教学内容;第三个阶段是“游戏化”阶段,利用计算机等设立教学平台用于自主学习和有限的人机互动;第四个阶段是“信息化”阶段,主要基于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是当下力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然而,我国当前外语教学的发展并不均衡,以上4種模式均有存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仍没有形成系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部分都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近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多仅强调甚至迷信网络自主学习这一形式,没有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3.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也决定了对教师队伍的多方位要求,即“双师型”教师。然而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上不足,重视度不够。王守仁等的调查显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不平衡,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现行的教师评价体制不完善。王催春等认为外语课堂教学中制约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主体性意识的淡薄、专业知识结构的缺陷以及教学反思能力的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还有新建的院校,这些新建的院校大部分都是由原来的专科或高职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成的,存在着师资队伍理论水平较低,实践经验缺乏的现状。缺少合格的专业英语教师是教学活动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结论与讨论
近12年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这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说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更多的是在理论上提供一些指导。虽个别院校确实已经开始实践,但真正的长效化及推广过程仍然任重道远,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课程设置因地制宜。《要求》提出在课程设置上“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外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因此各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本校发展的课程模式。龚玲莉提到,每个院校的专业特色及办学特点等方面各有千秋,外语课程应尽量与之匹配,比如学校与德国或日本的高校和企业合作密切,那么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向德语、日语基础类和学术类课程倾斜。南京工程学院的乔小六等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他们设计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模块四十余门课程,包括通用英语(EGP)模块、学科英语模块、专业英语(ESP)模块,更具系统性和灵活性。王守仁等在课程设置上也提倡各个学校依据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的课程,适当分配EGP、ESP和EGE三种课程的比例,追求必修课和选修课、输入和输出、语言与文化这三个平衡。
2.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当今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各高校也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信息化教学模式。乔小六等推行立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为主,实现资源多元化和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利用外语教学网站,构建课内外的“学”和“用”的教学平台。陈坚林等提出“后模式”概念,意为关键不在于采用何种模式,而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现最佳效果。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陈旧,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更好地利用课前与课后的时间。总之,倡导教学模式应注重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寻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育的真正发展之道。
3.教师队伍全面发展。尹明则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既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也要精读理论著作,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利用校本培训,解决实际难题;热爱教育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利用指导发展模式和机制激励模式,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王催春等基于课堂教学场域视角,从师生间的全方位交流、课堂实践的积累以及教学反思中寻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师的自主发展。还有一部分的文献作者以自己学院的发展为例,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发展,如何培养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打造合格的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因此,在思想上进行引导,帮助英语教师树立起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同时,拓宽师资渠道,创新培养模式,健全激励机制,这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未来发展趋势
1.增强交流合作,拓宽研究对象。目前相关研究的力量分散,较多文献仅局限在个别学院的案例上,缺乏更大范围的调查对象及实践参考。考虑到各大院校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地域的广泛性,院校间在相关研究及数据采集上应互通有无,定期开展相关的交流研讨会,拓宽各自的研究对象,让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及可行性。
2.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研究水准。目前还有较多的文献出现重复研究,难有创新,很难突破现有的研究范畴,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只有研究者自身不断反思,与时俱进,合理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全面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才能找到有效的研究方向,探讨出切实的发展方案去改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外语教育活动。
3.增强思辨力培养,提升“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思辨能力为核心,运用知识和思考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目前对提升学生思辨力的研究思考缺位,少见培养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文献,注重研讨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是高质量应用型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8(5):4-17.
[2]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消亡的理据与趋势分析[J].外语研究,2012,(3):46-52.
[3]乔小六,吴中江.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J].江苏高教,2014,(6):97-99.
[4]王守仁.進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5(1):4-10.
[5]王催春,王一帆.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师的自主发展——基于课堂教学场域视角[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3):188-190.
[6]龚玲莉.谈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外语课程改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27(7):167-169.
[7]陈坚林,史光孝.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再思考—以DDL为例[J].外语教学,2009,30(6):54-57.
[8]尹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师教育模式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0(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