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几点体会
2019-07-30付建伟
付建伟
摘要:科研能力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必备能力,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对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课题组层面、导师及研究生个体等几个方面,谈了一下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196-02
目前,各个高校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都制定了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以强化学术意识并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但笔者调查发现,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质量较低,甚至部分高校的学术硕士在毕业前仍没有发表一篇较高质量的论文,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由国家、学校、导师、研究生自身等方面构成。笔者以一名硕士生导师的视角,针对当前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普遍不强的现状,对如何提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谈几点体会。
第一,国家层面。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社会可提供给研究生毕业生的职位数量下降。而且,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尚处于调整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制造业占有很大比例,对于研究生需求量大的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这种局面对于具有高学历的求职研究生来说非常不利。国家应实施新的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为高学历研究生提供丰厚的待遇及更多的就业科研岗位。同时,国家应规范就业市场,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用人单位录用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研究生,这样的话,国家有政策引导、用人单位有需求,研究生才有提升科研能力的动力。
第二,学校层面。首先,学校要从源头上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和面试环节中,应加大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核力度,选拔出具有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潜质的优秀学生接受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其次,学校要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制定出一些硬性的研究生毕业评价指标,如理工科学生毕业前需要发表至少一篇SCI论文或申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等,改变过去研究生培养中“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学校要大力推行学位论文评审“双向”盲审制,让指导教师与学生有压力去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再者,学校可以设立与培养研究生相结合的专项课题。对于某些一时难以获得科研资助的学科或研究生自己提出的非常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校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资助课题,让部分导师结合专项课题指导研究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并从中熟悉研究步骤,学到研究方法。这种课题研究形式能够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的热情,并从中获得科学研究锻炼,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以我校为例,近年来学校研究生院陆续开展了研究生创新训练计划,鼓励研究生个人或团队自行申报研究课题,经评选后给予资金支持,并要求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这能够极大地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
第三,学院层面。一方面,学院要重视专业学术环境建设。专业学术环境主要指研究生所在学院、所在专业形成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氛围,主要包括学院和本专业在某些领域研究的领先性。学院要经常性地举办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如高级别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知名学者专题讲座,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同时学院也可提供一部分经费补助研究生出国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激励研究生追求学术前沿的动力,也是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学院要加大研究生学术成果奖励力度。研究生普遍反映,科研奖励是他们做出有显示度科研成果的强劲动力之一,尽管研究生每年都有获得2万国家奖学金的机会,但名额毕竟有限,大部分研究生只能望洋兴叹。若学院每年拿出一部分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并规定申请条件,如发表一篇SCI论文奖励1000—3000元等,这会极大地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促使其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第四,实验室层面。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都是大课题组制,每个课题组少则十几个人,多则几十个人,这些研究生大部分时间是呆在同一个屋子内,一个良好的实验室氛围对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至关重要。笔者曾对比多个实验室科研环境,调查发现,在一个互帮互助、充满正能量的课题组,实验之余学生们会自觉地看文献、写论文或探讨问题,这样的课题组非常容易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一个管理不善的课题组,往往会出现学生扎堆玩网络游戏、追网剧、聊QQ等现象,这样的课题组做不出好的成果是不言自明的。
第五,导师层面。导师是影响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学生而言,导师一般扮演两种角色,一是学术指导师。导师对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指导最为频繁。除了一年级的课程学习之外,研究生剩余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跟着导师做课题,有的推免研究生甚至在大四时就提前到实验室学习做研究。具备“支持型”指导风格的导师一般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科研任务的想法,关心学生的感受与需求,并提供必要的科研资源和信息反馈,侧重于导师对学生学业、心理方面的支持。具备“控制型”指导风格的导师会对研究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并定期检查学生的科研任务,强调导师对学生科研进度、论文质量的严格控制。这两种指导风格各有利弊,但一般都容易培养出创新性人才。还有极少部分导师属于“散养型”指导风格,对学生平时关注不多或基本不管不问,这类导师往往属于没有科研项目、教学任务重或行政兼职的老师,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二是生活指导师。除了学术指导之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还体现在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例如,学生感情出现问题,导师会积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学生的家人来本地看病,导师会帮忙联系医院;毕业前夕,导师还会给学生提供工作机会以备选择等。另外,导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对学生耐心负责的指导也会深深地影响到学生的人格修养。显然这些方面对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第六,学生层面。学生是科学研究的主体,也是影响科研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培养科研能力,要注意四点:一是要树立正确的科研审美观。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开端。因此学生步入研究生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让其本人理解什么是科研,培养其对科研的审美观,即什么样的工作算得上是科研,真正有意义的科研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这对于研究生之后的科研道路是必需的,只有具备了科研审美能力,才能真正走向科研道路。二是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研究生课程的难度与深度明显高于本科课程,同时每学期的课程密度较大,因此更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消化、复习课上老师的授课内容。同时,课堂之余,要经常性地去实验室转转,观察师兄师姐的实验操作,询问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多方面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要重视科研实践与训练。袁隆平教授曾说过: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要到田里面种出水稻;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我想一定还是会出成果的,你一次不行,两次、三次、五次、一百次,总会出成果的。由此可以看出,实践和训练对于科研成果的取得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首先一定要广泛涉猎文献,看最新文献、好文献,从文献中提出问题,然后再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在做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体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四是要善于宣讲和总结。对每位研究生而言,课题组组会宣讲是一个汇报阶段性成果,培养自身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的良好舞台。一定要把每次组会都当成一次锻炼的机会,认真准备报告内容,从PPT的制作到逻辑思维的安排都要精心准备,在认识层面上,不要害怕老师批评而回避问题,應该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困难,和老师、同学交流请教,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多接触科研的前沿、热点,为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科研能力提供更多的可能。
总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层面、学校层面、课题组层面、导师及研究生个体共同努力,协调发展,如此才能引领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做出重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