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助力儿童学力提升

2019-07-30赵丹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6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赵丹丹

摘要: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以及陶先生关于亲知、闻知和说知的论述,深深地影响着我的小学语文教学。这篇文章围绕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第19课《夹竹桃》、第21课《孔子游春》两篇课文,谈谈我的教学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说知;亲知;闻知;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020-02

最近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触颇多。尽管先生的时代离我们有一段距离了,但是先生的教育思想依然指引着我们,先生对学生的那份真心依然感动着我们。其中一篇先生的演讲深深地触动了我,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生从小孩子说起,先生说孩子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凡此种种,我们都看得清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中我体会到学生要在课堂中不断地实践,哪怕在课堂上出错,甚至“烫了手”、“碰到了石头”也是十分珍贵的经历。语文课上最常见的错误莫过于读错字音、朗读读错句子、写作偏离方向等。而刚好又是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书中又提到亲知、闻知和说知。亲知是亲身体验,就是从“行”中得来的,我理解为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总结得到的经验,是学习新知的基础。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我理解为课堂上习得的新知。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

因此,结合前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将从《孔子游春》和《夹竹桃》这两课的教学实践中阐述我的思考,致敬陶公。

一、“烫了手”、“碰到石头”也是一件好事

(一)朗读实践,朗朗书声中提升学力

在教学《孔子游春》第八自然段“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的时候,出示这段话,让学生齐读,学生读到“它好像有情义”这里时的断句为“它/好像有情义”,而与我备课时候的思路相悖。我设计的断句是“它好像/有情义”,将“有情义”三个字放在一起,可以强调水的特点,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这里有一串省略号,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未稍作停顿。于是,在学生“碰到石头”的时候,请他们稍作思考,这时我再出示如下朗读停顿的提示和着重号提示,让学生一看便知。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这么一对比,学生在原有的朗读基础之上,朗读效果大有提升。正是因为之前在断句的时候出了错,才会让正确的断句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提炼中心句实践,凝练概括中彰显学力价值

课后有一题练习,找出下面这段文字中的总起句。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学生找到的总起句是第一句“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讀过整篇课文就知道,这句“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只是承接上文,真正引起下文的句子是“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因此学生在找总起句时也碰了壁,不能准确定位到相应的句子。于是我借此机会把“中心句”和“总起句”讲了个明白。这么一来,学生“烫了手”,在《夹竹桃》一课中动手画过的句子虽是错的,但也实实在在地帮学生明确了“总起句”和“中心句”的区别。

二、以“亲知”为基础组织学生有序学习

(一)“托物言志”,让情感之种落地生根

我在《孔子游春》一课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谈论志向的段落,由学生找出每个人的志向,为理解前文的水有情义、有志向、有德行、善施教化做铺垫,从而真正理解托物言志。本课的核心问题是孔子眼中的水是真君子,特点是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我在课前设置“了解孔子、掌握核心词”这个环节。首先用提示的方式介绍《诗经》,引出孔子。这本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独领风骚”这个词就出自这本书,这本书包括三大部分(风、雅、颂),艺术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其实这本书就是《诗经》,揭示答案的同时,我引申到最近我们正在诵读《关雎》、《桃夭》和《蒹葭》,一下子点燃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和信心,我感觉语文的种子正在悄悄萌芽。追述编订这本书的人,正是2500多年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万世师表——孔子。就在这时,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黑板,个个坐得笔直,眼神里流露出对孔子的尊敬与崇拜之情。

这时聚焦到第八自然段孔子“遇水必观”、“谈论志向”就水到渠成了。在孔子眼中,水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学生圈画“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有志向的真君子不就正如文中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吗?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学生在文中找到七十二贤之真君子志向并画出这些句子。

孔子的志向:“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互相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

水是真君子!你们看,文章写的是水,实际上是在写人,這就是托物言志。这样一来,“托物言志”就会很自然地被学生接受。

(二)“咏物抒情”让情感之树开花散叶

在《夹竹桃》这篇文章中,季先生在争奇斗艳的万花丛中选择既非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的对象,正寄寓了他的追求和趣味。

我是这样设计《夹竹桃》一课的。首先,通过自学课文,说说夹竹桃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细细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你觉得哪里能读出其中的“质朴与典雅”、“率真与睿智”?学生画出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字、词或句子,细细品味,做好批注。

然后,以超链接的方式遵循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在学生交流完各自的批注之后,出示:“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2006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这样描述这位长者、智者——季羡林先生。季老一生严谨治学,著作等身,即便是“文革”期间被关进了牛棚,还在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每当读到他的事迹与文章,我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老人清癯的面庞、和蔼的笑容,同时也会想起这样一段文字: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这样一来,“咏物抒情”一词的含义便不难理解了。质朴的语言,真切的情感,再想到先生一生传奇般的经历,读起来格外让人感动。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韧性”的品读就可以成为教学的突破点和语言的训练点。关于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我还补充了《二月兰》和《听雨》。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世上有十八岁的老翁,八十岁的青年”,而季羡林不正是陶公笔下八十岁的青年吗?永远蓬勃向上,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如此,“咏物抒情”也就自然容易理解许多。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陶行知.行是知之始[J].教育科研参考资料,1985,(S2):11-12.

[3]高海燕.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之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94.

[4]朱海粟.陶行知生活课程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兰鲜凤.论季羡林散文的审美价值[J].大众文艺,2010,(17):90-91.

[6]张银花.季羡林散文研究[D].延边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
四策齐放,课堂生香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