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式群驱动下的大学生艺术创新创业团队构建
2019-07-30高立丽
高立丽
摘 要:大学生艺术创新创业需要团队能力的支持,团队构建基于模式群驱动,有利于提升构建效果,既符合艺术专业教育的最新要求,也符合艺术创新带动创业、就业的根本核心。
关键词:模式群驱动;大学生艺术专业;创新创业;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6-0154-03
1 模式群驱动与大学生艺术创新创业的契合动因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将“艺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这对于推动艺术专业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艺术学作为一个具体专业,下辖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这种设置涵盖了当前主要艺术学科的基本要素,为我国艺术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参照。
艺术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作为当前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设置,历来是学界热议的话题,也是高校加强教育实践的重要目标和动机之一,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仍旧问题很多。笔者认为,传统的思路值得反思,应该由单一的驱动模式转为模式群驱动模式。模式群驱动模式与大学生艺术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无疑是有契合动因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艺术专业院校育人功能不精确。众所周知,传统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实用主义,缺乏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和自由实践理性的定位,这就脱离了艺术的本质价值。然而,无论艺术教育蕴含多少丰富的内容,其最终目标是以艺术为手段,通过情感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审美人格。朱光潜先生在《谈美感教育》中指出,艺术教育的功能是“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1]。
第二,技能实践权重过高。受“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的艺术专业教育一直在走精英化的人才培养道路,由于受到现代科技理性思维的影响,始终深陷一个怪循环之中,即重技能训练轻人文素质。正如某位学者所言,艺术技巧是从属于观念和个人意义表现的。从本质上讲,技术不应是一堂课的唯一目的,技术掌握应为个人表现服务。只有这样,它才称其为艺术。另外,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文艺作品是厚积薄发的产物,文艺魅力是内在充实的体现。
第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尤其是团队建设的培养效果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集中体现在团队建设能力之中,这是当前创新创业的核心层面的理念,从当下大多数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 实用理性、工具理性占主导地位,功利主义取向突出,没有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对相关产业行业的趋势与市场导向严重估计不足,不够重视艺术素养能力的启发。要么文化课课时偏少、质量不高、涵盖不全;要么就是专业的过分细化导致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
2 基于模式群驱动下的团队构建内容
2.1 模式群的全流程环节分析
艺术专业创新创业团队构建的模式群可以通过基础环节的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全流程的半封闭性模式体系。此模式群对于艺术专业创新创业团队构建,符合其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
2.1.1 基础性环节
基础性环节是模式群的基础要件,包括管理层面、资源保障层面、教学层面、科研层面、赛事竞技层面。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从纵向看,基础性环节推动创新创业发展,这就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来自管理层的政策推动,按照由上至下的渠道进行推动,“管理层—创新层—竞技层”,最终落实到竞技层面,其中资源保障和科研作为辅助内容可以帮助这个渠道畅通,提升项目发展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从横向看,每个部分都需要其他部分作为支撑。比如如果没有开展赛事竞技,那么就无法总结经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很可能会导致管理层决心的动摇;再比如创新层面既需要管理层的支持,也需要各类资源进行保障,需要科研数据进行支撑,更需要赛事竞技活动开展来检验创新成果。
2.1.2 主体兴趣拓展
主体兴趣作为主体能动性的核心要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建设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必须要转变当前教师和家长对主体兴趣的认识和观念,让社会层面、家长层面、学校层面能够对主体兴趣的内涵和意义深刻了解,以理性思维看待主体兴趣。
2.1.3 赛事体系
创新创业的最终成果是要走向市场的,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赛事体系来进行检验。创新创业赛事体系要按照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联动的形式进行顶层设计。将各院系最具特色的专业品牌纳入到赛事体系当中,打造诸如学术沙龙、创意设计大赛、创意集市、创新创业训练营等一系列具有市场品牌效应的赛事模式。比赛经历是创新创业的一部分内容,事关创新创业乃至创新创业项目的未来發展。相关管理制度有很大的欠缺,创新创业赛事体系建设也存在数量太少、进度太慢的问题。顶层设计事关创新创业的未来发展,事关创新创业整体项目的全面推进,如果缺乏顶层设计,就不利于日后创新创业项目的融合、推进,甚至产生掣肘的不良后果。
2.1.4 团队能力模拟
团队能力模拟可以设置在创新创业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中,以校园为例,艺术院校可以在校园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体验区,开展ERP沙盘实物演练。由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化,需要加强通用能力的建设。创新创业活动面对的不同专业的差异特征十分明显,服务难度很大,所以要求具备广泛的知识和综合素质,同时也需要各个人才团队进行配合,因此这两方面能力很重要。比如,在国家政策的解读上,人才要具备这方面能力,可以随时对团队提出的疑问给予解答,既提高信息服务效率,又能获得团队满意。自学能力是指创新创业团队对各个行业新技能、新内容的学习掌握效率,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内外部环境,自学能力的高低折射出创新创业团队的适应时效和服务质量的潜能。专业能力包括公共管理能力和多媒体应用能力以及领导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
2.1.5 产业孵化
产业孵化是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一个环节。高校将好的项目放到孵化中心进行孵化,其中要给予积极的政策扶持,让孵化项目有足够的周期进行孵化,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创业的全过程,同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锻炼,在一定的周期后由外聘专家和校内教授进行统一检验,进行项目论证,合格的予以支持,不合格的要求其更改商业计划书,甚至是淘汰。
通过上述环节,一个半闭合的创新创业“循环圈”初步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理论恰好是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起点,经过了实践检验的理论才会对实践更有意义,如此循环往复,形成完整封闭的圆环。
2.2 模式群驱动的实践要素层面分析
模式群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是一个半封闭的体系,之所以是半封闭,主要由于在实践要素层面保留了包含、渗透、平台导向等外延要素。
第一,成立校园创新创业组织协会,完善创新创业管理制度。任何创新创业项目都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活动,成立校园创新创业组织协会,对打造校园创新创业龙头项目,起到了顶层规划的效果,有利于从源头上指导龙头项目,打造精品项目,有利于产生示范效应,推动其他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培养选拔制度、软硬件管理维护制度、教研管理制度、校园创新创业项目组织架构等等,形成综合的学校创新创业发展机制,不断地推动以校园创新创业为龙头的学校创新创业发展。
第二,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学校创新创业场地的建设和维护,利用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有效动作进行视频录制,便于分析学生的不足之处,尤其对一些竞赛的录像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这些设施都是必要的条件。同时,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组织协会,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运动的全面发展。
第三,整合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存在着极度不均衡的现象,各种教学资源整合效应差,浪费现象严重,这不利于大学生校园创新创业的发展。建议我国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的作用,增强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的配置效能,鼓励社会上的专业创新创业人才进校园,建立校园创新创业志愿者机制,利用多元化手段将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合理流动,达到相对的均衡,减缓创新创业教学资源不均衡带来的内在矛盾,将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学氛围。
具体实践中,要尊重艺术专业学生的身心特征规律,坚持兴趣为主,按照人本主义的方法论要求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活动。按照教育心理学,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从科学的需求、动机和感受出发,否则这样的教学活动是缺乏立足之处的。这些需求、动机和感受是人的主观层面的映射,仅仅靠机械灌输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必须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才能引导教育对象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动机和感受,从而建立其自我意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动机兴趣,长期看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另外,我国高校当前在推动创新创业教学发展的方式上面,存在着方法落后的问题,建议要加大方式创新,在以校园创新创业龙头推动其他校园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实践培养的原则,采用分层教学法,在实践中发现艺术专业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培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但是同时也要注意方法的适当,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就会产生负面效果,让艺术专业学生产生抵触和厌恶心理,这样就得不偿失了。此外,学校还应该多组织一些创新创业比赛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甚至可以建立校队与其他学校进行比赛,这样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就可以根据比赛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设计,从而提升校园创新创业的龙头品牌效应。推动其他创新创业项目也是提升大学生校园创新创业能力的手段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产业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可以与一些市场化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融合,有利于推动大學生校园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与一些商业赛事主办方洽谈,举办一些创新创业热身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关注度和知名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多元的创新创业项目融合,让大学生校园创新创业变得更加具有经济价值,比如校园创新创业可以与体育项目、文化项目共同打造校园商业品牌。
未来要从观念意识、改善教学环境整合资源、方式创新实践几方面入手,不断地为艺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的效果提升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观念意识是大学生校园创新创业实践的源动力,正确的观念意识可以从源头上提高对大学生校园创新创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教学环境和资源是大学生校园创新创业实践的基本条件,是顺利实施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建议要加大资源配置力度,优化教学环境的软硬件设施;最后,建议要主动融合我国高校校园创新创业的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教学手段,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创新创业项目推动实践方法,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坚持实践导向,不断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校园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其他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
3 基于模式群驱动下的团队构建意义
3.1 由结果导向向过程体验转化
艺术创新创业团队构建是一门综合力十足的管理门类。通过模式群驱动理念的渗透,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不再是传统的结果导向,取而代之的是过程体验,在体验中学生的团队综合力被极大地提升,潜力也得到了发掘,尤其是男生在想象力表现上十分活跃,创新中非常投入,很快就能进入创业节奏的体验情景当中,这说明他们对团队构建的内涵有了直观的体察和把握,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进入到创新创业所营造的氛围当中,感受到了艺术魅力。
过程体验强调有效的合作,通过合作可以促进艺术感知能力的提升,模式群驱动的理念也包含了这个目的。随着团队合作的不断深入,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等形式,对艺术不断感知和了解,创新的潜能被发掘出来,创业体验效率也大为提升,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更愿意尝试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表现艺术和创造艺术作品,这是模式群驱动理念的现实意义之一。
3.2 从知识传授向人本开发、人格升华转化
模式群驱动认为艺术是天性的自然感知,通过艺术体验、艺术创新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加深学生对艺术的感觉印象和知觉印象。按照教育心理学,大学生的思维构建能力处在前所未有的兴奋期,对于艺术很容易建立起特殊的初步感觉印象,这时候的感觉印象只是笼统的整体的一种印象,大脑通过对这种印象进行简单加工后,将各类社会信息进行概念判断把握,就形成了各种具体的知觉,从而培养出理解性、规律性等知觉认识,挖掘内心世界,培养个性,提高人本开发的程度。在人本开发的基础上,探索艺术与人之间的精神关联,揭示生命的内在状态,进而不断完善艺术审美能力和自我感知能力,提升艺术综合素养,让学生具备真善美的情操,达到人格的升华。这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从机械模式性向主体创造性转化
按照模式群驱动理念,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从科学的需求、动机和感受出发,否则这样的教学活动是缺乏立足之处的。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需求、动机和感受是人的主观层面的映射,仅仅靠机械灌输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必须要发挥主观创造性,才能引导教育对象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动机和感受,从而建立其自我意识。模式群驱动模式注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主体创造性,坚持实践培养的原则。因此,在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团队中合作对象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和建设性对话,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但是同时也要注意方法的适当,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大学生的艺术创新创业团队构建活动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特征来开展。总之,要以大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为前提。
4 结束语
模式群驱动下的大学生艺术專业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始终坚持以实践为中心,按照实践层面的不同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分配,对构建艺术专业的教育模式无疑具有创新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4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143.
[2]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9.
[3]邹云龙.创业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5]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6]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高文兵.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