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冬季SSTA与夏季850hpa西风异常的关系初探
2019-07-30宋月旻
宋月旻
摘要:利用NOAA(美国大气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月平均再分析的风场和海表面温度场资料,以及CPC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 Nino3.4区海表温度(SST)序列,利用相关性分析、MV-EOF方法研究了1985年至2015年赤道太平洋冬季(12月-次年2月)海温异常(SSTA)与前期夏季(6月-8月)850hPa高度上纬向风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附近纬向风对ENSO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的中西太平洋。Nino3.4区海温异常指数(SSTAI)与热带、副热带850 hPa风场的相关度在西、中太平洋地区显著。通过对热带冬季太平洋SSTA和纬向风异常进行EOF分解,发现第一、第二模态分别反映了东部型和中部型El Nino的特征,基本描述了ENSO循环过程的主要变化特征。
关键词:赤道太平洋SSTA; 赤道西风异常; MV-EOF; 相关性分析
ENSO事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Wang,1995),且在80年代以前,El Nino事件中的SST主要增暖区首先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然后向西扩展;80年代以后,发生在赤道中、西太平洋,然后东传。这与70年代末的全球的海洋大气系统的一致性跃变对应。
19世纪70年代,Wyrtki(1975)指出了赤道太平洋西风异常可能触发了秘鲁沿岸SST的升高,随后,Rasmusson和Carpenter(1982)综合了6次ENSO事件的发生,指出西太平洋赤道西风异常往往发生在ENSO事件爆发之前。而傅云飞和黄荣辉(1996)的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越强,ENSO事件的强度也越强。
一、资料和方法
选用了NOAA的海表面温度、风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2°*2°,以及CPC的Nino3.4区海表温度序列,选取时间为1985年-2015年。
本文主要用到了Wang(1992)提出的MV-EOF(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即对任何变量所有时间空间点进行标准化,消除变量间的单位和变化幅度的差异,使得各变量场的数据相互之间有可比性,排列后进行正常 EOF 分解。运用该方法可以提取不同变量的空间和时间相关的模态,从而分析多个变量综合在一起时变化的气候特征。此外为了考察各个模态之间是否独立,也就是能否称之为一个有着独立特征的模态,研究还用到了North 检验。
二、夏季850hPa纬向风异常与冬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的关系
(一) Nino3.4区SSTAI与赤道纬向风的相关性
对平均冬季Nino3.4区SSTAI与前期每三个月平均的赤道850hPa纬向风做相关性分析。在120°E以西和100°W以东的各个季节,均为显著的相关系数低值区或负相关区,这些区域的风场活动几乎不对Nino3.4区SST产生影响,部分区域可能有微弱的使其SST降低的作用,如在早春季节的东太平洋(110°W-140°W)。
在春季二者的相关性较弱,但有随季节自西向东延伸的趋势,可以说明西风自春季开始对Nino3.4区SST起作用,但影响不大较大的相关系数数值出现在3月至5月平均的150°E附近,顯而易见,从此时赤道纬向风开始对Nino3.4区SST的异常偏高起明显的作用。
由春至夏,二者的高相关区向东移动,作用逐渐明朗。夏季中太平洋有一个明显的低舌,两侧均为高值区,分析认为此低舌为一个分界标志:低舌以西赤道纬向风场对Nino3.4区SST影响显著;而低舌以东主要是Nino3.4区SST对赤道风场的反作用产生的高相关区,即风场对Nino3.4区SSTA的响应。
在El Nino事件发展和成熟期(秋冬季节),赤道西风异常在中东太平洋地区受大气气候基本态和SSTA二者的共同影响,但主要受SSTA的影响。即Nino3.4区SSTAI与赤道纬向风的相互作用在秋冬季(8月份以后)不予考虑且西半球也可忽略不计。
而在秋冬季节在西太平洋的约120°E附近,有一个小范围的较弱的高值区,推测这可能是一个初始扰动,可能是下一年春季赤道纬向风对Nino3.4区SST影响的前奏。它将随着季节推移向东移动,到春季对Nino3.4区SSTA的影响的强度逐渐增大。
(二) Nino3.4区SSTAI与中低纬风场的相关分析
为了清楚地说明赤道东太平洋SSTA与其前期夏季赤道西风异常的相互关系,因冬季El Nino事件发展到最强,所以进行了冬季Nino3.4区SSTAI与其前期夏季850hPa高度上平均风场异常的相关分析。
Nino3.4区SSTAI与热带、副热带上空的夏季850 hPa高度平均风场异常在西、中太平洋地区显著正相关。纬向风将赤道西太平洋(南海附近海域)的暖海水带向东太平洋,在Nino3.4区原有海水随风向赤道两侧分离的同时,西太平洋暖水随西风长驱直入到达Nino3.4区,有利于该区海水增暖和El Nino的发生发展,西风引起的暖水波动到达东太平洋的时间约为2-3个月。
(三) 热带太平洋夏季850hPa纬向风异常与冬季海SSTA的时空特征分析
为探讨影响最大的热带夏季850hPa纬向风异常与冬季SSTA的关系,对二者进行EOF分析。通过North检验的有第一模态、第二模态,方差贡献分别为18.48%和14.81%。
第一模态显示的时空特征及时间系数与ENSO事件发生的年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时间系数与Nino3.4 区SSTAI相关性较低,但与1982年、1997年等中部型El Nino年对应良好(袁媛等,2012)。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纬向风异常导致热带中东太平洋海面增温,这与ENSO过程的分布特征相似:由赤道东太平洋南北向对称且宽,向西逐渐变窄舌状分布。第一模态当中红色舌状区域表示正相关区域,其中心位于中东太平洋,符合东部型El Nino事件(连涛,2015);蓝色区域表示负相关区域,二者成相反变化趋势。
第二模态中太平洋海区的SSTA呈V字型特征分布。赤道中、东太平洋SST与赤道西、南北太平洋的SST的分布呈反相关,与西太平洋的亚洲大陆东南沿海(南海)的SST呈正相关。主要表现为热带降温,中高纬度升温;纬向风分布与SST分布对应,且为正相关:纬向风在海洋中激发了冬冷西暖的SSTA偶极子。基本反映了最常出现的中部型El Nino事件夏季发展情况:正海温距平首先在中太平洋出现以后自西向东移动(中部型)(薄燕青和吴洪宝,2008)——西太平洋有异常西风流,使暖海温向东太平洋的传播延缓;且有利于海水的搅动,使次表层的暖海水进入混合层,并最终影响SST变化。时间系数与Nino3.4区SSTAI吻合,相关系数达0.89。几个比较明显的增暖发生的时间点都与Nino3.4区SSTAI多年变化曲线所反映的近几十年来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相对应,所以认为第二模态基本上反映了ENSO的循环过程。
三、结论
通过对热带太平洋SSTA和850hPa纬向风异常的关系讨论及二者的MV-EOF分解,得到结论如下:
(1)赤道附近纬向风对ENSO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的中西太平洋(范围大致在140°E-170°E)。在夏季中太平洋有一个明显的低舌,两侧均为高值区,为一个分界标志:低舌以西赤道纬向风场对Nino3.4区SSTA影响显著;而低舌以东主要是Nino3.4区SSTA对赤道风场的反作用产生的高相关区,即风场对Nino3.4区SSTA异常的响应。
(2)来自西太平洋暖的海温异常作为一个前期信号,是东部型和中部型El Nino具有的共同特征。东部型El Nino传播速度快,而中部型较为缓慢,且抵达中太平洋后有明显抬升,导致中太平洋出现最大增温幅度。
参考文献:
[1]Rasmusson, E. M., and T. H., Carpenter, 1982: Variations in 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urface wind fields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El Ni?o. Monthly Weather Review, 110(5), 354.
[2]Wang, B. 1992: The vertic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so anomaly mode during 1979-1989.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49(8), 698-712.
[3]Wang, B. 1995: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el ni?o onset in the last four decades. Journal of Climate, 8(2), 267-285.
[4]Wyrtki, K. 1975: El ni?o—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to atmospheric forcing. J.phys.oceanogr, 5, 572.
[5]薄燕青, 吳洪宝. 2008: Enso年份的确定及其典型事件分析. 图书情报导刊, 18(26), 110-112.
[6]傅云飞, 黄荣辉. 1996: 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对enso事件发生的作用. 大气科学, 20(6), 641-654.
[7]连涛. 2015.:厄尔尼诺基本类型的新解释. 科学通报(19), 1854-1854.
[8]袁媛, 杨辉, 李崇银. 2012: 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及对中国次年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 气象学报, 70(3), 46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