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改变从我开始

2019-07-30郑菊贤

赢未来 2019年3期
关键词:家长数学孩子

郑菊贤

摘要:随着高考的改革,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改革中内心的一些变化,让我也有了一些思考,这些思考更多的是改变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从以前的刷题,重视分数,到现在的重视孩子,把孩子作為主体,接纳他们,肯定他们,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与孩子共情,然后发生的一些积极正向的改变。改变从我开始,但是最后看到一个班级的改变。

关键字:改变;共情;学习

最近看到教育部最新公布:从幼升小到高考要全面改革!高考不再分文理科,数学命题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项目,还有各类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摘取一些有关部分。看到这些,身为一名家长,同时又是一名教师的我,感到松了一口气。这些年来,我看到了 我们教育急功近利,为了高考加分学体育、学音乐、学画画。从幼儿园就学出特长,消耗了孩子多少的精力,但是这样小升初能顺利进名校,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学特长的 出发点、目的都不一样了,本该是无忧无虑,以释放孩子天性为主的幼儿、小学时期被各种各样、分门别类的兴趣班占满。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这些和数学有什么关系。

在班上我常常喜欢和孩子们聊天,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听他们说。你只需要起个头,他们都能七嘴八舌的说个没完。我也喜欢听,也是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想法。听得最多的是希望周末和谁约着一起去打打球,或者家里玩一会儿。可是总是找不到时间,因为周末被各种补习排满,时间对不上。一有时间要去玩, 家长也不让总觉得玩很浪费时间。那陈睿—班里的优生是不是就不用补习了?孩子说“他也在补奥数,一周两次。因为考实验中学,就是通过奥数选拔的。他妈妈逼着她一定得学。”我想说奥数班应该就会放过游祚林---学习较差的学生,结果他们更惨,早上补基础,下午补奥数。说到这些孩子都是抱怨,脸上都无孩童般的光彩。每每看到这些我都特别心疼孩子。刚出生的婴儿,出于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对世界的探索,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学习摸索,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是美好的。现在的学习是被逼着的不但没有快乐可言,甚至变得讨厌,排斥。孩子们疲于应付,课堂上无精打采,成绩一考差,家长打骂,老师加大作业练习,抓紧下课时间的讲解,陷入死循环。

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思考,这该怎么办?我能做些什么?作为一名老师,我渴望提升孩子成绩,作为一名家长,我心疼孩子的疲惫。我懂孩子的苦,但是成绩优秀进名校,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走上人生的巅峰。所以,我曾经也逼着孩子刷大量的题,利用大量的时间,不惜牺牲孩子下课的时间,我越努力,孩子越反感,渐渐孩子的心离我越来越远。孩子讨厌上数学课,讨厌我,讨厌数学.......

不应该是这样的,想起刚进师范时,我希望自己是个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还记得当时教学楼上的大字“教书育人”。我们教的不仅是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在我心里成为关键,我决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审视我的教学。

首先,我能做的是给孩子们尽可能多的留白。下课时间不占用,本该数学他们宝贵的身心休息时间,我怎么能够残忍的剥夺,在学校里,有属于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我看到他们欢乐的笑容。周末的留白,得到孩子的欢呼。现在作业减少到平时的量,只多了几道平时易错的题,让孩子精炼。我对他们的作业还是有要求的,必须认真完成,字迹工整,积极思考,不放过任何一道题。这次我的话他们听进去了,可能是作业量减少了,孩子开心了,对学习也不那么抵触了,思想上的转变,带来行为上的转变。

我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通过更多抑扬顿挫的语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们不再是死气沉沉的,我看到更多的孩子眼睛里有光,渴望学习的光彩。我跟他们开始有连接,这种情感的联系使更多的孩子愿意学数学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成绩还能有一些小的提升。我的教学工作更加顺利了,我感受到我离孩子们更近了。这让我想到一句话,让孩子爱上你,孩子就爱上了你的学科。

同理心——共情,在心理学上共情这个词频繁的出现,把它套用在我们的学习上,它其实就是同理心。当我跟孩子建立起情感的连接,他们更能感受到我说的,也愿意倾听你说的。比如有一次培训一共会务三天多,在这三天多的时间里内容丰富,从早到晚,整整三天,我感受到了疲劳。这一刻,我突然想起我们的孩子们,他们何尝不是如此,白天满满的课程,晚上还有繁重的作业,孩子们能有好的情绪吗?在课堂上,我也把同理心运用在谈话中,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理解他。这种理解又加固了我们之间的连接。再接着跟孩子谈当我感受疲劳的时候,我会及时的调整自己,给自己一杯热茶,想想我的目标,还有我努力的方向,这样我就能继续打起精神来努力下去。孩子们不再是不屑的表情,居然认真的听了起来,相信他们在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会试试看我的方法。情感的联系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让我想到了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切就这样静悄悄的发生,默默的滋养孩子的心田。

疲劳确确实实也是客观存在,其实只需要在课堂上注入一点亮光。有时,它是疲劳时的手部运动操,也就是五分钟时间,但是他们总是认认真真的完成;有时,它是孩子们一刻的欢笑;有时是一段静心训练,闭着眼睛随着音乐,跟着自己的呼吸,就能得到久违的放松。还有时可能是一句肯定的话语,老师看到你们的努力,我们再坚持一会儿。这些时刻深深的印在我的脑子里,那一张张渴望学习的小脸,挂满专注的神情。我看在眼里,也被受感动。被他们给激发出教学的热情。到底是孩子激励了我,还是我激励了孩子呢?也许这就是我渴求的默契的状态吧!

当我们做到理解和接纳孩子的那一刻,附属的好处就是我们班的成绩正在悄悄的进步着。从原来的成绩垫底,通过我和孩子的共同努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们已经摆脱垫底,重点是已经没有不及格的同学。这点让我备受鼓舞,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爱是一切的基础,我们的一生都在存找被认可和被接纳。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学校做到呢?孩子一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营造一个包容接纳、舒适的空间,我们是快乐的。就没有那么多错误,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记得一个在德国的中国妈妈跟我分享过,在德国很重视阅读,他们会让孩子浸泡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我也希望我能让孩子一到学校就能浸泡在学习的氛围中,那将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呀!

接着周末还有一项他们热爱的作业,户外运动两小时。我看到孩子们渴望同伴间的交流和玩耍,便萌生了这样的想法。让家长还有孩子,甚至于几个孩子一起,家长跟着,带着他们到户外感受自然,自由的奔跑,尽可能的释放天性。让家长把户外运动的照片传到班级的微信群里。每到周末看到孩子还有家长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我也跟着开心起来。班级群里的氛围异常活跃开心。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我总觉得还不够。我的理想是孩子因为喜欢、需要而学数学。就像出生婴儿般处于好奇,出于需要而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数学是有用的,遇到问题能用数学来解决。不再为了成绩而学数学,因为喜欢而学数学。我把这个理想种在心里生根发芽。如果学习不是为了成绩,那它还能是什么?数学不仅仅给于我们知识,还应该有数学思维,有序的习惯,还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把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习惯以及数学思想放在了首位。想着培养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勇于尝试,实践出真理的理念。我把它用于教学中,比如在教六年级比和比例课堂中教学计算比值还有化简比。其实生活中的比随处可见,我就让学生”创造比”让他们动手创造泡泡液中的洗洁精与水的最佳比。如何配比才能吹出巨大的泡泡?结果发现要吹出大泡泡不只需要水和洗洁精、还需要甘油,那这里的配比又是多少呢?孩子带着疑问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一开始假设1:3,接着实验,调整、再假设、再调整。这不正是科学家出真理的过程吗?我想今后这就是我教育的目标,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中,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随着时代社会在进步,孩子也在进步着,这个过程中,我被逼着成长。但是我真的感谢孩子,也很光荣我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我也一直跟着进步一直学习一直在前行...........

猜你喜欢

家长数学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