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教学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07-30李阳

赢未来 2019年3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核心素养

李阳

摘要: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和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对象。在新课改中,史料实证作为核心素养被尤为强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选取有价值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时代场景有效地感知历史,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本文试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出发,谈谈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史料;史料作用;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历史该如何还原或者让后人感知?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史料来认知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教材的文字,编排体例等原因,历史缺乏过程性、细节性的描写,仅凭宏观的叙述让学生理解历史,无疑是不够的。所以挑选有价值的史料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史料概述

何谓史料?“凡宇宙间可以考察出其时间性的事物或现象,都是历史的资料。”[1]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根本,“史学便是史料学”[2]。在高中教学中,史料也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

依据史学专家对史料的分类,并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历史用于教学的史料可大致分为两类,即文字史料和无文字史料。

(一)文字史料。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关于人类历史活动的资料[3],包括当事人的直接记载,如诏令、书信、日记、语录等;正式的史书,如各朝正史、编年史、实录等;当事人的事后追忆,如一切回忆录、游记等;此外还有本身不是史书,但可作史料来用的史料:如一些文学作品。这些史料都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甄别使用。

(二)无文字记载的史料。这种史料可大致包括人与动物的化石、人类生活的遗址以及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工具”。在历史教学中,可利用文物、古迹、图片、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此种史料。

二、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

从历史研究到历史教学的转化中,个人认为将精选的史料运用于教学实践,于历史课堂能够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一)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历史教学如能选取一些有意思的史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要动力。例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由于“这场战争的是非曲折,不仅要听中日两国的意见,还要听朝鲜人怎样说。如果没有超越性的立场,如果只是站在失败的角度怨天尤人,肯定无法获得关于这场战争的真相”。[4]因此我就选取了战争爆发前中、日、朝、英、俄等多国的观察与评论,使学生对该课产生浓厚兴趣,利于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了解历史细节,还原历史过程。

历史教材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历史过程和历史细节的缺失,在很多情况下让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结论。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通过增加史料来还原历史过程。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时,教材写道,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为国旗”,学生会产生疑问,因为在他们的惯性思维中,中华民国的国旗是青天白日旗,这就需要教师补充“二次北伐”、“东北易帜”等细节知识点。因此,充分的史料能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教材,又补充了历史教科书的隐形知识,使学生准确地领悟到历史的全景。

(三)拓宽历史的视野,加强对重要历史史实的认识。

新课改下历史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如果单纯依赖课本,只会严重制约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历史,接触各种学术观点,让学生通过分析新的史料,来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在讲述西安事变时,笔者将《蒋介石日记》,结合相关档案资料和文献、回忆录,以及杨天石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作为新史料,同时在教学中运用“心态史学”的研究方法,将蒋介石、张学良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之下为学生讲述“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背景、张学良“捉蒋放蒋”的心路历程。这也更加深了学生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之同情”。此外,近几年的高考历史题中也多次体现“新材料得新观点”,所以新颖的史料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性的思维。

(四)“使历史变活”——让历史有生命力及富有现实意义。

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也应该“有血有肉”的体现出来。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教师不应只是简单、机械的喊口号告诉学生要爱国;而可以通过几个典型的抗战小人物的亲身经历,利用口述史料让学生从这些真实的故事中感受那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的觉醒。只有让鲜活的史料在老师课堂巧妙运用之下,使之与现实生活挂钩,让学生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历史的生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使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

三、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一)史料选择

1、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同时重视历史地图、插图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无论是正文、还是小字,亦或是课后的知识链接、解析探究,都由很多的史料呈现。这些大多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的史料,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这些史料,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促使學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图文并茂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教材中丰富的历史地图和人物画像、照片等都可以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史料来源。在历史插图的运用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选择;二不能喧兵夺主,仍要以课本的文字部分为主,插图只是辅助资料;三,历史地图对于强调历史要素的空间性时至关重要的,正如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提到的:“历史地图起的作用,就是把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形势都放入一个空间范围内,放在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直观地反映历史”。[5]故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地图的使用。

2、精心准备,恰当地补充课外史料

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佐证的,但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因此教师在备课中精心搜集恰当的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还有一些历史现象,仅凭教师的讲述,学生很难有直观、全面的认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补充史料,尤其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在讲述宋代商业时,教师可以将清明上河图再现于多媒体上,必能延伸人体感官,激发思维活跃,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宋代商业之繁荣,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3、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

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授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如,史料的真伪、价值等。

(二)史料运用的注意事项

1、史料运用要有层次性。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史料运用上应注意选用史料的层次性和渐进性。高一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重点培养其简单的分析、阅读和概括能力。高二、三文科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进一步提高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用唯物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史料运用要有科学性。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也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例如在讲述维新变法时,可以引用了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和袁世凯的《戊戌日记》的相关史料,让学生们鉴定孰真孰假,明白“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真迹放大也”[6]的史料陷阱。

3、史料选择要有典型性。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例如在讲述“西学东渐”时,在“如何正确评价林则徐的看眼看世界”这一问题上,可以精选了战前、战中、战后三则反映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史料,让学生们看到林则徐鸦片战争前后思想的变化,置身于特定时代背景之下,更好的理解“开眼看世界”在当时其意义远大于实际内容。

总之,史料教学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即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给我们教学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杨鸿烈《历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2]傅斯年撰、朱渊清导读《史学方法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3]贾东海、郭卿友《史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趙省伟主编,《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找寻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第一辑,中国画报出版社,2015年版。

[5]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版。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史料核心素养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