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规格斑马蛤苗种技术要点
2019-07-30许红
许红
斑马蛤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一个新品种,具有抗逆性强,生长快的特点。斑马蛤味道鲜美,外观壳面呈斑马状花纹,其美观的壳色会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更易获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随着斑马蛤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其苗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2018年5月下旬到9月初期间笔者进行了斑马蛤人工育苗,利用育苗室500 m3水体,其中培育水体300 m3;饵料水体200 m3,种贝150 kg,后期利用1 000 m2大棚池进行中间育成。大规格苗种的培育提高了斑马蛤养殖的成活率,为养殖户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现将具体育苗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育苗场地的准备工作
1.1 育苗车间的消毒
培育池浸泡消毒,加满水用漂白粉200 mg/L浸泡,同时对准备装种贝的网框、操作工具等也进行浸泡消毒。3~5 d后刷池清洗备用。
1.2 育苗用水
提前一周做好育苗用水的消毒以及过滤装置的处理。海水的消毒以50 mg/L有效氯消毒为主,待有效氯药性消失后再用。过滤装置目前以自然砂滤池为主。
2 亲贝的选择及管理
2.1 亲贝选择
选择壳长3~4 cm,无破损,活力好,无附着物,表面光滑,性腺发育成熟或接近成熟的个体。
5月30日同时引入两种不同培育方法的种贝,一种是吊笼养的种贝;一种是滩涂养的种贝。外观看,吊笼养的种贝有杂质,个体偏小且表面有附着物;滩涂起捕的种贝个体较大,均匀,无附着物。对其分别进行性腺解剖,吊笼养的种贝几乎没有发育;而滩涂养的种贝绝大多数性腺发育良好,预测当晚就能产卵。
2.2 亲贝入池
种贝到后要进行清洗,使其温度逐渐接近种贝暂养池内水温,清洗用水及暂养池水的盐度与种贝产地海水盐度相差不超过±1‰。清洗后,用10 mg/L高锰酸钾消毒5 min,最后装框入池。
2.3 亲贝管理
每日全量换水一次,及时捡出死贝,避免坏水。饵料以硅藻、小球藻、扁藻为主,日投饵2~3次,每次10万~20万细胞/mL,根据摄食量适当调节。
3 产卵及孵化
3.1 产卵
一部分种贝发育较成熟,且经过运输等刺激当晚产卵。產卵时注意观察卵的密度,以18~20个/mL为宜,达到一定密度时及时将种贝移到其他池内继续产卵,直到停止产卵。卵在原池内孵化。
3.2 孵化
温度的高低决定孵化时间的长短,当水温达到22~23 ℃时,24 h即发育到D型幼虫,此时开始选育。选育用300目筛绢网,采用虹吸法选育。D型幼虫培育密度以8~10个/mL为宜。
4 幼体的培育
4.1 投饵
选育完D型幼体后,开始投饵,开口饵料以金藻为主,第二天后陆续添加小球藻、小硅藻、角毛藻、扁藻。
4.2 换水
每天换水1/2,3 d倒一次池。从D型幼虫至幼体变态到稚贝初期,大约需要7~10 d,水温不同发育快慢不同。
5 稚贝的培育
稚贝期培育,饵料条件较好的,可以继续在室内培养,因为稚贝期需要的饵料将逐渐加大;饵料条件较差的可以直接移入中间培育池。中间培育池就是利用1 000 m2左右的池塘,在池底铺入塑料布,池塘两端设有进水口及出水口(出水口要低于池底最低位),池塘上面要用塑料布扣成大棚,以保证水质相对稳定。中间培育池面积较大,稚贝可直接从中间培育池放养到外面提前育肥的海水中。每天根据摄食量、水色适当调节培育池对流时间。
6 出库
室内培养的稚贝达到1 000 μm规格时出库,后期饵料需要量都会很大。经过中间培育池的可在规格达到3 000~4 000 μm时出库,不存在缺少饵料的情况,同时也减少了饵料培育的费用。
(收稿日期:201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