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评价
2019-07-30刘艳
刘艳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神经外科患者存在病情重、年龄大、卧床时间长、合并多种基础病、需接受手术治疗等特殊性,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患者身体上的痛苦,损害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还易引发出血、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手段,在术后联合溶栓抗凝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研究表明,对血栓介入术后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2]。该文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对神经外科中接受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术治疗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选用神经外科接收的100例患者,均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多普勒超声、静脉血流图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均接受血栓介入术治疗。原发疾病:48例为高血压脑出血,24例为颅内肿瘤,28例为颅脑损伤。研究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 29~74岁,平均年龄(47.7±5.3)岁。 参照组 50例,男 27例,女 23例;年龄 27~75岁,平均年龄(48.1±5.9)岁。根据护理方案差异将研究对象分为2个组别,2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对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进行监测与记录,按医嘱及患者症状变化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告知患者术后相关注意事项。
研究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方法:(1)提出循证问题: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提出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循证问题,探讨该类患者术后易出现的并发症类型、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如何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已经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那些干预措施可改善并发症症状、减少并发症引起的危害。(2)循证支持 根据提出的护理问题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权威网站进行关键词检索,选择科学的方法来评估所收集到的资料,判断资料,根据临床可行性制定循证护理的措施。(3)循证护理方法:①肺栓塞护理人员在术后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病情变化进行持续监测与记录,密切关注患者有无呼吸障碍、胸闷、咳血等疑似肺栓塞症状,有异常症状时应立即告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急救,将患者置于平卧位,避免剧烈运动,对患者给予心理鼓励,同时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抗休克、抗心衰的急救治疗,持续心电监护,掌握患者呼吸、血压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确保患者呼吸通畅,根据患者中心静脉压、血压合理掌控输入速度及调节血压水平药物的浓度与用量,监测、记录患者皮肤状况、液体出入量、尿量、神志变化,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②穿刺部位血肿术前应对患者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等凝血指标进行测定,评估患者凝血情况;进行穿刺时应选取合适的穿刺部位及合适型号的导管、导管鞘,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术后应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压迫20 min左右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用沙袋压迫6~8 h,并嘱托患者呈平卧位穿刺侧肢制动状态以促进穿刺点收缩、闭合,减少血栓形成;告知患者切勿用力打喷嚏、咳嗽、排便,避免因腹压突然改变增加穿刺点渗血概率;定时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对患者穿刺点情况密切关注,如患者出现皮下血肿、渗血、出血等异常症状时应立即解除包扎、压迫止血,如患者渗血量较大则再次进行加压包扎、砂袋压迫、穿刺肢体制动。③出血 患者鼻出血、颅内出血与术中溶栓、肝素钠的使用剂量以及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密切相关。术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对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变患者应合理掌握用药剂量;定时监测血压、凝血指标变化,观察患者有无口腔、鼻腔出血、呕血、血尿、意识障碍、头痛、肢体麻木等异常症状,如出现则立即停止抗凝、溶栓治疗;同时对患者给予生活、用药指导,减少出血风险因素。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n(%)] 表示,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28.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压疮发生率对比[n(%)]
2.2 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参照组护理满意分别为94.00%、78.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神经外科患者常见合并症之一,是一组因手术、麻醉、疾病、长期卧床等多种原因致使下肢静脉血液血流缓慢、瘀滞静脉,血液凝结阻塞管腔,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而引起的以静脉曲张、突发性下肢肿胀、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周围血管性疾病[3-4],对人体危害大。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介入溶栓术以操作方便、溶栓效果明显、适应证广等优势在临床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该手术属于侵入性操作,加之术中、术后常结合肝素、抗凝、溶栓等药物,易引起出血、穿刺点血肿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恢复[5]。因此,对患者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循证护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突破传统护理的新型实证护理方法,以患者为开展护理工作的中心,通过准确、慎重、明智的选择现阶段所获得的最佳的研究依据作为循证支持,将患者的实际情况、价值、愿望与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护理经验相结合,充分发挥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为患者提供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干预,旨在提高护理实践的有效性、科学性,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服务[6]。由循证小组成员共同对患者病情进行讨论,提出以降低术后并发症为循证问题,明确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寻找循证支持,结合临床护理经验,为患者制定有理论支持的护理干预措施。介入术后易出现肺栓塞、穿刺部位血肿、出血、静脉滤器移位、脱落、开放不良等并发症,根据并发症出现的相关影响因素对患者给予监测生命体征、凝血指标、神志改变、病情变化、有无相关并发症症状、健康指导等干预措施,使患者了解并发症类型、发生原因及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自我检测能力,规避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在并发症出现后对患者及时进行救治措施,控制并发症症状进展,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术后康复[7]。经研究得出,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4.00%)高于参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8.00%)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术术后患者给予循证护理的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介入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自我控制、管理疾病的能力,降低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