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伴下肢动静脉血栓的护理
2019-07-30张陈晨
张陈晨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肺栓塞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并且伴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概率也在不断增加[1]。临床显示,慢性心肺疾病是导致肺栓塞的最常见的因素,对患者的心、脑以及肾等器官有很大危害,因此临床中对于肺栓塞患者的治疗通常伴随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此来提高肺栓塞的治愈率,降低患者的生理病痛,加速患者的康复[2]。因此,该文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为研究时段,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研究,探讨肺栓塞伴下肢动静脉血栓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接受护理治疗的68例肺栓塞患者作为该文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3.33±3.51)岁;出现下肢肿胀且疼痛患者38例,下肢肿胀无疼痛患者30例。接受护理治疗的肺栓塞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下肢状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接受护理治疗的肺栓塞患者临床诊断指标并获得病理学的诊断数据;(2)能够严格遵守医嘱并认真完成所有相关护理工作。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异常患者;(2)不能积极并严格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给予接受护理治疗的患者有针对性的科学护理手段,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水平、血压、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的状况,以便于医护人员及时对患者的氧流量进行合理调节,并且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生理状况。在护理过程中帮助患者采用侧卧位或者半卧位,有助于患者呼吸,耐心应对患者的每一个需求,纾解患者的焦虑情绪[3]。患者进行护理治疗一个月后,对接受护理治疗的患者进行患者护理前后情绪焦虑不安、患肢肿胀、轻度心跳加速以及呼吸困难的发病率的比较。
1.4 观察指标
在肺栓塞患者接受护理治疗一个月后,对比患者护理前后情绪焦虑不安、患肢肿胀、轻度心跳加速以及呼吸困难的发病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并采用[n(%)] 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并采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接受护理治疗的肺栓塞患者护理治疗前情绪焦虑不安、患肢肿胀、轻度心跳加速以及呼吸困难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进行护理治疗一个月后,患者进行护理后患者情绪焦虑不安、患肢肿胀、轻度心跳加速以及呼吸困难的发病率与护理前比较相对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孽庶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目前,肺栓塞造成的人体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障碍的危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日常生活。肺栓塞在临床治疗表现为人体内各种体循环栓子脱落造成患者肺动脉堵塞以及其分支引起的人体肺循环障碍,血栓为肺栓子,由其造成的堵塞即为肺栓塞,其中以下肢动静脉血栓病症最为常见[4]。医护人员对于肺栓塞患者的治疗多采用护理配合治疗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采用半卧位或者侧卧位,同时使患者患肢抬高到居于患者心脏水平26 cm左右以上的高度,保持患者膝关节微曲,以便加速患者的静脉回流速度,提高患者心脏供氧能力[5]。另一方面,定时记录患者患肢的肿胀以及疼痛程度,以及患者的脉搏强度,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我们进行了该次调查研究,在患者进行护理治疗一个月后,由于对患者进行的针对性护理,对患者采用侧卧位,并且及时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进行检测,不断调节患者的氧流量,来缓解患者呼吸困难以及星跳加速的症状,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耐心、细致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躁、不安的情绪,因此患者进行护理后患者情绪焦虑不安、患肢肿胀、轻度心跳加速以及呼吸困难的发病率与护理前比较相对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以上调查数据显示,肺栓塞伴下肢动静脉血栓的护理在对患有下肢动静脉血栓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抑制作用,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生理病痛,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加速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肺栓塞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并且伴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概率也在不断增加。探讨肺栓塞伴下肢动静脉血栓的护理对于临床医学中对于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有显著帮助,有利于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