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临床疗效
2019-07-30黄超西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人民医院四川乐山614100
黄超西(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100)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关节内骨折类型,主要是受到外界暴力导致踝关节扭伤后发生骨折,经常在运动中出现,不限年龄[1-2]。为进一步准确评价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临床疗效,该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观察对象选自该院治疗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骨科学》中踝关节骨折症状诊断标准[3]。根据治疗方案选择的不同将8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n=40)和対照组(n=40),实验组患者年龄15~46 岁,其中男女比例为 24:16,平均年龄为(29.72±4.63)岁,其中扭伤摔伤18例、运动伤10例、交通意外伤1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6~47岁,其中男女比例为23:17,平均年龄为(29.28±4.71)岁,其中扭伤摔伤 17例、运动伤9例、交通意外伤14例。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等患者;(2)合并存在影响踝关节功能恢复的其他部位骨折者;(3)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该次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会讨论批准,获得研究权限。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方案,患者入院后,先进行踝关节骨折Davis-Weber分型,然后接受影像学检查,详细了解患者踝关节骨折情况,指导患者取正确卧位开展复位,并在入院72 h后完成骨折手法复位。实验组给予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案,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者根据骨折分型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手术治疗,最好应用影像学检查探明患者踝关节骨折情况,对内侧踝骨骨折以纵形或弧形切口方式显露,对外侧踝骨骨折以腓骨后缘纵行切开显露,对后踝骨折以经腓骨外侧入路显露加以处理,根据后踝、外踝、内踝、下胫腓相应的顺序进行复位固定。A型骨折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以下,清理骨折碎片后再行骨折端复位,用1/3管型钢板固定或克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术后常规缝合切口,进行抗感染。B型骨折外侧入路暴露出外踝、后踝骨折端,先用螺钉固定复位,再用1/3管型钢板或重建钢板固定。C型骨折在内踝前内侧常规作切口,牵引复位后用拉力螺钉和重建钛板或1/3管型钢板固定。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石膏加以固定,在医师指导下早期行踝、足关节主被动活动,待骨折愈合后再完全负重。
1.3 临床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参照Kofeod踝关节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与后足评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评分。根据Mazur评分系统将临床疗效划分为优、良、可、差四项标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标准为: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自由行走,骨折处无红肿和畸形症状为优;踝关节感受到轻微疼痛,行走活动度为正常人的75%,骨折处有轻微酸痛红肿为良;踝关节功能可轻微运动,坚持行走感到明显疼痛为可;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踝关节功能无改善,仍然无法行走,骨折处红肿明显,感到剧烈疼痛为差。优良率为优、良例数之和的百分比[4]。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数据处理分析,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运用[n(%)] 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为95.00%,与对照组患者临床优良率77.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ofeod踝关节评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Kofeod踝关节评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实验组患者Kofeod踝关节评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ofeod踝关节评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ofeod踝关节评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对比[(±s),分]
组别Kofeod踝关节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40)对照组(n=40)56.71±7.82 56.68±7.76 89.56±5.49 75.30±6.78 63.64±9.37 63.73±.79 88.36±6.19 74.39±5.27
3 讨论
虽然踝关节在人体众多关节中所占面积很小,但作为一个负重关节,踝关节要承受很大的负重。由于在负荷状态下踝关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较高的骨折风险,近年我国踝关节骨折发生人数不断增多。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是临床考虑的重点问题。由于踝关节周围肌肉需要保护[5],一旦发生移位严重的踝关节骨折,可造成皮肤肿胀明显,伤后短时间内即可出现水疱,在处理水疱时不能过于紧迫,必须在术前处理完成,预防水疱和皮肤感染,等待患者机体条件准备充分时完全消失,再考虑手术治疗,否则将会影响临床疗效和手术预后情况。临床实践中,大的水疱先是肿胀消失,大概需要3~4周,然后是小水疱,因此选择最佳手术时机非常重要。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骨折解剖复位情况、术后功能锻炼等密切相关。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锻炼在早期就要开始,同时要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同骨折类型手术治疗方案的预后差异较大,根据临床研究表明,Danis-Weber分型A型的患预后优良率低于B型,但高于C型。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尽快恢复关节活动度并且降低关节提前退行性病变的风险,踝关节骨折患者在经解剖复位内固定后最好在早期开始进行功能锻炼,但是要注意负荷,如果锻炼力度过大,可能会加重伤口疼痛,延长术后恢复时间。通过表2结果可知,实验组患者Kofeod踝关节评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高于对照组,证实实验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佳。需要注意的是,术后次日在科学监护下患者即可进行被动关节功能训练,早期从足趾活动开始,预防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骨质疏松等多种并发症。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不同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案,相比较手法复位治疗,应用手术方式疗效确切,临床治疗优良率更高,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