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以某高职学校课程为例
2019-07-30昝彪
昝彪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广元 628017)
在我国,职业教育承担着对一大部分孩子的教育重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教育扶贫的开展,职业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同,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越发强劲。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其社会价值愈发被重视,其对国家经济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慢慢显现。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取决于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质量高低,课堂教学尤其重要。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用学生的视角去审视教师的教育水平,已被国内外高校广泛采用。它与领导评教、同行评教和督导评教相比,学生评教被认为具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1]。实践也证明,学生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师后,大部分教师也改变了教学行为[2],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升高。
学生评教已经成了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形式之一。[3]学生评教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估,并在分析评价结果与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向教师反馈,用以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4]随着学生评教广泛应用,我国关于学生评教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主要表现在学生评教有效性和可靠性探讨,学生评教方法和量表设计,中外高校学生评教差异以及影响评教结果的因素和改进措施等方面。但对现有评教指标设定研究发现,大部分指标都是由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四方面构成,仅建立在对四个方面指标的增减取舍间,无法从教学本体结构、教与学行为相互作用视角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不利于学生表达真实想法,更发挥不出学生评教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从“教学行为”视角去讨论学生评教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很有必要。
1 教学行为的研究现状
课堂存在,教学即存在;教学存在,教学行为即存在。教学行为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相生相伴,一直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5]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西方克瑞兹的研究为代表,标志着教学行为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我国新课程改革前,教学行为研究并未形成专门研究领域。[6]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学者们将研究视角转向课堂教学行为,从而使教师教学行为研究逐渐成为我国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7]通过期刊论文知识图谱分析,近年我国学者对教学行为的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精细化”三个发展阶段,教学行为领域的研究热点趋于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有效教学行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学行为转化研究”四大主题展开。教学行为研究领域已经在朝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表1 描述统计
目前,教学行为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开展研究。一是基于教学流程研究。教学流程是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是教师教的流程与学生学的流程组合起来的统一整体。[8]教师教的流程(包含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等)和学生学的流程(一般包括学习计郊的制订、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小结等)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时,就能更好地完成各项教学目的,最终实现整个教学流程的高效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才有效。二是基于新手——熟手型教师的对比研究。[9]通过对新手和熟手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解读、对比和分析,观察新手和熟手在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和教学应变能力等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观察教师如何规划有效课堂教学时间以及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行为等,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三是基于教学行为共生共存关系的研究。[10]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将教学活动看作“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作用形成的“教学行为对”。一系列“教学行为对”串联有序组织,即构成了课堂教学行为对系统。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梳理得到了包含7大类、20种教学行为对的课堂教学行为对系统。四是基于“教学行为评价标准”的研究。以自制评价量表作为基础,开展问卷调查,收集一线教师、专家学者等对评价量表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意见,利用统计方法得到标准评价量表,分析标准评价量表最终归纳总结得到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除此之外,还有以研究性教学、教师偏态性、有效性教学和教学观念转变等为维度研究教学行为的。
综上所述,无论持何种观点、从哪个维度去研究教学行为,都是想阐释教学行为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合理的诠释系统,用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使学生满意。也只有回归教学行为本体去审视这一动态结构体,才能真实有效揭示教学行为的基本要件,贴近课堂和学生,构建起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关系。故该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基于“教学行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满意度情况,力图用定量的办法解决“哪些教学行为决定了学生的满意度?”这一主要问题。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1 研究测量
该研究涉及4个变量,分别为呈现行为(PB)、对话行为(DB)、管理行为(MB)、课堂教学满意度(TS)。变量均通过Likert5级量表进行测量。
该研究测试项目选择借鉴了国内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被研究学校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在呈现行为、对话行为和管理行为测量上主要参考了吕宪军等[11]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量表的设计。其中呈现行为测试项目为明确讲解教学目标、讲述体现科学性与逻辑性、讲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媒体的使用符合教学目标要求、恰当选择与合理使用教学媒体、合理使用体态语;对话行为测试项目为基于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体现不同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课堂对话进行反馈;管理行为测试项目为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规则、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及突发事件、依据教学目标有效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满意度的测量参考了刘武等对学生满意的研究,课堂教学满意度测试项目为这门课对笔者的收获很大,与上课前的预期比收获超出预期两项。测试项目共16项,其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2.1.2 数据来源
该研究按照该校划分课程类别作为分层依据,由学校教务处以及各系部对教学相对熟悉的系主任、教学督导推荐三类典型课程:公共素质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基础课。最后抽选8门课程,将教学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采用纸质问卷,由研究组进入课堂请学生当堂填写。整个研究收回问卷232份,其中有效问卷201份,有效率为86.63%。基本情况见表2,需要说明的是本次研究对象为一所幼儿师范学校,调查表中男女生比例与学校实际男女生比例对照,其值属正常范围。
表2 调查基本情况
2.2 测量模型分析
2.2.1 信度检验
该研究采用 Cronbach ɑ(Alpha)作为测试信度标准。当Cronbach ɑ值≥0.70时,问卷属于高信度;当0.35≤Cronbachɑ值<0.70时,属于一般信度;当Cronbach ɑ值<0.35时,属于低信度[12]。该研究中,整个量表的信度为0.900,对话行为、管理行为和呈现行为3个维度的Cronbach ɑ值都大于0.70,各维度有较高信度;课堂教学满意度Cronbach ɑ值间于0.35~0.70之间,属于具有一般信度。整体看,问卷可满足信度要求(见表3)。
表3 各维度信度
2.2.2 效度检验
效度即结果的有效性。该研究采取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检验测量模型的效度,即通过建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来分析来求测量模型的效度。
收敛效度可以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负荷量、组合信度和平均方差提取三个值进行评估[13],三个指标的检验见表4。
测量项目与各维度的相关性,对于同一潜变量,其对应的测量项目的因素负荷量通常要求在0.5以上。各测量项目的因素负荷量均在0.5以上,说明测量模型的因素负荷量比较理想。在本次研究中,组合信度在0.69~0.90之间,均大于0.7,说明测量模型的内部一致性较高;测量模型的各个维度的平均方差提取值在0.53~0.61之间,均大于0.5,说明测量模型较为理想。
表4 模型收敛效度
区别效度用于分辨研究维度之间理论上相关的高低。某一维度自身区别效度大于其他维度的相关系数,即是说对角线上的数值比同行、同列的数值大,则表示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如表5所示,对角线上数值均大于同行、同列数值,说明测量模型区别效度较为理想。
表5 测量模型区别效度
3 回归分析
经以上分析,可以建立线性回归,用以表示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将“对话行为、管理行为”和“呈现行为”3个因子作为自变量,“课堂教学满意度”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见表6。
表6 教学行为因子与满意度的线性回归结果
表6显示,三个因子VIF值均小于5,D-W值接近2,表示数据符合样本独立,不存在共线性。“对话行为”因子、“管理行为”因子和“呈现行为”因子的回归系数都为正,并且在统计上都显著,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丰富教学内容呈现,还是从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入手,抑或是加强课堂教学对话都对提升学生满意度有积极影响。决定系数(R2)为0.380,说明示三个自变量共可解释课堂教学满意度的38%。可见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评价会涉及更多的影响因子。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满意度虽然是一个抽象的主观感知,但是课堂教学行为却显著地影响着学生满意度。教学行为与学生满意度有密切的关系,当然也能够通过学生满意度反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质量。同时,教师应加强在“对话行为、管理行为”和“呈现行为”等三方面课堂教学行为的锤炼,这能显著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在3个维度中,“管理行为”对学生满意影响最大,其次是“呈现行为”,“对话行为”的影响最小。这一结论告诉我们,在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背景下,除了传统观念下加强教学内容以及师生对话外,还应该注意对课堂环境的优化,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纪律与规则,对学生满意度以及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当然,这可能也变相地反映出,以该学校作为案例研究的高职学校,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规则与纪律方面要求不够规范与严格,学生期望教师能更规范行使课堂教学纪律的管控,保障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序开展学习。
该研究验证3个维度(即“对话行为”“管理行为”和“呈现行为”)对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从教学行为角度诠释了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的指标建设,可以作为学校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标准的参考,也可以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考察标准。同时,该研究3个维度的测试项,均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显性行为,能被明确测量,可以很好地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然,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因素还有很多,不能只是单一的依靠教学行为改进,还应该围绕教学这一复杂系统,从学校氛围、课程改革、后勤保障和思想建设等方面提升课堂教学满意度。教师也应该不局限于这三个维度的教学行为,还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教育对象,依据自身教学特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