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2019-07-30张艳敏黄业毅
张艳敏,黄业毅
(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299)
幸福感(Well being)是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1]。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但没有毕业的学生群体,大学生不仅是社会新锐思想的先锋队,更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不可或缺的生力军。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大学生需要面对学校、学业、就业、家庭以及同龄人竞争等一系列降低幸福感的压力。希望这份研究能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培育大学生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借鉴,帮助大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幸福感。
该研究以广西地区9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综合幸福问卷是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理论框架和测评指标加以整合编制而成,结合了理论与实际,拥有良好的信效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发放1 000份问卷,回收问卷984份,有效问卷样本为917份。整理有效问卷数据后,采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1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
在该研究中,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感总分为(239.4±48.686)分,均分为(4.719.4±0.999)分,详细见表1。而普通高校大学生幸福感指数总分 (215.061±29.859)分[2],这表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感整体水平中等偏高。此外通过自评幸福感水平来衡量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整体幸福感。评分为1~9级记分,结果显示:得分在1~4为痛苦体验占总数的17.8%,得分在5为介于痛苦和幸福中间的占总数的11%,得分在6~9为幸福体验占总数71.2%,这也说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整体幸福感水平处于良好阶段。
表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表(±s)
表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表(±s)
生活满意度 正性情感 负性情感 生命活力 健康关注 利他行为 自我价值 友好关系 人格成长 幸福感总分总分24.43±7.48 27.097±6.835 18.917±6.429 29.953±8.589 25.255±7.149 25.446±7.031 25.233±7.161 15.409±4.409 41.41±7.667 239.4±48.686均分4.886±1.496 4.516±1.1393.15±1.0764.992±1.4315.051±1.435.089±1.406 5.047±1.4325.136±1.474.601±0.852 4.719±0.999
2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幸福感主要是来自学生本身对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整体感受,从而对感受进行可量化。影响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质量感受的因素有来自外界的客观因素,也有来自内在的主观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对自己主观幸福感的感受评价的高低水平。
2.1 主观因素
2.1.1 人格特征的差异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受的高低会影响个人的人格特征发展。Diener[3]认为,个人的人格特征会影响个人在生活中的行为,外倾个体和内倾个体遇到相同的事件,外倾人格的幸福感会高于内倾人格的幸福感,面对不同的事件会让不同的人格对幸福感会有不同的感受。而普遍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稳定的人格特质是呈高度相关的。王鲁慧等[4]认为,大学生的自尊和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除此之外,情绪稳定性、外向型、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的五种人格特质对于自身的成败的归咎方式也不同,同时对于成败的归因会影响个人的个人感受,从而影响整体幸福感。
2.1.2 个体自尊与成就动机的差异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王鲁慧等[4]认为,自尊水平越高的个人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越高,其中自尊与在事业、学业上的满足感以及身边人对自身的态度行为有关,它能够引发个人自有的优越感、成就感。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适当的自尊心强弱与本身的自信心、责任心具有正向相关关系。而自尊强弱与成就动机也具有正向关系,成就动机分为趋向成功型和趋向失败型,自尊强的大学生会趋向成功型,他们对自己未来的期待水平会更高,相比自尊心较弱的趋向失败型的大学生更加具有抗压能力,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学业和事业上,无心思量生活的琐事,这类人的幸福感会更高,并且还具有较强的上进心、高度的奉献意识等优秀特质。
2.1.3 缓解压力的方式的差异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缓解压力的方式主要有积极缓解和消极缓解两种:积极缓解是利用外界工具进行缓解的方式,会通过寻找解决问题、求助他人、运动等进行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积极地解决问题;积极缓解是个体进行自我归因回避的方式,个体面对困难时会进行自我否定、退缩、自卑等消极抵制自己的情绪和消极地解决问题。林贤浩等[5]认为,容易出现焦虑、紧张不安的神经质人格大多会选择消极地缓解压力的方式,会导致其主观幸福感降低。张东等[6]认为,女大学生选择缓解压力的方式比男大学生更加趋于积极的方式,同时他还认为积极的方式与压力呈负相关。
2.2 客观因素
2.2.1 大学生学习压力大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研究证明,个人承受的压力对其主观幸福感受成正比例。首先,随着国家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发展,让高中生上大学的概率越来越高,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庞大,竞争愈发激烈,会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其次,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对大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较为紧密,学习难度大,并且考试安排的时间较紧凑,对于考试的成绩必须合格才给予大学生学分,否则将不能顺利毕业,导致大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去准备考试的压力。最后,应届毕业生即将要面对校园招聘、双选招聘会等去寻找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但是大部分符合自己专业工作的工资都会相对较低,并且很多大学生由于认为自己是本科生毕业,对于自己未来的工作要求较高,导致在找工作时到处碰壁,甚至会让学生否定自己,让大学生的幸福感迅速跌落。
2.2.2 支持度的高低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是当今时代最为特殊的群体之一,他们有较为丰富的时间去兼职,让自己在经济上有一定的独立能力,但是并不能做到完全独立,还需要家庭对于其在经济上的支持。研究表明家庭、朋友、老师、社会的支持,都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学家认为,社会的支持程度与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成正比例相关的关系,其中支持包括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支持。对于物质层面来说,张东枚等[7]认为,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高低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比例相关关系;同时严标宾等[8]认为,大学生的原生家庭的生活经济水平也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比例相关关系。对于精神层面来说,家庭、朋友和教师的情感上的支持,会缓解和减弱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上的压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主观幸福感。
2.2.3 学业满意度的高低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有研究表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具有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研究将学业满意度划分为对于院校、专业的满意度和自身学习成绩的满意度。对于学校专业层面上来说,大学生就读的学院、专业在全国高校的排名高低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正向作用。对于自身学习成绩层面上来说,秦玉芬[9]认为,大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身心发展健康学生的成绩会优于身心发展较不健康学生的成绩;但王雁等[10]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够显著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的不统一,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3 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策略建议
上文提到了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接下来研究将从大学生的个人方面、高校方面、家庭方面和社会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建议策略。
3.1 大学生提升自我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3.1.1 大学生应该培养理想的人格
人格和幸福感关系密切,大学生仍然处于人格特征的形成期,并没有成熟和稳定。许多研究表明,拥有积极、外向、乐观等良好人格特征的大学生,他们能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生活,能够坚定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较少做出危害自身、他人和社会的不良举动和违法犯罪行为。大学生应该明白什么人格才是适用的、理想的,加强道德修养与艺术修养,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完善良好的人格特征。
3.1.2 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寻找外部的支持与帮助
大学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带有负面性质的生活事件和社会事件,比如考试不理想、自身或者亲人的不幸遭遇、失恋等。在处理事情的能力和经验上都尚浅,往往不能够采取良好的压力应对方式,从而产生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压力的方法与技巧,主动寻求朋友、老师、学校或者心理咨询机构的支持与帮助。
3.2 高校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3.2.1 高校应该开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关于幸福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高校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培育,开设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课程,或者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贯穿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关注学生幸福观教育,增进学生对幸福感理论知识的了解,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幸福的本质。
3.2.2 高校应该关注心理健康与提供咨询服务
当代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的来自生活、学业等压力,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个人心理状况档案,并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发展[11]。此外,高校还应该提供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业、交友、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帮助他们恢复健康的心理。
3.3 家庭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策略建议
家庭是培养大学生成长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正确的教育理念对子女的发展影响深远,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教育尺度,引导子女懂得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注重他们的道德修养与个人涵养,在给子女自由、快乐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框架去限制。
3.4 社会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策略建议
社会作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工作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地方,社会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生存状况,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加大对大学生的扶持力度,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大学生优惠政策措施,提供就业、贫困大学生帮扶等,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