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技术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2019-07-30王晓军
□王晓军
电视节目技术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对电视台节目完整生产过程进行跟踪、评估、分析。从源头拍摄到成片生成涉及的摄像机设置、后期编辑处理、信源压缩转码等所有环节都会影响到节目的最终质量。技术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从节目成品着手逆向追踪,分析影响节目技术质量的每个环节,最终给出评估,可用作往后节目制作的参考,从而推动电视台节目质量的提高。
一、节目评价
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金帆奖”是广播电视行业技术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奖项,我们可以参照“金帆奖”的评奖办法,把节目技术质量的评价分为客观测试和主观评价两个部分。客观测试通过科学的测试手段用测试数据反映事实,是节目技术质量评价的根本。
我们在评价体系前期,首先对备播网中的自办节目进行自动测量,相应测试出节目信号峰值电平、亮度信号峰值电平、黑电平与消隐电平差(底电平)、节目基色信号峰值电平以及音频峰值电平等的具体数据,对比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视频信号技术指标的规定,全电视信号视频峰值电平不大于0.8V,亮度信号峰值电平不大于0.77V,黑电平与消隐电平差为0—50mV,字幕峰值电平不大于0.8V;音频信号CH1(混音声)节目声音峰值电平正常值为-9DBFS,最高不超过-6DBFS.等,我们对超出这些技术指标范围的信号做记录,自动生成节目技术质量评价表。我们的后期目标是定期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找出哪个节目生产环节存在问题,对节目技术质量问题较多的节目给予正确的引导培训,从而促进全台节目技术质量的提升。
二、节目生产传输流程分析
节目生产播出流程图
电视节目生产前期,节目素材通过硬件板卡上载或者移动介质(如磁带、硬盘)导入,节目经过第一次压缩处理,在这个环节,我们采用低压缩率,用高码率导入,以保证较高的素材质量。素材上载到非编网经过一系列后期编辑处理后,形成节目成品,如果是直接播出,则生成播出文件,由软件处理生成12Mbps 的播出文件,生成的节目经过了第二次压缩;如果需要录制播出带上载到备播网,则由硬件板卡上载成12Mbps 的播出文件,节目也是经过了第二次压缩。播出文件迁移到播出网,经由总控传输,压缩处理后播出,这期间节目成品经过压缩、复用、纠错编码等信道编码处理,这一环节压缩率比较高,码率压缩到很低。
因此,不断完善前期拍摄、后期非编处理、节目码率压缩将是我们建立节目技术质量评价体系的着手点。
三、定位节目技术质量问题
前期拍摄是控制节目技术质量的重要环节,信号源质量不好,往下的编辑制作很难再修复,因此摄像机的调整和使用是否正确,会严重影响节目的技术指标。节目质量评价也是及时发现问题的一个手段,可以通过调试摄像机或培训摄像人员,及时纠正错误。
非编网的后期制作中软、硬件系统种类繁多,不同硬件板卡支持下的编辑系统所用到的素材格式、操作方法都不尽相同,在各类编辑制作系统之间高质量地(最好是无损地)传递素材也是保证节目质量的一个关键。同时,非编网的后期制作输出时应该对成品节目技术指标进行调整,使其符合国家广播电视节目技术质量标准。
对于外购节目,可在播出的最后环节,采用技术设备纠正指标,使播出信号符合国家标准。但这样做的弊端是损失节目的清晰度和层次感。
目前,由于自办栏目的节目生产流程经过多次处理、压缩,问题难定位,我们首先可以汇总可能影响节目质量的所有环节,对每次节目进行转码压缩的节点分析,明确节目生产平台的特性,确保节目生产平台对节目进行压缩处理的过程中不会影响节目技术质量。其次,定位人为因素导致节目技术质量下降的因素,这类问题通过规范管理及相关的培训和跟踪可以有效改善。最后,对播出文件进行技审,对节目中出现的技术质量问题(静音、黑场、彩条、马赛克等)进行逐个分析,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预防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
四、节目技术质量问题的处理
定期统计全台节目技术质量评估报表,归类分析影响节目技术质量的问题,根据不同问题的突出性和可改善程度,制定不同的引导培训方案。对节目技术质量评估结果进行等级评定,与节目制片人绩效挂钩,从而推动全台电视节目技术质量的提高。评估结果定期通过OA 办公系统专栏公布,对节目技术质量问题严重的栏目,提供节目质量评估报告,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供频道参考,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