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中环境舆情的传播动因探析

2019-07-30马一琳宋梓默

视听 2019年7期
关键词:舆情意见公众

□马一琳 宋梓默

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响应人民群众对美好蓝天的期待。环保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如水污染、化学品泄漏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生态环境系统。环境问题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在观点表达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中,环境舆情的占比也逐渐增加。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各级政府通过纷繁的网络信息发现舆情、分析舆情、引导舆情、应对舆情,已经成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工作能力和重要工作方式,更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选择。分析环境舆情的传播动因,切实了解民众的真实需求,是做好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文献综述

国内环境舆情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杨智明的著作《环境舆情概论》,对环境舆情从宏观角度上进行了理论梳理。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谢耘耕、何筱媛、李明哲、高璐等人的《2012年环境舆情报告》则从具体的环境现状出发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对环境治理和环境舆情的应对,政府和相关企业要正视公众的合理要求,建构完备的危机管理体系。王倩的《海外环境治理与环境舆情应对的经验》以国外的环境舆情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海外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应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制与管理体系、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体系、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国外环境舆情的相关研究并不多,也并没有特定的词汇来描述“舆情”。以“environment public opinion”“public opinion on environment”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主要有美国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和耶鲁大学林业合作开展的民意调查《舆论与环境:美国人的九种类型》。这一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公众不仅仅是两极分化为认同或反对环境组织。该研究确定了九种不同类型的美国人,每种人都对环境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关键环境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以及不同的环境行为。Florian Kraxne 通过对日本的一项民意调查研究,指出其目的是为了填补关于日本森林认证方面公众舆论研究的空白。

综上所述,与环境舆情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并不多见,在网络舆情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环境事件也频繁发生,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相比环境舆情的发展现状,还需要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为环境舆情危机事件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

二、社会化媒体中的环境舆情风险

目前学界关于环境舆情尚未有公认的明确定义,但环境舆情在社会化媒体中囊括于网络舆情之中。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集合广大网民的情感、态度、意见和观点进行表达、传播与互动,从而形成影响,改变和推动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和力量①。环境舆情即以网络为载体,以环境事件为核心,公众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有个人倾向性的情感、态度、意见和观点的表达的集合。

尤其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带来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给环境带来一定的负担,这也是社会矛盾十分复杂的阶段,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舆情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舆情的发展很难准确预测走向和结果。环境事件大多情况下都大范围地与公众群体具有利益相关性,并不局限在某一群体之内。如雾霾、水污染、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自然生态系统内的每一构成都息息相关,即便是只有某一区域出现环境问题,那么也将给大范围的公众产生附加影响,带来潜在风险。

根据环境保护部的公开数据分析近4年来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其中,陕西汉中的交通事故泄漏的30 吨柴油如未处理得当,将会对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的自来水取水口造成污染,影响24 万人的饮用水供应;洪泽湖受污导致当地的渔民受损严重,排查污水来源发现来自上游河南、安徽境内。由此可见,环境事件涉及的群体复杂,区域广阔,各地区的公众都因生态环境中的水系错综交织在一起。因此环境事件引发的舆情风险更具复杂性,集群情绪的渲染会加快舆情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在社会化媒体中,公众相比传统媒体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信息流同时又限制了公众对事实真相的了解,公众在社会化媒体中也往往不对大量转发传播的事实真相进行质疑与探寻。同时环境舆情风险也具有潜在性,人为环境事件多数可以通过完善的应急方案等途径来解决,但人力难以抵抗自然环境事件所带来的风险,其风险是不可控也是难以评估和预测的。

除此之外,环境问题并不涉及阶层性问题,因而引发的舆情风险具有多样性,不同群体意见领袖的参与将推动舆情走向顶点,引爆舆论场。环境舆情风险所具有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舆情传播的动因。

三、社会化媒体中环境舆情的传播动因

(一)利益相关推动意见表达

公众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意见、态度表达都直接或间接地展示了他们的利益诉求。作为舆情的主体,公众呼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作为舆情的媒介,新闻媒体追求自身的新闻价值。环境的发展状态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生存与发展,公众在环境事件中进行意见表达不仅出自于人类的生存本能,更是对地球未来发展的担忧,也是对后代能够拥有良好生存环境的诉求。人类也是环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能够脱离这个生态系统独立存在。在环境舆情中,环境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关联性推动了意见表达,加速了舆情的扩散与传播。

在社会化媒体中,意见领袖积极的意见表达也同样有着利益诉求。社交媒体中的意见领袖本质也是大众,那么意见领袖就必然与环境存在利益相关性。除此之外,意见领袖也在追求自己的话语权。意见领袖作为社交媒体关系网中的关键节点,正是某一社群或多个社群的代表,也是社群与社群之间的交叉点与关联点。只有及时、积极地参与话题和事件,意见领袖才能保持一定的热度,不断地吸引或巩固自己的粉丝群体,争取更高的话语权和更大的影响力。环境舆情往往能引起大范围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和关注,积极的意见表达有助于意见领袖在不同的社群中出现并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这正符合意见领袖的利益诉求。

与意见领袖追求传播力的诉求相同,作为舆情的媒介,新闻媒体也在追求新闻价值,诉求新闻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在社会化媒体中,新媒体拥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快速将个性化的信息发送到众多的受众手中,实现他们的平等交流②。在新媒体环境纷繁杂乱的现状下,以追求新闻价值为目的,着力打造品牌公信力的有态度的新闻媒体往往会脱颖而出。它们追求新闻的及时性与真实性,往往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递信息,并迅速开展深入调查,拨开迷雾,探寻真相。重大环境事件影响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媒体的跟踪报道和系列报道扩大了事件的影响效力,也是环境舆情传播的重要推动力量。

对于环境舆情而言,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利益相关者,参与舆情的传播都夹杂着自身的目的与追求,利益驱使它们积极发声,影响着环境舆论和事态的发展。

(二)群体规范驱动集群行为

斯梅尔塞认为,只有当结构性问题引起了普遍的社会不满进而转化为一般性的社会共识时,宏观的集群行为才可能发生。对于环境舆情来说也是如此,每一个独立个体通过社会化媒体的交往与传播与其他用户形成广泛的群体发声机制。

利益诉求驱动公众发声,但部分环境舆情的参与者与事件并未产生直接与间接关联,如“山东寿光泄洪事件”。2018年8月19日,山东寿光遭遇强降雨,同时受青州临朐等地上游水库泄洪影响,弥河流域河水暴涨。灾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 亿元,作为全国重要的蔬菜基地,寿光20 多万个大棚受损,蔬菜价格上涨。实际上蔬菜供应最受影响的地区基本都在华北、华中区域范围内。据知微事见的舆情统计,山东地区参与舆情传播的人群占比12%,广东地区占比11.5%,江苏地区占比9.8%,浙江地区占比6.7%,北京地区占比5%。其中,广东、江苏、浙江与寿光受灾的关联并不大,仍有许多公众为寿光发声,参与舆情传播,究其原因,不乏有台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所生成的共感。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受众在集合性网络关系中,能够迅速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通过裂变式的群体传播机制在短时间内立即达成群体合意,将环境舆情的演进推向高潮并产生网络集体行动。寿光受灾的惨状在社交化媒体中以图片、文字、视频等丰富的形式展现在公共面前,引发公众的共鸣的同时,也激发了公共道德至上的心理。除此之外,更多是当一个事件传播广度不断增加的时候,部分用户为了追随一般性的信念表达,展示自己对公共利益的关心,展现自己的“合群行为”,符合群体规范而追随事件进行转发与评论。

四、结语

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在新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现状下,合理控制和引导环境舆情的发展与走向对维护公众利益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尤其是重大环境事件容易引起公众恐慌,导致饮用水、食盐等抢购状况的发生。政府部门要及时对环境事件进行通报,第一时间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以遏制谣言的传播,降低社会恐慌的发生几率;同时也要对网络内容加强监督与管理,避免舆论个体主观焦虑的强化与放大,导致个体理性的短暂性迷失,确保对信息源真实性的辨别。

注释:

①潘井泉.环境舆情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7:37.

②刘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05.

猜你喜欢

舆情意见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