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识田子坊

2019-07-30/田

上海商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里弄石库门上海

文 /田 烨

入夜,春雨绵绵,华灯初上,田子坊一片璀璨。上海本是不夜城,灯光下,人影幢幢,在五颜六色的逼仄小巷里摇曳着,比白天更显热闹。

知晓田子坊,缘于在马未都博客上读过的一篇游记《在上海田子坊》,他对田子坊的评价不错,我便心生造访之意。到了田子坊,才发现田子坊就是在石库门的里弄里开发出来的一片商业休闲区。

田子坊位于泰康路210弄。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上世纪20年代为法国扩借而来的租借地,与华人居住地区比邻。这一地段的建筑中西混杂,既有法式、英式风格建筑,也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较为丰富的是后者,形成了田子坊里特殊的历史轨迹与里弄文化。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当时介于法国与华人租借地的泰康路,除了流动着上层菁英人士之外,还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底层群众,他们以开杂货店、小吃店、理发店、裁缝店等营生。在田子坊仅140米长的巷子里,上海人民针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厂、上海新兴皮革厂、上海纸杯厂、上海华美无线电厂“隐身”其中,与居民住宅纵横交错。石库门建筑也不再是一户一居,居民将一楼楼面分隔成好几个小型店面出租,二楼出租给外地来沪谋生或逃难的人。由此,狭小的里弄人口稠密,生活多元,形成了特有的市民文化。

1998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自1998年9月黄浦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对泰康路的路面进行了重新铺设,使原来“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马路焕然一新。继而,许多文化公司入驻其中,例如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李守白等知名艺术家的工作室,以及一些工艺品商店,为原本默默无闻的小街吹来了艺术之风。于是,小街吸引了很多老外来此寻梦中国,好奇的国人也接踵而至,步入满是怀旧气息的老街新铺。“田子坊”其名,是由当代著名国画家黄永玉先生所取,取自古代画家田子方的谐音,与文化艺术缘分不浅。

从泰康路进入田子坊,眼前的景象仿佛时光倒流。经典的老上海里弄,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狭窄曲折的弄堂、两三层楼的老式住房、石库门的建筑遗存、陈旧却干净的路面,还有低矮的里弄厂房等等,无一不是当年上海里弄的景象,只是多了一丝商业气息和文化韵味,而渗透其间的老上海味道,更是耐人探寻。

田子坊小巷纵横,想象中鸟瞰应是“井”字形,其实有点像迷宫,游人常常转了几个弯,恍然发现这块地方已经逛过,于是再换个方向走去。对于初来乍到的游客而言,“迷茫”反而会激发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田子坊也就在众人的“迷茫”中,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

小巷内,游客熙熙攘攘。露天的吧台,弥漫着咖啡的香气,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慵懒闲散,惬意无比。一间间小门面,商品琳琅满目,陈列颇具匠心,一个门面大抵只售一种类别的货物,比如折扇,比如丝巾,绝不掺杂其他不相干的物品。小而专,是田子坊的商品特色,小巧玲珑,零零碎碎,尤以小女子小孩子所喜物什居多。这里吃喝玩乐的小店一应俱全,五湖四海的各地手工艺品随处可见,由老式厂房改造成的工作室有了艺术的熏陶,别具韵味,“人民公社”里飘出爵士的悠扬,小小的广场成了休闲的天堂,点上一海碗卡布奇诺,配上插着柠檬片的冰镇卡罗拉,喝的是流年,聊的是风月。

在田子坊购物多无目的性,随逛随购,逛大于购,睹物有缘则购,所购之物除衣饰外大多与生活必需品无关,属“有更好、无亦行”之物,小资情调浓浓。故放眼望去,尽是红男绿女。在这“店铺连着店铺、商家挨着商家”的小小天地,依然有很多居民生活在这里,说它是商业区,却是个地道的民居里弄,有着绕不开的烟火气,可说它是居民社区,它又完全是个充满创意设计的商业街区。

游走于灯红酒绿之中,难免发思古之幽情。这里曾是穷街陋巷吗?那么原住民来此,会追今抚昔而喜洋洋吗?这里曾有殷实人家吗?这里门挨门窗对窗,邻里无间,成全了多少对青梅竹马?或许,这里更适合下着濛濛细雨,在小巷深处,与款款走来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相遇,再看着她飘然远去。

田子坊虽然貌似欧洲小镇,但其实质精神还是中国的,比如第一家吸引我的卖瓷器的店铺,中式装修,小小的天井用鹅卵石铺就地面,用方砖铺成窄窄的甬道,靠着墙边的是一排齐腰的货架,上面摆满瓷器。最为巧妙的是,在货架前能让人驻足的地方,贴心地铺就了两块莲花状的垫脚石砖。轻轻踏上莲花,细细观赏各色瓷器,欢喜由脚下生起,内心变得平静安详。

田子坊里,店面都不大,外面看上去有些老旧,但内部装修却很时尚。许多商品具有原创性,绝无大路货,当然价格也是相当的高。小店的店名都很有品位,雅而不俗。在店牌设计上各有奇思,自成风景。

在巷间行走,一家皮具店映入眼帘,我本未在意,但是其原生态的布设还是引得我不忍离去。店内有各式各样的笔记本,牛皮封面,手工纸做的内瓤。很喜欢这种质朴的感觉。我选了一本小小的牛皮本,想象在旅途中把它带在身边,写写画画,记记账。一来牛皮封面质地柔软,便于存放,二来厚实的手工纸,质感很是贴近旅行的率性。

不经意间抬头,看到小店的墙上悬挂了很多书签,在一页花纹为底的书签上,只见黑字写着“为卿采莲兮涉水”,心中微颤。继续寻找,找到了“为卿夺旗兮长战”,大为感动。遂找下去,“为卿遥望兮辞宫阙”“为卿白发兮缓缓歌”。原来,我并不了解这首辞,只觉着连起来吟诵,感人肺腑。

回家后查了下,也没找到确切的出处,权当是楚辞吧。小店的门口桌子上摆放着好几本留言簿,有位顾客留言道,在这样的纸上写字很幸福。为什么会幸福,是因为手工制作的缘故吧。人们用智慧和灵巧双手创作出来的物件,沉淀着时间的温暖,饱含情感与心思。就像妈妈做的饭菜,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能让人齿颊留香;就像爸爸做的风筝,再简单原始,也能让童年充满欢乐。

随着周末涌动的人潮,我徜徉在里弄小街上。进意大利餐馆吃披萨饼、坐在露天茶馆品茗,欣赏久违的夜色美景,感受曾经的沧海桑田。亲切、温馨和嘈杂,浪漫、悠闲和奢华,叫人流连忘返,难以割舍。那是都市风情在城市角落的遗存,是对于陈年记忆的回味,是那个夜晚留给我的难忘印象。

春雨,轻轻柔柔洒落在田子坊的弄堂里。透过雨帘,我仿佛看到司马迁在长安某个院落冥思苦想。良久,说: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引车避,下竭,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那一天,田子方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司马迁与田子方熟悉吗?非也!他也只是听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宋元君命朝臣作画,众大臣即刻提笔,只有田子方一人回到家中,备好水墨脱下衣裤席地而坐,天然成画,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实实在在的画作。“脑洞大开”的田子方一举成名,被司马迁收录在《史记》中。

行走在里弄,沐浴着细雨,听不见老外叽里咕噜的言谈,更听不见朝歌中田子方与魏文侯的对话,喧嚣的人群淹没了欢声笑语。

我细细品味着里弄的每一块方砖,每一片残垣。在那些陈旧的墙体夹层,找到了一个个关于上海滩的故事。雨幕下,我看见一对年轻的外国夫妇,坐在街道一角的茶社。他们躲在雨棚下,甚是悠闲……

曾经的老上海市民聚集区,有的是简单而局促的建筑,如今却是人潮如织而富有小资情调的里弄,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这里寻觅上海石库门,淘着珍奇艺术品,然后,欣然离去。

田子坊的美不张扬,不外露,不肤浅。其,美在内敛,美在涵养,美在品质。无怪乎,引得各国游人纷至沓来。

猜你喜欢

里弄石库门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石库门里弄房屋分类情况简析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居住功能更新方式探索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认同的多层线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