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医者刘宗军
2019-07-30文/木易
文 /木 易
6月5号,阳光晴好。位于梅岭北路的普陀区中心医院门口车来车往,前来就诊、探病者络绎不绝。二号楼二楼导管室里,一台“房颤冷冻消融手术”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一位身穿绿色手术服、戴着细框眼镜的医生,立于手术台前,他一面手执消融导管,由微创口探入病人体内;一面凝神关注屏幕上的图像动态,以确保每一个动作精准无误。身旁几位医生各就各位,与他打着配合。
他是刘宗军,普陀区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一位守护人心的仁心医者。
一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导管室的门缓缓开启,病人被送往观察室,刘宗军和同事们移步更衣室,脱下手术服,卸下厚重铅衣,换上整洁的白大褂。他们冷静地交谈着这宗病例,谈吐间透着一种淡定。
这是当天的第一台手术,病人是位耄耋老人。随着年事的增高,老人经常感到“胸闷”“心慌”,于是在家人陪同下,慕名找到刘宗军。经过仔细检查,刘宗军确诊老人为“心房颤动”,即俗称的“房颤”。
健康人群在正常情况下,心跳为每分钟60次左右,而房颤患者的心房会呈现无规律的紊乱的跳动。这位老人的心跳,有时高达一分钟数百次。而房颤最大的危害是诱发中风。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刘宗军很清楚房颤的危险性,为了给老人及时消除身体里的“隐形杀手”,还老人一个安康晚年,他当即就为老人安排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创口很小。6小时后,老人就下床活动了,看上去气色不错。老人的家属向刘宗军表示感谢,刘宗军谦谦一笑,说:这是我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事。
彼时,他带领团队又完成了一台“桡动脉手术”,主持了一场技术讨论会。紧接着,将赶赴一家兄弟医院,实施一台“肾动脉消融手术”。他向老人家属叮嘱康复事宜后,便匆匆离去……
主刀手术,指导手术,开会研讨,阅览病例……这些看似不是一个节拍的事情,组合成了刘宗军的日常。他忙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20年前,医学博士毕业,面对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时,他曾这样告诫自己:仁心是医生的本分。他也始终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这句誓言。
二
数月前,年轻的乔先生因背部疼痛,来到普陀区中心医院就诊。在放射科拍片时,突然意识丧失,即刻被转至胸痛中心,当时心电图提示“室颤”。医护人员在气管插管后,对他轮番进行心外按压。约摸一个半小时,乔先生才恢复自主心率,可是,心电图提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呈心源性休克表现。
闻讯后,刘宗军带着科室成员赶到现场,对乔先生的状况进行充分评估——病情危重,时不我待。他迅疾为乔先生安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并实施溶栓治疗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过98分钟的生死竞速,乔先生血压回稳,暂时脱离险情。然而,惊险并未结束。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乔先生出现了一系列并发症,且“一劫扣一劫”。刘宗军和科室成员全力以赴,“一解连一解”,积极抢救施治,终于将乔先生从死神手里救了回来。
整整三天三夜,刘宗军像打了鸡血般,不眠不休。整整两周,他为这个正值而立的危重病人殚精竭虑。在院当班时,他密切关注乔先生的状况,不在医院时,也守着“抢救小组微信群”,与成员们探讨再探讨。一个月后,乔先生康复出院,与妻儿重聚。彼情彼景,令刘宗军动容不已。
“心梗”抢救贵在“黄金两小时”。丰富的临床经验告诉刘宗军,每减少一个环节,每争取一分钟时间,病人“生”的希望就会多出一分。为此,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致力于医院急性心肌梗死“全天候”直接抢救绿色通道的建立和完善。
普陀区中心医院所在的曹杨新村,是解放后上海市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约四分之一人口是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脏病患者较多。早在2001年,刘宗军便在上海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实践,并建立了普陀区急性心肌梗死“全天候”的直接抢救绿色通道,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时间,使许多危重病人得到了及时高效的治疗。
20年来,该院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00余例,再灌注成功率95%以上,使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从20%以上降至2%左右。其中,刘宗军独立完成急诊PCI手术4000例左右。而今,这条绿色通道越发通畅,心梗患者从入院到打通血管,往往只消60分钟左右,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领先的,为普陀区及周边地区居民带来了福音。
三
2010年,刘宗军去德国参加医学交流,接触到了当时国际上新兴的“经皮肾动脉消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技术。回国后,他带领医生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着手自主研究。通过无数次的动物实验,研发了一整套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医疗技术和器械,例如,二极带压力导丝肾动脉射频消融导管、肾动脉内高度选择性的多功能导管、肾交感神经电刺激消融仪等,斩获多项发明专利,并成功在临床应用。
刘宗军曾经收治过一位病情特殊的高血压病人。这位病人的收缩压超过200mmHg,辗转多家医院,服用5种降压药,血压仍不达标,脑出血的风险时刻威胁着他。2013年,他来普陀区中心医院就诊,刘宗军为他做了“肾动脉消融手术”。手术顺利,术后他只需要吃两种药就能把血压控制到130/80mmHg左右,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还有一位严重心衰病人,为预防心源性猝死,在体内植入了埋藏式心脏除颤器。然而,他术后出现了非常棘手、危险的“电风暴”。在一段时间内,竟然遭遇60多次除颤器电击。用他的话说,每天提心吊胆,生不如死。他也找到了刘宗军,坚称无论如何都要把除颤器从身体里拿掉。刘宗军用自己研发的器械和技术,为他祛除了病魔。
刘宗军坦言,高血压、心衰这些疾患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和工作,用仁心和医术使更多患者获得健康,回归社会,这是他的一个夙愿。这些年来,他带队治疗的顽固性高血压病例超过100人,在上海治疗例数最多,还积极帮助全国十多家医院开展这项手术。而他和团队所负责的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也先后获得国家认证。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努力推进中国心脏康复中心和高血压达标中心的建设,不断提升技术,以期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
“嘟嘟嘟”“嘟嘟嘟”,已是凌晨一点多,刘宗军的微信此起彼伏作响。原来是“桃浦社区共建群”发来一则急重病人讯息。点开病人的心电图,刘宗军发现走向异常,疑似“心梗”,他立即回复桃浦社区医院,要求病人马上来普陀区中心医院就诊,切莫延误时机。科室的值班医生也做好接应准备,本要就寝的刘宗军则披星戴月向着医院出发,奔走在夜色里。
这是刘宗军和团队“防治前移”的一个普通案例。每天,他的手机都很繁忙,数十个工作群消息不断。不过,再疲累,他也会抽时间仔细阅读、认真回复。
刘宗军表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源头相当重要,必须将防治重点往前移。他将团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人服务区内一个社区,例如曹杨社区、长风社区、桃浦社区等。各小组与对应的社区医院建立线上线下紧密联系,同时确保周周进社区,开展集中义诊,进行宣传教育。对于一些情况急重的病人,敞开渠道,请社区医院直接上传病人图片资料,刘宗军会同科室医生在线实时看图判断,根据情况给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例如安排病人快速转院等。
刘宗军团队还与区内的利群医院等多家兄弟医院分别建立专门的微信群,确保病患信息能第一时间传输至普陀区中心医院。同时,依托普陀区西部医联体网络,积极开展心血管疾病分级诊疗及慢病防治工作。
跨前一步,意味着对更多生命的珍视。十多年前的一个病例,一直萦绕在刘宗军心头。那是一个年轻人,因为胸痛来院,他的表现状况与心肌炎极为相似。当时,刘宗军就怀疑他是心梗。心电图做下来,显现并非心梗典型。刘宗军仍不放心,又安排他去验血,结果发现血管确有闭塞。年轻人觉得自己身强体壮,不相信自己会得这种病。刘宗军将相关报告拿给他看,将复杂的医理与他作通俗的解释。年轻人信服了,当场就做了手术,性命得以挽回。
刘宗军表示,这样的年轻病例,在当时非常罕见,判断一旦失误,极可能酿成悲剧。而今,频繁、深入的进社区、下基层开展宣教、义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居民的防治意识,帮助有隐疾的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多年来,刘宗军不光精进自身医德医技,还悉心发掘培养可独当一面的后辈人才,打造一支具理论、善实战、能协作、爱奉献的心内科医疗梯队,治病救人无数,学术成果丰硕,在业界颇有建树,在群众中口碑上佳。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在刘宗军的案头放着一本查房病例集,他在扉页上写下了这句话,或许,这就是他对“仁心医者”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