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浅析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组成规律
2019-07-30李星慧钟峰曹越黄夕恩张志国房繄恭杨会生赵艳玲章薇
李星慧,钟峰,曹越,黄夕恩,张志国,房繄恭,杨会生,赵艳玲,章薇
基于数据挖掘浅析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组成规律
李星慧1,钟峰2,曹越2,黄夕恩1,张志国2,房繄恭3,杨会生3,赵艳玲2,章薇2
(1.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 410007;3.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探讨和总结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组成规律,为临床上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组成提供参考与依据。通过浏览1986年1月至2018年5月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相关文献,对其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物的频次、辨证分型、配伍及药量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频次、配伍最高的是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临床辨证主要以寒哮、热哮为主;各药物配伍的比值和药量的比值均在一个数值区间范围内,而非某一特定数值上。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在频次、辨证分型、配伍及药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规律。
穴位贴敷法;支气管哮喘;药物组成;文献研究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1]。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2]。临床研究发现穴位贴敷是防治支气管哮喘优势治疗方法之一[3],但临床上对于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组成规律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将所搜集的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相关文献加以整理分析,为临床穴位贴敷药物应用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词
根据研究内容,确定的检索词有“支气管哮喘”“哮喘”“穴位贴敷”“穴位敷贴”“临床观察”“临床研究”“临床试验”。
1.2 检索数据库
采用计算机检索及人工检索,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维普全文数据库1986年1月至2018年5月的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文献。
1.3 文献纳入标准
①文献类型,原始文献必须是临床随机对照或临床研究类的以人为对象的试验研究;②文献内容,以穴位贴敷(明确具体药物组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单独或结合其他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③文献设计方案,回顾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符合临床试验设计规范的方案。
1.4 文献排除标准
①文献综述、个人经验报道等的文献;②不以人为对象的试验研究的研究文献;③不以穴位贴敷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文献;④无具体药物组成的文献;④研究的方法、疗效评价标准不科学的文献。
1.5 统计学方法
将纳入文献的药物按筛选分类方法分类整理,对最后纳入的药物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按照其使用辨证分型、配伍、药量及频次加以相关数据的处理。
2 结果
经过检索并进行逐步的分析,筛选及排除不合格文献,最后纳入国内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共260篇(文献筛选流程如图1)。
图1 穴位敷贴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文献筛选流程图
2.1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频次
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药物组成共涉及48味。其中,药物使用总频次最多的是生姜(260);其次分别为白芥子(95)、细辛(86)、延胡索(68)、甘遂(67),再其次是葶苈子(47)、麻黄(28)、肉桂(24)。详见图2。
2.2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辨证分型
哮喘辨证分型有冷哮、热哮、风哮、虚哮4种[4]。在260篇文献中,发现仅有13篇文献中的药物贴敷是根据哮喘证型进行辨证分型,其主要根据支气管哮喘的寒哮、热哮进行辨证施治。详见表1。
2.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配伍
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基本配伍是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占比29%(基本配伍/所有配伍的频率,即23/79=29%);与之配伍频率最高的就是麻黄(28)、肉桂(24),为了确定药物比值范围和出现频次最高的比值及占比,故将基本配伍药物(即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之间的比值和与基本配伍药物配伍频率最高的药物(即麻黄、肉桂)的比值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药物比值区间范围分别为白芥子:延胡索=[0.5-5];白芥子:细辛=[0.5-5];白芥子:甘遂=[0.5-8.3];延胡索:细辛=[0.25-6];延胡索:甘遂=[0.3-8.3];细辛:甘遂=[0.5-4];白芥子:肉桂=[1-8];延胡索:肉桂=[0.5-6];细辛:肉桂=[0.7-4];甘遂:肉桂=[0.5-3];白芥子:麻黄=[1-5];延胡索:麻黄=[0.5-2];细辛:麻黄=[0.5-3];甘遂:麻黄=[0.3-6]。
2.4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配伍
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基本配伍是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占比29%(基本配伍/所有配伍的频率,即23/79=29%);与之配伍频率最高的就是麻黄(28)、肉桂(24),为了确定药物比值范围和出现频次最高的比值及占比,故将基本配伍药物(即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之间的比值和与基本配伍药物配伍频率最高的药物(即麻黄、肉桂)的比值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药物比值区间范围分别为白芥子:延胡索=[0.5-5];白芥子:细辛=[0.5-5];白芥子:甘遂=[0.5-8.3];延胡索:细辛=[0.25-6];延胡索:甘遂=[0.3-8.3];细辛:甘遂=[0.5-4];白芥子:肉桂=[1-8];延胡索:肉桂=[0.5-6];细辛:肉桂=[0.7-4];甘遂:肉桂=[0.5-3];白芥子:麻黄=[1-5];延胡索:麻黄=[0.5-2];细辛:麻黄=[0.5-3];甘遂:麻黄=[0.3-6]。
图2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物频次统计图
表1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物·辨证分型统计表
出现频次最高的比值及占比:白芥子:延胡索=1,占比44%(白芥子:延胡索=1在此两种药物比例范围出现的频率最高,其中占该两种药物比例范围的44%,以下同理);白芥子:细辛=1,占比30%;白芥子:甘遂=1,占比20%;延胡索:细辛=1,占比23%;延胡索:甘遂=1,占比46%;细辛:甘遂=1,占比45%;白芥子:肉桂=1或3,均占比25%;延胡索:肉桂=5,占比25%;细辛:肉桂=1,占比50%;甘遂:肉桂=0.6,占比33%;白芥子:麻黄=1,占比31%;延胡索:麻黄=1,占比37.5%;细辛:麻黄=1,占比38%;甘遂:麻黄=1,占比50%。详见表2-1和2-2。
2.5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药量
为了确定药物药量比值范围和出现频次最高的比值及占比,故将基本配伍药物(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之间及与基本配伍药物配伍频率最高的药物(麻黄、肉桂)比值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药量比值范围分别为白芥子:延胡索=[0.6-5];白芥子:细辛=[1-5];白芥子:甘遂=[0.7-8.3];延胡索:细辛=[0.5-6];延胡索:甘遂=[0.3-8.3];细辛:甘遂=[0.5-2];白芥子:肉桂=[1-8];延胡索:肉桂=[1-5];细辛:肉桂=[1-4];甘遂:肉桂=[0.6-3];白芥子:麻黄=[1-5];延胡索:麻黄=[0.5-1.7];细辛:麻黄=[0.5-2];甘遂:麻黄=[0.3-1.3]。
出现频次最高的比值及占比:白芥子:延胡索=1,占比52%;白芥子:细辛=1,占比26%;白芥子:甘遂=1或1.5,占比26%;延胡索:细辛=1,占比21%;延胡索:甘遂=1,占比23%;细辛:甘遂=1,占比48%;白芥子:肉桂=5,占比33%;延胡索:肉桂=5,占比33%;细辛:肉桂=1,占比50%;甘遂:肉桂=0.6,占比40%;白芥子:麻黄=1,占比36%;延胡索:麻黄=1,占比43%;细辛:麻黄=1,占比36%;甘遂:麻黄=1,占比50%。详见表3。
表2-1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物·配伍统计总结表1
分类药物组成配比出现频率 3味药白芥子、甘遂、细辛2:1:22 炒白芥子、生半夏、生附子5:1:13 明矾、皂荚、牵牛子1:1:11 4味药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4:1:4:16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7:4:7:44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2:2:1:13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1:1:1:12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3:1:3:12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2:1:2:11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3:4:4:41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4:4:3:41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2:1:1:11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1:2:1:l1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1:2:2:21 白芥子、细辛、生甘遂、黄芪5:5:3:101 白芥子、细辛、甘遂、干蟾皮20:10:10:11 白芥子、细辛、甘遂、白芷1:1:1:11 白芥子、甘遂、射干、苏子1:1:1:11 5味药白芥子、延胡索、细辛 、甘遂 、防风4:2:1:1:21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麻黄2:1:2:1:22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肉桂2:2:1:1:11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地龙5:5:4:4:21 白芥子、苏子、麻黄、地龙、白果1:1:1:1:11 白芥子、麻黄、细辛、法半夏、白芷1:1:1:1:11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冰片5:10:5:10:12 6味药白芥子、甘遂、细辛、白芷、黄芩、肉桂3:6:3:3:3:11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白芷、肉桂1:1:1:1:1:11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麻黄、附子6:3:2:3:3:31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麻黄、半夏3:3:3:3:3:12 白芥子、麻黄、细辛、瓜蒌、茯苓、法半夏6:6:3:10:10:61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麻黄、紫苏子、莱菔子2:2:1:1:1:11 白芥子、麻黄、肉桂、地龙、紫苏子、法半夏4:2:1:1:1:11 7味药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半夏、党参、黄芪1:1:1:1:1:1:12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麻黄、杜仲、麝香1:1:1:1:1:1:11 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防风、五味子、冰片20:7:20:10:20:20:31 8味药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干姜、淫羊藿、冰片20:7:20:10:10:10:20:31 9味药熟附子、巴戟天、补骨脂、麻黄、丁香、吴茱萸、肉桂、桑寄生、淫羊藿10:10:10:5:3:3:3:10:101
表2-2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物·配伍统计总结表2
药物配伍配伍比例众数配伍比例众数占比 白芥子:延胡索0.5~5144% 白芥子:细辛0.5~5130% 白芥子:甘遂0.5~8.34,118%~20% 延胡索:细辛0.25~6123% 延胡索:甘遂0.3~8.3146% 细辛:甘遂0.5~4145% 白芥子:肉桂1~83,125% 延胡索:肉桂0.5~6525% 细辛:肉桂0.7~4150% 甘遂:肉桂0.5~30.633% 白芥子:麻黄1~5131% 延胡索:麻黄0.5~2137.5% 细辛:麻黄0.5~3138% 甘遂:麻黄0.3~6140%
表3 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物·药量统计表
药物配伍药量比例众数药量比例众数占比 白芥子:延胡索0.6~5152% 白芥子:细辛1~5226% 白芥子:甘遂0.7~8.31.5,126% 延胡索:细辛0.5~6121% 延胡索:甘遂0.3~8.3123% 细辛:甘遂0.5~2148% 白芥子:肉桂1~8533% 延胡索:肉桂1~5533% 细辛:肉桂1~4150% 甘遂:肉桂0.6~30.640% 白芥子:麻黄1~5136% 延胡索:麻黄0.5~1.7143% 细辛:麻黄0.5~2136% 甘遂:麻黄0.3~1.3150%
3 讨论
3.1 穴位贴敷应用规律分析
哮喘,在中医学中“喘鸣”“上气”“哮吼”“呷嗽”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中医学对哮喘的类似疾病“呷嗽”等的认识,其发生与先天禀异质、元气不足,外邪侵袭、饮食所伤,病后体弱、正气不足,邪气内扰、气机失宜,五脏病变累及于肺等因素有关[5]。其病机在于宿痰内伏于肺,遇诱因引触,溯其根源,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对津液的运化失常,而致凝聚成痰,痰伏于肺则成为潜在病因。
西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临床上通常采用激素疗法[6]。穴位贴敷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做成饼状贴敷于相应穴位上通过经络运行药物达到驱除病邪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透皮给药、穴位刺激、循经传导等共同作用,达到扶本驱邪、调节阴阳的作用,同时由于操作简便且对于哮喘防治具有独到的优势。
3.2 穴位贴敷药物规律
本研究发现,治疗本病穴位贴敷的药物种类繁多,主要有48味,其中主药以生姜、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使用频次最多,配药选用最多的是葶苈子、麻黄、肉桂。其规律出现的原因,主要与药物性味归经及现代药理研究相关结果有关。
生姜汁,性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温肺止咳、驱散寒邪之功,并且有良好透皮作用的药物,可以刺激穴位,循经内达脏腑,从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7]。白芥子,性辛温,归肺、胃经,可镇咳平喘;经微透析采样技术,结合反相HPLC法,证明中药贴敷剂中白芥子的药效能快速渗透皮肤,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释放;延胡索,性辛温,归肝、胃、心、肺、脾经,可行气活血,并且具有抑制迷走神经的兴奋性,缓解支气管痉挛,平喘止咳的药理作用[8]。细辛,性味辛、温,归心、肺、肾经,具有温肺化饮、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作用,并且细辛挥发油具有抗炎作用,其机制为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显著降低炎症组织及其渗出液中组胺含量,对抗组胺或PGE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9];白芥子和延胡索的主要有效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及延胡索乙素均能经皮渗透,且方中的细辛挥发油可通过改变皮肤角质层中的脂质和蛋白流动性而促进THP的经皮渗透[10]。生甘遂,性苦寒,归脾、肺、肾、膀胱、大肠、小肠经,能泄水逐饮。甘遂主要含巨大戟二萜醇型(Ingenane)化合物和少量三萜类(Eu-phane/tini- callane)化合物。其中,巨大戟二萜醇型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和皮肤刺激作用。葶苈子,性味辛、苦、寒,入肺、膀胱、大肠经,具有泻肺降气、祛痰平喘作用;麻黄,性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以上诸药配伍使用,以走窜、发散之力,行平喘解痉、祛痰镇咳之功效。
3.3 穴位贴敷辨证施治规律
在大量临床观察中发现,根据治寒以热之,治热以寒之的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把支气管哮喘分为寒哮、热哮进行贴敷。实际上在临床中真正达到根据患者体征辨证贴敷的极少,仅占比5%,因此笔者大胆认为,为了精确治疗的作用,可以根据哮喘的辨证分型研制出不同药物组成的敷贴。
3.4 穴位贴敷药量及配伍规律
根据大量文献统计,发现在临床试验中,主要配伍药物组成: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和与之配伍频次最高的麻黄、肉桂,各药物组成的药量及配伍比值不是某一特定数值,可能是根据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缘故,但笔者大胆设想,各药物之间药量比例、配伍比例有一定的比值范围,因此我们取两者比值范围之交集。在此范围内配伍药物,都是安全、有效的。详见表4。
表4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物配伍和药量统计总结
通过总结分析,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组成规律较为清晰,主要选取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为主,与葶苈子、麻黄、肉桂相配伍,再根据辨证施治研制出针对支气管哮喘不同证型的敷贴,以达到精确治疗的目的。穴位贴敷各药物之间明确相应的比值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在大量文献中发现,穴位贴敷的穴位并未作出明确的方案,每次贴敷时间、贴敷间隔、贴敷次数尚未有明确的考证[11-14]。因此,今后应多开展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筛查最佳的穴位贴敷药物组成、腧穴配伍及贴敷时间方案,形成统一、规范、科学的操作,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简化临床流程,解除哮喘患者病痛的目的。
[1] 华雯,黄华琼,沈华浩.《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解读[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5(5): 447-452.
[2] 贺娟梅,李小荣,李复红.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观察以及危险因素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46(12): 1224-1227.
[3] 刘芳英,黄海茵,姚亮,等.中医外治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概述[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7): 1315-1318.
[4] 于晓利.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92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6):219-220.
[5] 张亚军,谭亚琴,王丽.哮喘中医证候的古代文献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07,36(3):46-47.
[6] 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3,54(7):627-629.
[7] 刘阳,刘锦红,屈亚静,等.三伏穴位贴敷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通气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 2017,39(15):2350-2352.
[8] 刘敏,徐宏峰,余南才,等.新型超临界CO_2萃取物三伏贴巴布剂的经皮渗透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5,35(9):802-805.
[9] 梁少瑜,谭晓梅,曾永长,等.细辛挥发油对过敏性鼻炎豚鼠鼻黏膜和组胺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149-151.
[10] 覃梦瑶,阮文懿,翟苑好,等.三伏贴中芥子碱及细辛挥发油促进HaCaT细胞摄取延胡索乙素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8,49(2):400-405.
[11] 赵冉,曾亮,侯文光,等.穴位贴敷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 2018,37(11):1318-1326.
[12] 傅根莲,刘晓霞,蒋燕红,等.穴位贴敷应用于高血压护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9,18(5): 26-28.
[13] 陈玉状,原嘉民,徐福平,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失眠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9,48(3):432-437.
[14] 金禹彤,吴凌韬,陈姗,等.不同时间穴位贴敷对过敏性哮喘大鼠免疫指标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 (3):331-335.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Rules of Medicinal Composition in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Bronchial Asthma Based on Data Mining
LI Xing-hui, ZHONG Feng, CAO Yue, HUANG Xi-en, ZHANG Zhi-guo, FANG Yi-3,-3,ZHAO Yan-ling, ZHANG Wei2.
1.,410007,; 2.,410007,; 3.,100700,
To discuss and summarize the medicinal composition rules in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bronchial asthm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evidence for the medicinal formula in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bronchial asthma.By reviewing clinical studies related to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bronchial asthma published from January 1986 to May 2018, the rules of frequenc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airing and dose of the medicines used in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bronchial asthma were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Regarding the frequency and pairing of the herbs used in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bronchial asthma, Bai Jie Zi (Semen Brassicae), Xi Xin (Herba Asari), Gan Sui (Radix Kansui) and Yan Hu Suo (Rhizoma Corydalis) ranked the top; asthma due to cold and asthma due to heat occurred most commonly in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medicinal pairing ratio and dose ratio of the herbs were during a certain interval but not at a fixed figure.Certain rules do exist in the frequenc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airing and dose of the herbs used in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bronchial asthma.
Acupoint application; Bronchial asthma; Medicinal composition; Literature study
R246.1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9.07.0806
1005-0957(2019)07-0806-06
2019-01-03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I04B11)
李星慧(1992—),女,2016 级硕士生
章薇(1963—),女,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507395550@qq.com
赵艳玲(1964—),女,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8987865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