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8年铜陵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2019-07-30施晓冬王平唐静杨舟丹
施晓冬 王平 唐静 杨舟丹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境内丘陵纵横交结、南部低山,呈北东向展布,湖沼广布,河沟纵横,以青通河、白荡湖、顺安河、黄浒河、陈瑶湖、菜子湖等八大湖泊为主。钉螺分布范围广,感染风险大,血吸虫病流行严重,是安徽省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市之一。2016年铜陵市遭遇大范围持续强降雨,受灾严重,而洪涝灾害会对钉螺扩散产生严重影响[1],部分地区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疫情出现波动。另外,2016年原安庆市枞阳县正式划归铜陵市管辖,由于枞阳县的疫情特点,全市的疫情又有了新的变化。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铜陵市疫情变化的趋势,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也为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传播阻断达标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收集2016~2018年铜陵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钉螺调查数据、疫情监测数据等资料。
二、方法
1.钉螺调查: 每年春秋季按照《钉螺调查技术规范》对全市现有螺环境、环境改造有螺环境和洪水淹没地区等可疑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开展钉螺调查,用敲击法鉴定死活。
2.人群查病: 每年在感染季节后,对6~65岁以上常住居民开展间接血球凝集试验法(IHA)筛查,阳性者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或者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粪检,同时调查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并登记新发和复发。
3.家畜查病: 采用塑料杯顶管法开展病原学检查。
4.疫情监测: 每年按照分层整群抽样原则,选取不同流行类别和类型的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群、家畜病情监测和钉螺调查。
三、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建立三年的螺、病情数据库,描述流行概况和三年间人群、家畜血吸虫病感染率以及现有钉螺面积、新发现和回升钉螺面积、活螺密度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 果
一、全市流行区范围及流行概况
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共计4个县(区)、31个乡镇(办事处)、201个流行村(居委会)流行血吸虫病。4个流行县区中,铜官区、义安区已达传播阻断标准,郊区、枞阳县已达传播控制标准。31个乡镇(办事处)中,6个已达传播控制标准,18 个已达传播阻断标准,7个已达消除标准。201个流行村(居委会)中,9 个已达传播控制标准,157个已达传播阻断标准,35 个已达消除标准。传播控制乡镇和流行村均分布在枞阳县。全市历史累计钉螺面积14 953.09 hm2,现有钉螺面积4 844.92 hm2(枞阳县占比44.46%),现有病人数483人(枞阳县占比45.96%)(表1)。
二、钉螺调查情况
1.钉螺的分布与面积
2018年全市有螺村数106个,比2016增加1个。有螺环境数257个,较2016年下降 9.5%。实有钉螺面积4 844.92 hm2(其中湖沼型垸外占比98.09%,山丘型占比1.91%),较2016年下降0.73%。2016~2018年均未查出感染性钉螺和新发现流行村(表2)。
2.新发现和复现钉螺分布
2016~2018年,全市在7个乡镇18个流行村35个有螺环境新发现钉螺面积394.7 hm2(其中枞阳县占比99.49%,铜官区占比0.51%),均在2016年新发现。在9个乡镇11个流行村15个有螺环境复现钉螺面积173.49 hm2(其中枞阳县占比98.89%,铜官区占比1.11 %),2016、2017年均有复现钉螺。新发现钉螺面积中湖沼型垸外和山丘型占比分别为99.5%、0.5%,复现钉螺面积中湖沼型垸外和山丘型占比分别为95.43%、4.57%(表3)。
表1 2018年铜陵市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和流行情况
表2 2016~2018年铜陵市钉螺调查结果
表3 2016~2018年铜陵市新发现和复现钉螺分布情况
表4 2016~2018年铜陵市疫情监测村螺情调查情况
表5 2016~2018年铜陵市血吸虫病人群、耕牛查病结果
表6 2016~2018年铜陵市流行区病人分布状况
3.钉螺密度
2018年在10个疫情监测村27个有螺环境开展钉螺调查,系统抽样查螺13 755框,查出活螺11 156只,活螺密度为0.811 1 只/0.1 m2,较2016年0.528 3只/0.1 m2,上升53.52%。2016~2018年活螺密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表4)。
三、人群和耕牛查病
2016~2018年,累计开展人群血检573 197人,查出阳性11 277人,阳性率1.671%~2.289%,开展病原学检查11 276人,未查出阳性病人,粪检阳性率为0。三年来,累计粪检耕牛2 759头(均分布在枞阳县),未查出阳性,耕牛感染率均为0,血检查病未开展(见表5)。
四、现有血吸虫病人的分布状况
2016~2018年均未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2018年全市流行村人口数50.92万人,推算慢性血吸虫病人数加上年底尚存的晚期血吸虫病人数,现有病人数为483人,血吸虫病人群推算感染率0.095%,较2016年0.109%下降12.6%(见表6),三年间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五、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分布状况
2018年,全市累计报告晚期血吸虫病病人491例,较2016年499例,下降1.6%,加上新增去除死亡的年底尚存445例。491例中男性278例,女性213例,分别占比56.62%和43.38%。按年龄组来分,25~54岁、55岁以上分别为68例、423例,分别占比13.85%、86.15%。按晚血临床分型来分,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侏儒型分别为310例、170 例、9 例、2例,分别占比63.14%、34.62%、1.84%、0.4%。
讨 论
2016~2018年我市新发现和复现钉螺也大部分在湖沼型地区,此类地区环境处理、改造及药物灭螺难度大,大面积有螺滩地一直无法得到有效处理,钉螺极易扩散[2]。而山丘地区有螺环境多分布在水流缓慢且杂草丛生的低洼和水田等环境[3],钉螺孳生环境不太稳定,屡有扩散现象。2016~2018年我市未发现粪检阳性病人和家畜,人群推算血吸虫病感染率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且呈现缓慢逐年下降趋势,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近年来持续开展以淘汰牛羊为主的传染源控制措施[4]。②全市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显著提高疫区群众血吸虫病防控意识。③疫区经济整体发展,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彻底改造有螺环境。④汛期血防部门防控力度加大,防护工作加强。⑤疫区人群向城市流动或进城务工,接触疫水机会减少。另外结果显示,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缓慢下降,以55岁以上、巨脾型患者居多,说明其病情的复杂性、迁延性、反复性[5],且每年仍有新发和复发晚血病例,说明仍需加大对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摸底调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救治。
自2016年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后,已成为我市血防工作新的重点地区。枞阳县沿江有螺滩地环境面积大,分布广,冬陆夏水的植被类型繁多,牛羊放牧严重,近年来大面积的新发现和复现有螺环境都给钉螺控制工作带来较大挑战。省、市血吸虫病评估的结果显示其传播风险仍然较高,防治力度稍有松懈,都有可能造成疫情的回升[6],部分地区把养殖牛、羊作为农村养殖产业脱贫的重要办法,是造成耕牛等传染源“淘汰难、易复养”[7]的重要原因。
2016年我市洪涝灾害严重,全市流行区铜官区、郊区、义安区、枞阳县均受灾,受灾人数达63.96万人,其中流行区30.54万人,接触疫水人员共计1.1万人。2016~2018年全市虽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实有钉螺面积也呈现缓慢下降态势,但钉螺密度上升明显(上升53.52%),并逐年上升,这与2016年特大洪涝灾害影响密切相关,江水淹没滩地,造成我市局部地区严重的钉螺扩散[8],相关研究表明,洪灾灾害会造成人群接触疫水机会的增加、急性血吸虫病感染风险增加以及钉螺扩散范围与程度增加[9],洪灾后几年钉螺密度和面积会出现一个相对的高峰[10],也与我市钉螺调查结果一致。
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环境类型要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枞阳县仍需大力推进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其他已淘汰牛羊地区需建立一套有效的防复养的监管机制。湖沼型地区要重点对易感环境进行药物灭螺,落实牛羊淘汰、封洲禁牧等措施,消除滩地反复污染[11],降低病情;山丘地区应加大螺情监测力度,开展健康教育,在完善人畜病情防治工作的同时以环境改造为主彻底消灭钉螺[12],防止疫情反复。今后仍需持续加强血吸虫病动态监测,结合风险评估,开展人群、野粪、主要传染源以及螺情的监测,提出预警讯息,评估感染风险,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消除疫情隐患。要加大洪涝灾害后的钉螺调查,评估灾害造成的影响。继续加大重点环境的反复药物灭螺力度[13],强化中小学生、渔船民、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降低血吸虫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