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中心财务管理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
2019-07-29赖小燕
赖小燕
摘 要:急救中心是集抢救治疗、医疗转诊等功能于一体的医疗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相比,其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目前我国急救中心并没有形成完善统一的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急救中心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高效性。本文分析探讨了急救中心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典型性问题,并从收费管理、征信挂钩、信息化建设、预算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急救中心;财务信息化;预算管理
院前急救中心在医疗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生命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急救医疗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有序高效的财务管理方式能提高急救中心的工作效率和效益,极大地发挥其抢救职能。因此,加强急救中心财务管理,对推动我国院前急救公益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急救中心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典型性问题
(1)各地急救中心性质不一,财务管理体制各异
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程度和进度不一,各地急救中心的性质和财务管理体制也存在差异。我国急救中心按财务管理方式主要分为全额拨款、全额拨款差额管理、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等不同的性质。全额拨款为实行收支两条线,所有的支出由财政承担,出诊收入全部上缴国库;全额拨款差额管理为所有的支出财政承担,出诊收入不用上缴;差额拨款为财政和单位按一定的比例或按支出用途承担;自收自支为单位自负盈亏。因此,急救中心财务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統一、可供大部分地区参考的体制,各地对急救中心财务管理模式和资金投入不同,造成各地急救中心发展和运营水平各异。
(2)急救收费项目和标准不统一,欠费问题突出
1.收费项目和标准不统一。大部分城市的急救车在市内出车一定的公里数内每次收取规定的出车费,超过该公里数每公里加收规定的费用,医护人员出诊费以及药费、抢救或其他应急处理费用等另行收取,但项目和标准均有较大差异。以北京、天津为例: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6年印发了《关于印发本市院前急救有关项目价格的通知》,对急救出诊费、急救车出车费、等候费、医疗保障费和本市和跨省市转运服务等都进行了规范定价。从北京急救中心公示的院前急救费用明细清单看,每一项急救医疗服务项目都有定价;2014年天津对院前医疗急救收费进行归并、规范,各种医疗服务收费打包为院前危急重症抢救费220元,包含了所有检查治疗监护急救抢救耗材费用,即由医务人员判定需要采取哪些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措施,即使实施再大的抢救也只能收费220元,担架费用、按公里数计费的车费另外收取,不收取空驶费、等候费、回程费等。北京、天津出台了收费项目、标准尚且不一,实际上有些省市对院前急救并未出台独立的收费标准,仅是将针对医院的诊疗收费标准平移到急救车上。这样,不同的收费项目和收费依据给患者造成乱收费的错觉,损害了院前急救的公益形象,容易招致群众不满。
2.收费问题突出。病人欠费是各个医疗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120的危、急、重抢救的特殊性,加上抢救场所具有持续流动性,送达目的地医院不固定,导致其在欠收费医疗单位中名列前茅,多年来急救中心难以形成一个规范、高效、便捷的收费方式。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急救中心都采取一线医护人员向患者或家属收取现金,开具手工发票,患者或家属持发票至医保经办机构报销,一线工作人员定期向急救中心上缴业务款项的收费管理模式。这种收费方式使财务部门无法对收费行为进行监管,且无法及时收缴出诊收入,非常容易出现截留、挪用及公款私分的现象。
(3)财务信息化系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急救中心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缺乏共享平台。急救中心收费收缴是由多部门共同完成的,财务信息的构建也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完成,但是目前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完善,很多都是独立的、不协同的信息系统,许多数据因缺乏共享平台而无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致使财务部门信息化系统在部门之间被孤立。
(4)预算执行率低
预算执行率低的原因有三:一是预算编制不精确。部分业务部门编制预算前未进行足够的市场询价、调研和论证工作,甚至出现仅以之前年度价格作为预算标准,到采购时发现市场价格远远高于预算价,从而导致只能放弃执行该项目的情况。二是人员的主观认识对预算编制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报送的编制计划未能如实反映单位业务发展需要。三是由于政府采购项目金额较大,如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医疗设备和救护车购置项目等占预算项目比重较大,政采程序繁杂,耗时较长。采购完毕后,急救指挥调度系统的调试安装和培训、救护车改装和上牌入户均需一定的时间。
二、急救中心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强院前急救收费政策的可行性论证,完善各项急救收费项目,健全急救收费制度
尽快制定和出台统一的规范性文件,对急救医疗收费项目、标准和收费办法做出政策性、指导性规定,由各地政府定价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制定统一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每5-10年对收费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以健全急救收费体系,促进院前急救的稳定发展。
(2)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将欠费和个人征信系统挂钩
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增强群众院前急救医疗付费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达国家的救护车大多数是免费,由政府财政承担,但是目前我国的财力还没有这个支撑能力,加上管理不到位可能还会造成“搭便车”现象,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真正需要救治的人得不到救治。此外,急救中心还应开展诚信服务,增强服务功能,对院前急救相关费用进行公示,让收费项目和标准公开透明,接收社会监督。对于欠费现象,可以将个人征信系统挂钩,并在媒体上公开追缴欠款。
(3)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