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精准扶贫审计存在的问题及监督策略探析

2019-07-29杨书想

现代经济信息 2019年8期
关键词:审计监督

杨书想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精准扶贫审计是监督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管理、确保扶贫工作精准运行,进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在分析精準扶贫审计的内涵的基础上,详细剖析了精准扶贫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精准扶贫审计监督的政策建议,以尽可能的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早日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审计;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2-0231-02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根本使命。脱贫攻坚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虽然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各方面成效显著,但在扶贫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扶贫对象瞄准偏离、扶贫资金浪费、扶贫资金违规使用等乱像,严重阻碍了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对我国实现“中国梦”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到了关键阶段,精准扶贫审计是监督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审计监督不容懈怠。因此,需要相关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保证财政扶贫资金落到实处,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

一、精准扶贫审计的内涵

脱贫攻坚是我国中国梦实现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审计署高度重视扶贫审计监督工作,不断加强扶贫审计监督,以规范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扶贫政策落到实处。精准扶贫审计主要是对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一般是指国家审计机构人员在整个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涉及到的单位、个人、资金等依法进行独立审查监督的活动。例如对扶贫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资金去向的调查,对扶贫单位是否符合国家的扶贫要求的调查等等。

精准扶贫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精准扶贫项目立项。立项审计主要检查扶贫项目的立项是否按照中央和省级部门的要求,有无违反相关政策,投资发展方向的合理合规科学性等。第二,所立项目执行情况。是否合理合法地按照项目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使用。第三,地方财政部门对扶贫资金的分配是否按照所立项目的要求,财政拨款有无延期、金额是否短缺等情况。第四,资金管理审计要检查项目支出是否按计划实施,实行招标投标的项目是否按照制度,以及程序的合法性、手续的健全性。第五,资金效益审计主要审查和评价资金使用后产生的效益,不仅是评价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还要客观评价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精准扶贫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前审计工作不到位,扶贫对象标准不清晰

一些地方在认定、上报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中没有制定统一标准,主要表现在贫困户识别错误、建档立卡数据信息不规范、扶贫对象脱离贫困线标准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即便制定了标准也很难按照统一方案和要求实施。有些地区为了尽快完成工作竟出现抽签决定低保户,甚至出现提前约定共分建档立卡户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补贴的恶性事件。比如,信阳市审计局的审计人员发现该市某国家级贫困县精准扶贫的建档立卡人员识别存在问题,经整改后,将不符合被扶标准的一百多人全部取消资格。可见,事前审计工作不到位,扶贫对象认定不清将大大降低扶贫成效,精准扶贫审计应当加强对贫困对象的识别、明确扶贫对象的认定标准,确保数据信息的规范性,进而为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提供保障。

(二)审计项目繁多,精准扶贫审计覆盖范围有限

首先,扶贫资金项目繁多,范围较广,如个人帮扶资金,地方教育脱贫资金、产业脱贫资金等。其次,扶贫资金项目多部门参与,如扶贫办、发改委等部门,都是扶贫的中坚力量,不乏有出现扶贫项目重复、资金交叉使用的情况,管理者和资金下拨环节众多,全面详尽地审计难度过大。另外,财政扶贫资金和需扶贫项目的分布较为分散,而且大多地处偏远,环境差条件艰苦,审计成本高。因此,政府扶贫范围之大,深度之广,很多扶贫项目由于人员、时间、精力方面有限,无法实施审计,覆盖率低。

(三)审计能力薄弱,缺乏高素质审计人员

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也有待提升,尤其是在地方审计部门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审计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专业性较强,对精准扶贫进行审计更是事关国策,要求从业人员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从人员并没有足够的能力胜任这一工作,有的甚至从未接触过相关知识或审计行业。比如有部分审计人员是转业军人,学历层次较低。再加上审计人员人数较少,审计预备人才更加有限,这为精准扶贫的持久性和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考验。所以实际开展工作的切实有效性难以保证,影响审计结果。

(四)审计成果利用度不高,审计整改成效不足

我国开展精准扶贫之后,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工作也随之进行,通过审计整改,扶贫违规现象有所好转,但依然存在扶贫审计整改不到位,“屡审屡犯”等情况。地方审计部门对扶贫项目出具审计报告,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但由于对非重点扶贫地区审计出现的问题重视度不够,这些问题就很难及时整改解决。我国的扶贫审计的流程,先是由地方上审计部门管理,审计结果经由地方审计部门给出建议再上报给上级部门。地方审计部门还存在着审计报告过于单一,无法全面揭露地区的实际问题,因此国家允许地方审计部门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自行处理,复杂的问题需要反复整改,整改不合格直到合格为止。由于权力方面有限,所以很多问题查出来之后,自己没有权利整改,而且整改方面需要借助其他部门的协助,也就导致整改不合格、整改效率低下、整改不积极等问题。

三、完善精准扶贫审计监督的政策建议

(一)审核扶贫对象资格,增强审计精准性

众所周知,扶贫资金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将扶持资金用到实处,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因此,精准扶贫审计应当加强对贫困对象的识别、明确扶贫对象的认定标准,确保数据信息的规范性,进而为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提供保障。基于此,需要审计监督人员深入群众,对贫困户进行家庭走访或者实地调查,获取到真实可靠的贫困户信息,从而建立完善的贫困户档案,为后续有效地展开精准扶贫工作创造条件。

(二)利用大数据,扩大审计覆盖面

大数据有储存量大、数据真实多样的特点。审计人员通过与相关部门直接建立数据接口,无需实地走访调查,即可获取详尽准确的审计资料,既节约审计时间,又节约审计成本。大数据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储存能力,令审计人员可以对所有扶贫项目的数据进行搜集、分析和处理。大数据用于精准扶贫审计,使审计工作由原来的抽样审查、发现个别问题转变为整体分析、发现普遍存在的缺陷,从而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可靠性。同时,消除个别违规操作单位人员的侥幸心理,减少不法行为。最后,覆盖所有扶贫项目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从宏观角度上客观地评价扶贫政策制定的合理合规性和具体实施情况,而非局限于发现某个项目的某些特殊问题。

(三)改善审计队伍,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由于精准扶贫审计工作的审计对象复杂,项目繁多,工作难度较大,且战线较长,因此高质量的审计人才长期匮乏,所以地方政府有必要通过公开招考吸引会计、审计、计算机等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加入扶贫审计队伍,为精准扶贫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提供集中培训机会,邀请专家解读扶贫政策,督促扶贫审计人员培训学习,并适时进行思想教育,确保审计人员熟知相关精准扶貧政策,熟悉审计的新思想、新方法,与时俱进,能够结合扶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监督计划,进而提出合理有效的审计整改意见,全年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四)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加强审计整改监督

利用好审计结果的第一步就是提高扶贫审计报告的质量。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仅有利于工作人员寻找相关信息,提高报告利用效率,也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报告的编写必须能够真实反映出项目的实际情况,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客观实在地展现在报告上,并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议。实行公告制度也有利于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实时发布审计动态,可以让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审计进展。为了充分利用好审计结果,各级审计单位应当部门协调一致,互相沟通,共同监督整改工作的实施,按计划进度进行,并及时向上级递交审计报告,提高对结果的利用率。此外,可以适当给扶贫区政府一些权利,在审计发现的小问题上,可以自行解决,但必须将发现的问题、处理方法、整改后的成效以报告的形式递交上级部门。审计部门也要对这些由地方政府自行整改的项目进行审查,避免出现虚假、敷衍整改的情况。同时,与纪检部门、司法机关等部门联合,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不法行为进行惩戒,为精准扶贫审计工作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审计监督
前移审计监督?预防腐败滋生工作机制研究
浅谈独立审计招投标制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