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对分课堂”模式的应用研究

2019-07-29丁元黄昭彦郑春华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应用策略

丁元 黄昭彦 郑春华

【摘 要】本文论述“对分课堂”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应用,分析“对分课堂”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引导组织能力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充分地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线下自主学习讨论与交流、教学班级和人数规模过于庞大等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改革和完善学习考核的实施过程与评价体系,促进和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课堂实践等综合能力;创新课堂设计形式,增进师生互动交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对分课堂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C-0134-03

“对分课堂”是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其将课堂教学过程从时间上清晰分为三个环节:讲授(Presentation)、内 化 吸 收(Assimilation)和 讨 论(Discussion),分别简称为P、A、D,因此,“对分课堂”也称为PAD课堂。它的核心理念是在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吸收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本课题组在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2017级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实践和运用“对分课堂”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促进新兴教学模式的改革,仍需对其的应用研究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

一、“对分课堂”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探索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精神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模式。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问题,使得教学的实效性不足。“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很好地体现了和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目标追求。其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创新和改革的价值: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思辨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学习的懈怠性和被动性。科技时代的信息传播范围广、频率快,当代大学生是一群“思维活跃、个性彰显、自由奔放”的群体,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适用于当前,“对分课堂”模式的提出,更强调提升能力是教育的本质。二是有利于提升教学实效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讲授的作用,又给学生留有探索知识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促进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分课堂”模式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运用与反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课题组的每位老师在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任课,为更好地研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按照课程内容划分不同的实践对象和阶段。笔者选取了2017级和2018级的部分应用本科教学班“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实践运用,实践的对象是大一新生,他们具有学习活力足、好奇心强、自我表现欲高等特点,更适合于或倾向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配合。首先,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在网络教学平台发放和展示教学知识点,以便于学生在课后随时了解课程要领内容和学习的主题。之后,根据2017级和2018级应用本科班不同的教学课时安排着手实施,2017级是每周1次课2课时,2018级是每周2次课4课时,相对来说,2018级本科课程安排时间较为充分和连贯。两届学生的第一周第一节课由教师讲授学习的步骤和方式,第二节课则以问题的导入侧重点讲授课程内容,第二节课前20分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讨论主题和方向,布置课后任务,主要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形式多样。完成过程中可在网络教学平台先行留言或讨论,建立交流讨论区,学生可根据相关主题进行探讨,或上传表达个人观点的视频等。第二次课第一节课前25分钟,由学生展示分组探讨的结论与成果,最后进行15分钟教师总结,点评优秀成果,師生互动,强化和概括知识点。

三、存在的问题

在为期一年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与实践下,产生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负担减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活跃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形式生动活泼。但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师教学感受的调查与研究,可以发现“对分课堂”模式在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教育的目的是启发智慧,发掘受教育者的脑力和能动性。“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鼓励思辨,给学生创造机会自主学习,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自主学习,都面临“逃课率高”“参与度不足”等现象。调查发现,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和参与动力不足的原因有:57.5%的学生认为“课程实用性不强”,45.1%的学生认为“理论枯燥、抽象无法吸引”,53.4%的学生认为“课件形式,讲授形式不够新颖、生动”。因此,“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应当以提升学生参与度、增进学习吸引力为主题。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有效地实施与开展教学。

(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分课堂”教学对教师的作用和角色定位有了更高的要求,它提倡教师对课程进行精要掣领式的讲授,教师知识储备应足够扎实、丰富,还需要良好的教学艺术和技巧。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讨论交流进行把控,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较能应付自如,尤其教学讲授环节若时间把握不当,或问题切入点针对性、典型性、诠释性不强,即不能由浅入深地进入理论讲授,教师无法实现课堂的引导、组织、调控的作用。例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中的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切入问题“人是什么”和“人生观是什么”,则会产生不同的讲授内容与层次。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应用策略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在《路基工程》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浅析微课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水平井钻井技术及其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探析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