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探究
2019-07-29郭忠芳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归为心理疾病矫正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简单化的德育、教学手段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出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育人环境、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开展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 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C-0116-03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即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力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同时,该纲要也明确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要创新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也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有效设计。本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问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
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家庭贫困、适应不良等原因,心理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所产生的自卑退缩心理
很多高職学生抱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期待参加高考,但来到高职院校后,发现学校和他们理想中的大学有一定的落差,看着昔日的同窗好友进入理想大学而自己未能如愿,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卑心理,个别同学甚至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身份,回避当前的现实。
(二)无法适应高校生活而产生的困惑或焦虑
高职学生在进入到大学之后,由于自身缺乏良好的基础,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有所欠缺,在短时期里难以融入大学生活。同时,学校的管理制度严格,他们不愿意服从,管理越多,越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适应不良导致学生会产生困惑焦虑等负面心境。
(三)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导致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高职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能正确地树立人生目标,部分学生还保持着原来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使得他们无法在短时间里跟上大学的学习节奏,如果有空闲时刻,一般也不会积极给自己增加压力。就个人成长的规划而言,没有明确的目标;一些学生则是把目光放在当下,未能更好地考虑未来;对于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猎奇心理,也没有积极进取的上进心态。
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在本身的发展诉求和人生规划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校方多举并措,在心理上予以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文素养课程,对高职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但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还存在一定问题。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的课程,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课程的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归为心理疾病矫正咨询,不符合学生心理成长需求
部分高职院校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视作诊治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一个关键途径,这样的模式可以满足个别有需求的同学,但同时这样的课程模式也造成老师将工作重心放在一些负面案例的处置上,虽然能为个别同学解决困惑,但不符合普遍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简单化的德育,没有区分心理品质和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后发展课程,普遍存在师资不足、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是由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转型而来,导致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同于德育,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教学手段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师资不足、大班上课等原因,部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存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还是采用满堂理论灌输的方法,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心理体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很多时候跟不上学生日渐提升的心理发展需求,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发展方向。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其主要理论包括积极的世界观和积极的认知、幸福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待社会的积极态度。传统心理学总把研究对象放到存在问题或者病态的人群身上,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的或者有潜能的人。积极心理学研究希望能够通过积极理论,帮助人们发挥积极潜能,提高生活质量,感受生活的幸福和美好。人类过多的严重的消极情绪,是人类一切身心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进入文明、和平的年代,更应该研究积极心理学,让人类的生活更幸福、美好。
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积极的生活与积极的主观体验,注重学生创造力、爱、智慧和生活满意度的培养,注重培养人的内在力量。具体包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积极适应高职的学习生活,树立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的心态,能够悦纳他人、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正确对待恋爱中的问题和挫折,树立崇高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个人发展的坚定信心。
事实上,外国许多名校在早期就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把握个人的幸福,因此也被叫作幸福课。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参考这一模式,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将心理健康教育由过去的“诊治心理疾病”转为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处理问题,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生活。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一)以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教学目标设计的中心
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要达到学生的积极心理成长需求,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具体包括良好的适应能力、幸福感、自尊、自信、自爱、关心、责任心、情绪控制、热情、包容、及时等。要着眼于大学生身心潜能的全面开发,培养其积极的心理素质和个性,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设计教学内容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积极心理发展的需求,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适应新环境。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适应良好,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身心潜能。通过本章教学设计,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石。
2.接纳真实的自己。个体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比他真正是一个怎样的人更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而行动的。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才能在环境的适应、个体的发展上获得较满意的结果。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建立准确积极的态度,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
3.塑造健全人格。人格是影響一个人幸福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我们生活的客观环境是如此相似,但人们对幸福的感受性却是大相径庭。人格决定我们如何面对身边的事情:一个性格良好的人即使在哪里都是会感到快乐,而一个性格不好的人,也许会把所有的快乐都看作不快乐。一个人持久不变的便是他的人格。以积极心理培养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应该把塑造健全人格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4.情绪管理。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积极的情绪促进健康,消极的情绪损害健康。良好、愉快的情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不仅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保证,还是促进生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5.人际和谐。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离不开和他人的交往。人们通过人际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结成一定的群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意义。
6.爱情与性心理健康教育。爱情是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人生就是寻找爱的过程。爱情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激励、情绪上的欢愉、生活上的充实,但也会带来伤痛和消沉。大学是学生学习独立生活和充分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要学会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处理好恋爱中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为人生带来幸福。
7.生命教育与幸福人生。生命是美好的,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宝贵生命,应该拥有积极的良好的心态,认真对待生命,做生活的强者。只有热爱生命,才可以更好地体验积极幸福的人生。
(三)创设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体验的教学模式,积极环境主要指教学过程中良好人际氛围的营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态度和与学生的互动,对积极的育人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教师应有积极的教学态度。是否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育人环境,主要因素来自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积极。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态度是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消极态度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应对教学充满热情,在工作中期望自我实现和建设更好的世界,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影响学生。
2.教师的关怀、信任和尊重。教师的关怀、信任和尊重是创造积极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学术知识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后的分享,教师的关怀、信任和尊重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保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我,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体验。
(四)采取积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要在积极的教学理念指引下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在教学理念上,可以采用主体性教学、学生朋辈辅导、建构主义等积极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体验活动、角色扮演、情境表演等方式,也可以用团体训练、心理测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形式。
(五)创建积极的课程评价体系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该更关注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质量,打破原有的以掌握知识的多寡来评价的思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课堂出勤表现、课下实践活动(感恩日记、情绪日记、积极人格训练表)、自我成长分析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从多角度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并肯定大学生,每个评价指标都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服务。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即将走向社会参加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成长状况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建设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更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的培养,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郭晓霞.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校园心理,2018(4)
[3]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4]吴艳丽.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2018(10)
【作者简介】郭忠芳(1981— ),女,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育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双学士,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