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职汽车维修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019-07-29莫荣珍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高职

【摘 要】本文论述“互联网+”时代高职汽车维修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汽车维修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分析“互联网+”时代高职汽车维修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并提出“互联网+”与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要可以通过技术层面“+”、服务模式层面“+”以及教学模式层面的“+”来实现;同时,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首先更新理念,主动融入“互联网+”的变革之中,搭建“互联网+”的“教、学、做一体化”平台,掌握“互联网+”跨界的应用技术,提升“互联网+”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  汽车维修营销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C-0114-03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等11项具体行动。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得到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成为传统业态改革以及公共服务变革的重要平台,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推手。

“互联网+”教育作为“互联网+益民服务”的行动被纳入《指导意见》中,该意见提出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并进一步指出要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互联网+”的融入,将对高职人才培养以及职业教育本身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以汽车维修营销专业为例,从汽车维修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互联网+”对人才培养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同时谈谈“互联网+”时代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一、汽车维修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汽车维修营销专业主要包括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改装技术等,这些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知识结构单一陈旧。教师大多来自本科院校的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汽车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缺乏前沿新技术知识和技能,更缺少具有“互联网+”知识结构的跨界复合型人才。

第二,实训基地及实训模式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随着近年来推行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大多数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企业调研,尤其是对汽车4S店的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各岗位的一般能力与核心能力需求,根据需要完成的典型任务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实训基地的总体构架。但实际上,由于大多院校的调研基本是集中于各类4S店,其最终结果还是呈现出传统4S店的仿真版或模拟版,开展的各类实训也基本上是按4S店的流程来进行。尽管有些院校引入新能源汽车类实训项目,也仅是从技术层面增加一个新能源汽车种类的实训而已。

第三,课程设置滞后。很多高职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雷同。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尤其是以汽车或交通冠名的职业院校,理应成为引领本地区汽车维修、服务与营销业态发展的标杆,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这类院校汽车维修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能体现出这种特点,4S店的架构总是被模仿,无法被超越,“互联网+”还没有真正融入课程体系。

第四,教学模式传统单调。高职院校汽车维修营销专业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的教学模式。甚至有的还是采用“傻瓜式”的示教板和示教系统,与真实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相差甚远。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信息化手段逐步使用到教学上,但主要还是较为简单的PPT,类似于“黑板搬家”。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始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但由于课程设计不到位,很多学生停留在“做中做、反复做”层面,没有达到“做中学”的效果,“互联网+”教学没有真正“+”到教学实施环节之中。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汽车维修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原来看似不相干的汽车行业与高科技IT产业以及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始加速融合,传统汽车行业迎来技术上的革新和发展模式的革新,汽车行业衍生出大量的车联网、汽车云平台服务商、汽车服务集成商等新型企业。肩负着为行业企业培养数以万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必须主动对接业态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策略。李海东、黄文伟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一文中指出,高等職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断变化和动态发展的,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遵循适应性、多样性、多因素分析和针对性原则。职业教育既要适应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又要适应学生成长成材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企业岗位多样化特点,为学生提升多样化的成长途径。按照这个原则,高职汽车维修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考虑“互联网+”对汽车维修营销行业业态思维,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组织、管理模式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要考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变化,要培养善于应用互联网技术从事汽车维修、营销、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还要考虑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跨界融合,应注重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汽车维修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互联网+”时代,汽车维修营销专业要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互联网+”技术和营销模式,善于跨界和创新的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和服务型人才,就必须从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作为职业教育本身,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转变;二是作为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相关的专业而言,需要探索“互联网+”对汽车智能技术的融入,并从技术层面带来课程体系改革;三是从服务类专业的特点出发,需要充分了解“互联网+”平台对传统服务业的冲击,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构相关的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具有“互联网+”思维并善于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各类服务业务的能力;四要呼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动,培养善于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创业创新的人才。简而言之,就是要探索“互联网+”汽车维修营销及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到底“+”什么及如何“+”,让“互联网+”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说来,至少可以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一)技术层面“+”。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智能汽车”“无人驾驶”等都是技术层面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融入,汽车将可以通过后台远程操作,远程控制、远程检测、远程智能干预等将成为现实。这些新的技术应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体现出职业院校在技术上的优势,培养在技术上能引领和服务区域业态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二)服务模式“+”。“互联网+”的融入,将对汽车维修、营销、服务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是远程诊断将成为可能,就像医生远程对病人进行诊断一样。二是智能保养调节成为可能,运行中的汽车可以通过智能芯片与服务器相通,可以即时获得汽车相关数据,由服务器对汽车的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指令对汽车进行调节,以确保其在高性能状态运行。三是远程联合指导维修成为可能,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远程专家的指导,实施对汽车进行DIY式的保养、维修。四是维修、更换、救援上的“互联网+”服务的融入,当汽车需要进行维修、施救时,可以启动关联的流程,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价格、最便捷的途径获得技师的服务以及需要更换的部件速递服务。五是各4S店之间的互联,包括技术协作、人员共享等服务,让每个4S店拥有一批共享技师,可以有效拓展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这些影响必须反映到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过程之中,要培养善于运用“互联网+”资源、平台的未来共享型技师。

(三)教学模式“+”。“互联网+”对教学模式的融入也是多维度的。一是需要与行业企业一起,共同搭建一个“互联网+”的教学做一体化平台,提供教与学的互动直播、课程随时回看、随时在线答疑、师生桌面同步、集体研讨同步等功能,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二是资源建设方面,依托平台集聚教学的实践资源、师资资源、案例及项目资源,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和“源源不断”的效应,使教与学的资源丰富、多样、高质以及时时更新。三是在具体的实训课堂实施层面,学生利用扫描二维码或图像识别等手段,直接获得对各式车型、各式构件的知识以及操作的实时、动态的指导;或者通过输入故障描述,得到远程的维修指导;甚至是一对一、Step  By  Step的指令与分析讲解,实现教师的远程化。

四、“互联网+”对汽车维修营销专业教师的挑战

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互联网+”将不可阻挡地融入汽车专业技术、服务和营销等领域,《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实施“互联网+”人工智能重点工程,要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创新服务,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人工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随着智能汽车、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出现,教师必须紧跟技术的前沿,通过汽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设立跨界交叉的创新平台,提升对汽车智能辅助驾驶、复杂环境感知、车载智能设备等技术的了解,提升跨界的能力。此外,《指导意见》还指出要实施“互联网+”创业创新行动,要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因此,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要对汽车维修营销专业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探索在汽车技术服务、汽车配件快送、配饰产品营销、汽车保养指导、汽车保姆、汽车购车帮手、二手车评估、汽车自助保养、汽车美容养护等领域的“互联网+”创新创业。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用“互联网+”的思维去解决传统的问题的能力,从而在理念层面、技术层面和教学层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围绕汽车技术服务、营销、教学的“互联网+”平台,提升调动、运用社会资源的协调能力,提升企业参与平台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提升“互联网+”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教学资源的制作能力,为平台提供丰富、即时的教学资源;三是要全面提升个人跨界的学习能力,提升“互联网+”智能汽车的技术水平,适应乃至引领行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四是要提高“互联网+”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水平,组织学生推行“互联网+”下的教学改革;五是要提升创业创新的指导能力,指导学生充分运用“互联网+”带来的平台、资源、技术以及服务模式的优势,创新创业方式,服务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

当前,“互联网+”已经开始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影响和引领着业态的改变,这种变化是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作为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引入“互联网+”的理念,站在“互联网+”的前沿,主动引入“互联网+”的教、学、做平台,引入“互联网+”的技术,才能培养适应乃至引领业界进行“互联网+”变革的实用型人才,汽车类专业如此,其他专业也如此。

【参考文献】

[1]韩先满.“互联网+”视野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与管理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

[2]周立迎.“互聯网+”汽车服务工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2016(3)

[3]李海东 黄文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广东教育,2016(1)

【作者简介】莫荣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技术系讲师,技师,研究方向:汽车技术。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