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2019-07-29冯素恒宋汪洋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程结构高师院校教学改革

冯素恒 宋汪洋

【摘 要】本文分析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残缺不全、实践课程效果不明显、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明确课程目标,建立开放、实用的课程体系;开放课程资源,建立实践共同体;构建以实践为取向的课程结构。

【關键词】高师院校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教师教育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共同体  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C-0052-02

高师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机构,对促进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培养符合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小学教师,很多高师院校根据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精神,深化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本文试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索。

一、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残缺不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质量对教师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教育的改革应该从课程改革入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具备多科教学能力的综合应用型小学教师。但是,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类型存在过于单一而残缺不全的情况。如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教材教法课程只设置了语文、数学两大学科的教学法课程,而对英语、艺术、科学以及其他有关学科却没有设置相应的教学法课程。这种课程模式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只能胜任语文、数学两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而不能成长为具备多学科教学能力的综合型的新时代教师。

(二)实践课程效果不明显。在高师院校中,存在着只重视师范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轻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的现象。体现在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的考核不够完善,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教师和学生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实践课程所取得的效果不明显,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能够成长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小学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才能提高。

(三)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颁布后,高师院校加大了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增加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课程的比例;实践课程的学分、课时数都能够达到甚至超过《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但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脱节。表现在:一是理论课程缺乏实践经验的有效支撑。如理论课程的教学,学生接收到的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理论知识,没有能够得到实践经验的支撑。这种课程设置“大都以学科为取向,以学科的体系性和逻辑性为特征,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的支撑,课程内容空洞抽象、脱离实际的现象突出”。二是实践性课程缺乏理论指导。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课程的设置,没有能将教育实践课程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全过程,只是把教育见习、实习实践安排在学生毕业学期,在最后阶段学生学习完所有的理论课程之后进行突击式的实施。这样的实践性课程对教育理论知识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学生也已把理论知识遗忘很多,不能够把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因此,学生不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过去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使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

二、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机构,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三方面的要求:教师能力、教师知识、教师精神。可见,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现阶段,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还相对薄弱,以致培养出来的新教师在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另外,部分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而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课程设置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因而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课程,还应融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够以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面对未来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满足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凸显实践取向理念的地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课程理念,而且还强调“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中对凸显“实践取向”的科学理念还有所欠缺。一是延续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重视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对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和建构;二是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与办学基础,为了实现实践学分与实践课程学时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采取了分散、放羊式的实习方式,安排学生到小学进行实习却不安排教师随从指导,或是安排一些不上专业教材教法课的教师进行指导。这种方式的实习,虽然学生能够参与真正的教育教学实践,但学生在实习中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与转化,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更不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因此,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树立实践取向的课程理念,注重教育实践的系统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理论、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

(三)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要求。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影响。地方高师院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视专业学科理论、轻视教学实践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师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致使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在质量上无法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质量的要求。

基础教育新课改对教师越来越高的要求,给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提出了新的难题:怎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标准、高水平的小学教师?为解决这一难题,适应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设置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需要的课程新体系,成了当前促进地方高师院校本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身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途径

(一)明确课程目标,建立开放、实用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是课程理念具体化的体现,在课程改革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核心地位。只有确立明确的课程目标,才能够建立起开放而实用的课程体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课程目标和过去的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比较,对教师基本职业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现在将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分解为“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大目标领域,而对每一个大目标又进行细化并明确要求,这凸显了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高师院校应该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建立起开放、实用的课程体系。

(二)开放课程资源,建立实践共同体。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组成课程资源的所有要素之中,专业导师资源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可以发挥教师资源的优势,组建一支由小学优秀教师、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教育实践指导队伍,结合本校小学教育本科学生的优势形成教育实践指导共同体。这种教育实践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促进高师院校与小学的相互合作、相互渗透,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保证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与前沿性,造就一个实践与理論互相融合的高水平的教育实践指导团队。

(三)构建以实践为取向的课程结构。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原理、规律以及概念等的理论知识;而对于实践课程,学生学习中也仅此是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因此,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有必要建立一种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接轨而又具有开放性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因此,在课程结构中应渗透“实践为重”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注重实践取向的思想,而且在课程结构中也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使教师教育课程能够真实地体现丰富的教师专业,也让教师教育课程可以鲜活起来。但“实践取向绝不是轻视或者排斥理论的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践取向作为小学教师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有其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此外,突出实践取向还应改变传统课程实施以单一的讲授为主的现象,强化把实践融入理论学习中、中小学课堂实践与教育教学方法学习紧密结合思想,重视培养教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和实施,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高师院校应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推进教师教育课程由传统的理论化、学科化、学术化向职业化、专业化和实践化的转变,努力构建结构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2]王艳玲,苟顺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一种整合的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3]谷晓红.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之重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5)

[4]陈威.“实政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里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冯素恒(1973— ),女,广西贵港人,硕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小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宋汪洋(1970— ),男,广西贵港人,硕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小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课程结构高师院校教学改革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试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与类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