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疼痛临床护理分析
2019-07-29纪光州
纪光州
【摘 要】目的 研究微波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临床护理。方法 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确诊的15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均有75例,对照组只实施微波照射治疗,研究组在微波照射治疗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对比分析兩组患者治疗后的皮肤意外破损、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情绪状况。结果 护理措施结束后,研究组患者皮肤意外破损、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焦虑、抑郁的水平相对于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对采用微波照射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增加细致的临床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提高其在治疗期间的满意度,对疱疹病情的痊愈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微波照射;带状疱疹;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7-03--01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在临床工作中极容易碰到的皮肤病之一[1],它是由于患者体内感染的疱疹病毒所致,患者通常在背部或腰部出现条带状、沿神经根走形的疱疹样皮损,伴剧烈疼痛等不适感,患者常常求医欲望强烈,迫切希望能快速控制病情,缓解不适[2]。临床通常采用微波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此研究方案旨在研究对带状疱疹患者在微波照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细致的临床护理后,患者情绪及并发症的改善情况,现将研究情况总结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者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确诊的150例带状疱疹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均有75例:研究组包含38例男患者,37例女患者,年龄21-78岁,平均(50.63±1.63)岁;对照组包含40例男患者,35例女患者,年龄24-79岁,平均(52.25±1.41)岁。所有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实施微波照射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则在微波照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细致的临床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病人入院后,向患者耐心的介绍本次病情和接下来的治疗方案,打消病人心中的疑惑。在MRI检查之前,告诉病人本次检查的注意事项与目的,缓解其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耐心倾听病人的陈述,适时安抚其情绪,让病人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接受接下来的治疗。②开始治疗前,应仔细检查各仪器状态,确保其能够安全高效的完成接下来的治疗;温柔的帮助病人暴露需治疗的部位,做好治疗前各项准备工作。③治疗时,将仪器探头准确无误的对准需照射的部位,并将该探头固定好,确保其不会来回滑动,治疗中应严密观察病人情绪变化及皮肤反应,如果病人有严重不适要及时向医生反映,以便快速处理。如果治疗部位位于病人面部,还要做好眼睛的防护工作,令病人紧闭双眼,采用不透光的纱布多层覆盖,防止微波误伤眼睛。④治疗结束后,仔细观察病人治疗部位皮肤反应,询问病人有无不适感,并告诉病人治疗后的注意事项,以及下次治疗的时间。⑤对于皮疹的护理,应嘱咐病人健侧卧位,不要反复摩擦皮疹,预防感染,对于比较大的水疱应该提前抽取疱液,然后再进行放射治疗。对于疼痛特别剧烈的患者,可以让其服用一定量的镇痛药辅助微波治疗[3]。
1.3 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皮肤意外破损、感染的发生情况及SAS、SDS评分。该评分越高,患者抑郁焦虑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形式是X±S,用t-test,计数资料选取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皮肤意外破损、感染的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皮肤意外破损、感染的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SAS、SDS评分比较
研究组SAS、SDS评分相对于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带状疱疹通常是患者曾经感染过的疱疹病毒重新活动导致,患者一般都有剧烈的神经痛,和沿神经根分布的条带状疱疹。发病机制方面,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病人免疫力下降导致,因此该病在老年人中更加常见[4]。
针对皮损的疼痛治疗,目前普遍采用微波照射的方法,微波对皮肤的穿透能力强,其具有的能量能调动照射部位的血液循环,减轻该部位炎症反应,利于水肿的消退,并且病理生理学研究提示微波可以被照射部位的神经根吸收,起到很好的镇痛作用。微波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效果确切,但是单纯治疗措施忽视了病人心理感受等方面,不够全面,而在微波照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细致的临床护理,能克服单纯治疗的不足,良好的沟通能有效缓解病人因疼痛等不适感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系统化的护理措施能减少皮肤破损及感染的发生率。本次研究也证实研究组皮肤意外破损、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相对于对照组均出现明显的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有力佐证了对带状疱疹患者在微波照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细致的临床护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十分适合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伍小敏,于泳健,王宏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03):352-354.
张在伟.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1):2944-2945.
刃温勇.针灸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4):435-436.
王艳珍.刺络放血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心理医生,2016,22(6):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