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氧气雾化吸入的效果观察
2019-07-29尚莉
尚莉
【摘 要】目的 研究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氧气雾化吸入的效果。方法 选择从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中接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治疗的患儿70例,依据治疗时间平均分为T组与G组,其中T组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治疗,而G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喘息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与两组患儿治疗效率。结果 通过数据可知,T组患儿的喘息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G组患儿,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数据可知,T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4.59%,明显高于G组患儿的总有效率81.08%,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氧气雾化吸入的效果更显著,是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氧气雾化吸入;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7-03--01
引言:在临床上,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是一种常见病,此病发病率高,起病急,临床表现为缺氧、咳嗽等。患者抵抗力较弱,由于年纪小不能自行咳出痰,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感染,特别是患儿肺部,常规的治疗方式就是转变患儿症状,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为了研究新方法,加强治疗效果,选择从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中接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治疗的患儿70例进行实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从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中接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治疗的患儿70例,依据治疗时间平均分为T组与G组,其中T组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治疗,而G组给予常规治疗。其中G组患儿中有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纪最小1岁,最大10岁,平均年龄为(4.2±1.3)岁,病程为(7.6±3.1)小时;T组组患儿中有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纪最小8个月,最大9岁,平均年龄为(3.8±1.4)岁,病程为(8.6±3.3)小时;两组患儿不管是年纪还是性别等皆无明显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G组应用常规方法,其中包含抗病毒、应用化痰药物等。而G组在其前提下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法,主要内容有:正确连接雾化设备与氧气流量装置,之后把七十五毫克的盐酸氨溴索添加到霧化设备之中,给患儿佩戴面罩,且指导年纪较大的患儿正确利用喷嘴,且调整氧气流量,保证患儿呼吸政策,可以通过雾化直接进入身体之中,治疗次数一天两次,一次二十分钟,持续治疗五天左右。
1.3 评定标准
第一,对比两组患儿喘息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第二,两组患儿治疗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喘息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
通过数据可知,T组患儿的喘息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G组患儿,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见表1。
2.1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率
通过数据可知,T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4.59%,明显高于G组患儿的总有效率81.08%,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是一种常见病,此病发病率高,起病急,临床表现为缺氧、咳嗽等。患者抵抗力较弱,由于年纪小不能自行咳出痰,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感染。氧气雾化吸入能够有效结合化学方法与物理方法,应用雾化装置可以把药物变成雾液颗粒,利用吸入的手段让药物直接作用到患儿的肺部,进而起到清洁和消除肺部炎症的作用,为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法。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数据可知,T组患儿的喘息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G组患儿,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数据可知,T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4.59%,明显高于G组患儿的总有效率81.08%,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氧气雾化吸入的效果更显著,是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刘晓娜.观察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氧气雾化吸入的效果及护理[J].临床研究,2019,27(05):157-159.
朱绍会.氨溴索氧气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1):69-70.
夏雪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0):131-132.
安亚珍,周艳梅.2种雾化吸入方法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0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