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3用于小儿佝偻病预防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07-29杨兴莉
杨兴莉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维生素D3对小儿佝偻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2月于我院出生的佝偻病高危婴儿共2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婴儿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婴儿给予维生素D3干预,剂量为每日400IU。实验组婴儿给予维生素D3干预,剂量为每日800IU。对比观察两组婴儿不同时间点的血清磷脂酶活性、佝偻病检出率、1岁内前囟门闭合率、乳牙萌出时间。结果:实验组婴儿的不同时间点磷脂酶活性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佝偻病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囟门闭合率、乳牙萌出时间,两组婴儿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使用维生素D3可以有效的预防小儿佝偻病,尤其对佝偻病高危婴儿效果更好,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应用。
【关键词】维生素D3;小儿佝偻病;预防;囟门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vitamin D3 on rickets in children. Methods: A total of 260 high-risk infants with rickets born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Febr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infant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Infa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vitamin D3 intervention at a dose of 400 IU per day. Infa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vitamin D3 intervention at a dose of 800 IU per day. The serum phospholipase activity, the detection rate of rickets, the rate of anterior cardia closure within 1 year old, and the eruption time of deciduous teeth were observ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Results: The phospholipase activity values of the infa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p<0.05,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detection rate of ricke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closure rate of the cardia and the eruption time of the deciduous teeth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 High dose of vitamin D3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rickets in children, especially for rickets high-risk infants, and it has high safety and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Keywords vitamin D3; rickets in children;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7-03--01
佝偻病是我国儿科的重点预防疾病,也为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随着我国建国后对佝偻病的防治工作的大力推广、强化维生素D干预,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且重症佝偻病明显减少。佝偻病根据其发病特点的不同分为四种,分别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低血磷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晚发性佝偻病及先天性佝偻病四种,其中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为常见[1]。此疾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的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并引起儿童骨骼在生长过程中不能正常沉淀钙盐,形成骨骼病变为主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小儿佝偻病严重患者较为少见,但是轻度及中度仍有发生[2]。维生素D3是目前对小儿佝偻病预防的主要方法,但是对高危佝偻病婴儿使用剂量仍有争议,为分析不同剂量维生素D3对小儿佝偻病的预防干预效果及使用安全性,现进行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資料
1.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2月于我院出生的佝偻病高危婴儿共2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婴儿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0例,男70例,女60例,日龄为2~21d之间,平均为13.98±3.09d;孕周为30~39周之间,平均为37.09±2.11周;早产儿101例,双胎5例,三胎3例;婴儿母亲年龄为20~39岁之间,平均为32.12±5.01岁;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79例。对照组130例,男70例,女60例,日龄为2~21d之间,平均为13.98±3.09d;孕周为30~39周之间,平均为37.09±2.11周;早产儿104例,双胎5例,三胎2例;婴儿母亲年龄为20~39岁之间,平均为32.79±5.22岁;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82例。两组佝偻病高危婴儿及家属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婴儿均为我院出生,并顺利出院;(2)早产儿或多胎儿;(3)母亲精神状态良好,认知水平较好,可配合完成后期随访,接受健康教育程度较好;(4)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新生儿出生后有畸形或先天性疾病;(2)母亲有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3)不愿意參与本次研究或随访失败。
1.2 方法
对照组婴儿给予维生素D3干预,叮嘱婴儿家属在出院后满1个月时开始给予婴儿维生素D3口服(生产单位:青岛双鲸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33)。剂量为每日400IU。
实验组婴儿给予维生素D3干预,出院后满1个月时开始给予婴儿维生素D3口服(生产单位:青岛双鲸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33)。剂量为每日800IU。持续半年后改为每日400IU。以上药物婴儿家属均带药出院1盒,后期由家属自行购买。
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婴儿家属携带婴儿早期进行户外活动,每日0.5~1h,并尽量露出婴儿头面部及足部。鼓励纯母乳喂养,并提供定期儿童保健咨询。
1.3 观察指标
两组婴儿均在出生后1、2、3、6、9、12个月进行随访检查。统计婴儿是否出现多汗、不安、无原因哭闹等佝偻病神经症状,记录是否出现阳性体征。在婴儿6个月及12个月,采集耳血测磷酸酶活性,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正常值为6个月42.59~144.34u/L、12个月时为54.02~131.77u/L。
同时在婴儿6个月及12个月时拍摄手腕骨X线表现以综合判断是否出现佝偻病。统计两组婴儿乳牙萌出时间及1岁内前囟门闭合率。
1.4 数据处理
两组婴儿所有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血测磷酸酶活性及乳牙萌出时间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佝偻病发生率及1周内前囟闭合率为计数资料(%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婴儿均顺利完成随访工作,完成临床检查,数据资料完整可靠。且婴儿1岁内无重大疾病发生。
2.1 两组婴儿不同时间点血清磷脂酶活性
实验组6个月时血清磷脂酶活性值为96.09±21.98u/L;12个月时为101.87±19.57u/L。
对照组6个月时血清磷脂酶活性值为106.75±22.87u/L;12个月时为111.58±20.86u/L。实验组婴儿的不同时间点磷脂酶活性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婴儿的佝偻病检出率
两组婴儿均无中度和重度佝偻病发生,其中对照组发生轻度佝偻病14例,实验组发生4例。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婴儿1岁内前囟门闭合率
对照组婴儿1岁内前囟门闭合共89例,实验组婴儿为91例,两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婴儿的乳牙萌出时间
对照组婴儿乳牙萌出时间为7.12±0.78月;实验组婴儿乳牙萌出时间为7.01±0.88月,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佝偻病的发生因素
佝偻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童疾病,且为婴幼儿使其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尽管我国广泛推广了维生素D使用,且增加了儿童保健服务,有效的降低了重症佝偻病的发生,但是轻度佝偻病发生率仍较高。婴儿患病后多出现夜哭夜惊,并有浑身出汗,烦躁不安等情况,严重还会出现全身免疫力降低,高热不退,并容易引发腹痛和肺炎等情况。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由于维生素D主要来源为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其经过紫外线照射后转化。因此光照为预防佝偻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高危婴儿普遍畏风,家属尽管进行户外活动仍包裹较为严密,导致日照不足,引起维生素D缺乏。营养因素:维生素D在乳类、肉类和禽蛋中含量较少,而谷物、水果及蔬菜的含量更低,而以上物质均为婴儿常摄入的食物,如不能及时添加维生素D则可能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遗传因素:人类维生素D受体上的等位基因多与骨密度有关,I类遗传性佝偻病多缺乏25-羟维生素D3转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3的转化酶,引起维生素D的缺乏[3]。
3.2 佝偻病的预防及维生素D3应用价值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以降低发病率,减轻严重程度。而由于0~3岁为佝偻病发生的高危时期,尤其是1岁以内的儿童,需要给予外源性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3为一种脂溶性的维生素,在人体摄入后可以有效的促进肠道内钙的吸收,并诱导骨质的钙磷沉着,进而有效的防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4]。
而由于佝偻病的进展较为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因此容易忽视,早期诊断率较低,且在特殊婴儿中,包括早产儿、多胞胎儿、低体重儿中维生素D3普遍存储不足,更容易引发佝偻病的发生。鉴于以上情况,本研究对高危婴儿给予了不同维生素D3预防佝偻病。从临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剂量使用的实验组血清磷脂酶活性值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发生佝偻病比例更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说明大剂量使用有助于降低血清磷脂酶活性,预防佝偻病。
此外临床研究还发现,维生素D水平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均有重要的关系,并与免疫失衡有关。而维生素D的补充,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免疫水平,并增殖Th2细胞,且大剂量维生素D效果更佳明显。而免疫能力的增加,也可以降低婴儿感染等疾病的发生,提高体内营养摄入,减少疾病不良影响,促进钙离子摄入[5]。
既往临床研究对维生素D3大剂量使用仍持保守态度,部分学者认为频繁给药可能会导致婴儿代谢困难,会导致体内毒性,无法全部消化可能会引发囟门闭合过早等情况。
而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囟门闭合方面,两组婴儿无明显差异,乳牙萌出时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大剂量使用并没有增加不良反应的出现,对婴儿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维生素D3可以有效的预防小儿佝偻病,且大剂量使用效果更佳,对佝偻病高危婴儿效果更好,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应用。而在临床工作中为更好的预防佝偻病,需要加强对婴儿家属的健康指导,动态性的观察婴儿的表现,积极完成儿童保健服务,降低佝偻病等疾病的发生情况。
参考文献
王全光. 25羟维生素D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及超声骨密度在佝偻病患儿中的意义[J]. 河北医学, 2017, 23(5):867-869.
俞月梅. 不同剂量维生素D对预防早产儿佝偻病的影响及护理对策[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7(02):18-21.
刘婉. 0~7岁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03):590-592.
刘海容. 葡萄糖酸钙联合维生素AD滴剂预防小儿佝偻病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34):22-23.
刘玉昌, 沈红英, 刘秀芝,等. 25-羟基维生素D_3测定在社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 38(20):2941-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