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MOOC)在我国高校MTI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07-29裴念邓东元
裴念邓东元
一、研究背景
(一)慕课(MOOC)发展情况概述
“慕课”一词源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指大规模、开放、在线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相比,慕课课堂规模由几十或上百人扩大到了上万人。慕课的开放度由传统的高校内或高校间拓宽到了全世界,只要有网络,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参与课堂。在线方式打破了传统课程对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课余时间自行安排学习进度。近年来,随着慕课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以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慕课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探讨的热门话题。
早在2008年,史蒂芬·唐斯和乔治·西蒙斯就一起开设了关于“联通主义与联通化知识”的网络在线课程,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戴夫·科米尔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布莱恩·亚历山大根据这一课程首创了MOOC这一术语(陈肖庚、王顶明 2013)。直到2013年,中国各大高校如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纷纷加入慕课阵营,清华大学更是推出了第一个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在国内掀起了一波慕课热潮。慕课在国内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慕课这一概念和模式引入到国内;第二阶段是探讨如何将引入的模式本地化,使其与中国的教育环境相适应;第三阶段是各大中文慕课平台的建立和配套机制的完善;第四阶段即现阶段,对慕课的运用进行实践性反思。
(二)我国高校翻译硕士(MTI)培养现状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翻译硕士(MTI)专业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互通互联的关系,对外开放战略稳步推进,翻译技术也不断进步。这些因素使翻译工作量剧增,翻译的标准和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翻译市场迫切需要各大高校输出大量的高级翻译人才。
根据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从2007年至2018年,开设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从15所增至206所。各大高校的MTI培养模式学制多为3年,且多数学校以在校课程为主,校外实习为辅。学校开设必修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多为理论和实践两类。理论课程包括近代翻译史、翻译理论、中西译论导读等;实践课程涵盖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笔译实践等。选修课程多为中国语言文化与翻译工作坊(经贸、科技、外事等),还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文档写作、翻译项目管理、语料库建设等学科前沿课程。
二、我国高校翻译硕士(MTI)培养面临的问题
回顾MTI专业从2007年建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各大高校对其发展状况应当有理性的认识。目前各界对于这一学科的关注度较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MTI学科建设行列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学校层面
MTI是一个专业学位,但很多高校依旧没有跳出学术硕士的培养框架,沿用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忽略了专业硕士学位以专业实践为主导,重视应用的本质要求。许多高校对MTI学生的培养仍以外语教学为主,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此外,由于MTI专业的特殊性质,开设此专业对学校的教学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指出口译专业实验室应当有语言实验室和同声传译实验室,而笔译方向则应有多媒体化实验室,并且设备应配有成套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相关软件,但许多高校并未配备齐全。其次,实训基地也是MTI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部分高校缺少和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即便有,能提供的岗位也较少,最终多数学生成为了廉价翻译劳动力,在网络上接受翻译任务,完成后也得不到任何反馈。
(二)教师层面
MTI的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翻译实践、研究和教学经验。按照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要求,担任MTI核心课程和重要必修课程的教师中具有口、笔译经验的人数需达到教师总数的70.0%,承担笔译课程的教师必须有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经验,而口译教师必须具有20次以上的正式会议交传经验。部分学校由于专业开设匆忙,直接将文学或者语言学的教师安排为MTI的教师,相反,有着资深翻译经验的翻译工作者却因为高校体制限制无法进入学校给学生授课。此外,许多高校的MTI教学沿用外语教学的模式,学生用大部分时间学习理论知识,没有机会接触真正的翻译项目,甚至不清楚翻译项目的具体流程。
(三)学生层面
MTI不限定考生本科专业,不要求工作经历,成为许多应届毕业生的热门选择,所以“应届大学毕业生成为MTI入学学生中的大多数”(何瑞清2011:37)。此外,高校“连年扩招,来者不拒,只要上了录取线,一般都要录取,录不满就接受调剂”(李昌银 2013:52)。因而翻译硕士的“入学分数往往比传统学术型英语硕士低”,造成“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何瑞清 2011:40)。入学学生的语言功底、对翻译理论的掌握及翻译经验良莠不齐,导致教师很难在课堂上统一把控,有的高校甚至需要开设语言基础课程作为选修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按时、保质地完成培养目标。
三、我国高校翻译硕士( MTI)慕课( MOOC)的建课情况
许多高校将慕课视作一种新兴教学方式,与各大慕课平台合作将慕课运用于教学。目前,慕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本校教师推出的在线课程——学校教师组成慕课团队,教师根据多年授课经验将上课内容模块化,利用学校的硬件设备录制在线课程;另一种形式则是教师选择知名院校的慕课课程作为授课的部分内容,再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补充与拓展。慕课在教学中的运用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和知识传教的精确性,又确保了学生紧跟教师的节奏。
近几年,慕课的课程范围得到扩展,涉及文科、理科和工科多个领域,笔者根据对我国各大慕课平台的调查分析发现,尽管翻译作为一个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的学科,但MTI慕课却并不多见。调查方法为:选取8个学生使用率较高的慕课平台,先统计每个平台的课程总数,再对关键词“翻译”进行检索,检索数据如下图所示。
中国8大慕课平台课程总量与MTI慕课情况统计图
截至2019年1月10日,MTI慕课数量较多的平台是中国大学MOOC(51门),其次是MOOC中国(27门),学堂在线(23门)。而MTI慕课在平台总数占比最高为中国大学MOOC,为2.4%,最低为好大学在线,仅占0.1%。在调查过程中,笔者进一步发现国内尚无慕课平台能系统和完整地提供文学翻译、科技英语翻译类MTI基础课程,以及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技术文档写作类具有学科前沿性的课程。总的来说,国内慕课平台上与翻译相关的慕课数量很少,MTI慕课更是凤毛麟角。
四、慕课( MOOC)与高校翻译硕士( MTI)教学的结合
(一)认识慕课在高校翻译硕士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慕课作为一种交互型学习方式,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课程学习。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视角审视慕课的价值,利用慕课完成角色转变。教师在慕课中设置即时测验题,使学生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学习,同时也能及时得到教学质量反馈。学生若在课后遇到翻译问题也可在平台上提出,并由教师及同学解答。同时,学生所提的问题及其他学生的解答有助于教师反思,也能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教互学风气。各大高校在MTI办学过程中应重视慕课的使用,将慕课的形式与教学有机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实用性。MTI慕课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部门应对MTI慕课进行统筹规划,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
(二)运用“理论+慕课+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而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实践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单一的慕课教学模式也存在弊端,如学习者自由度高,导致其学习主动性降低,从而造成慕课学习完成率低。
“理论+慕课+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本质是将传统课堂与慕课教学相结合,能有效避免单一教学模式所暴露的问题。传统课堂侧重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由点及面,以消除学生的知识盲区;慕课教学则侧重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视野。
此外,学校可以聘请合作单位的资深翻译通过慕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大量真实项目的经验,按文本类型(经济、法律、医学、机械等)板块化,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传授翻译技巧。与此同时,高校应与一些大规模翻译公司进行长期合作,开展线上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翻译项目。翻译公司也应为线上实习的优秀译员提供线下实习的机会。
(三)搭建共享的翻译硕士慕课平台
教育资源不均衡一直是我国教育行业存在的问题,而慕课自身所具有的开放和共享的特质将为改变现状提供一个契机。高校间可采取校际合作,共同打造高质量的在线课程,实现MTI慕课资源共享。校际合作不仅能促进各大高校对其发布的慕课质量进行严格把控,还能实现同类课程资源的对比和竞争。同时,高校间协同创新能满足不同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学习需求,也能促进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产生思想碰撞。此外,高校间还可以采取“特色联合”的模式,理工类院校可以推出与理工学科相关的精品课程,如科技翻译、机械翻译等;法律院校可推出与法律翻译相关的课程;医学院校可以推出病例翻译、中医翻译等课程。这样的联合既能惠及学生,又能使各高校的翻译硕士办学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
结语
翻译硕士(MTI)人才是目前市场上亟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但大多数高校慕课的运用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尚未出现将MTI学科与慕课相结合的成功先例,所以各大高校的MTI办学点应把握好慕课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点,利用慕课加深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有效带领学生积累知识,提升翻译能力和职业素养。与此同时,慕课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还需要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与学生互动交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