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因素评价研究

2019-07-29徐大丰

山东工会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市民化意愿农民工

徐大丰

(山东交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一、引言

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有了多方面的发展,但相较于城市的飞速发展而言,农村出现了其发展不充分与不平衡的问题(见图1)①。党的十九大报告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项战略是继我国新农村建设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是着眼于解决新时代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矛盾的重大举措。在当今这个新时代,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清除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障碍,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等,是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活动的必要前提。刘合光和贺雪峰均指出,乡村振兴的蓝图是能够靠减少农民工数量同时提高农业规模及其效益,将乡村引向城镇化和城市化,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及农业规模化与现代化的转变[1]。农民工市民化具体实现过程是指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有序推进,让农民工逐步流入城市生活就业,继而融入城市并转化为新一代城市市民的过程。这伴随着的不仅是农民工个人实现在职业上的转变,更是我国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是现代社会人口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更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和增加农民工收入。然而在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于各个方面的阻碍,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部署乡村振兴各个要素有效聚集、流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有利于科学有效地开展乡村振兴,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潜力。具体而言,就是将各有关影响因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从而判断出众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进行排序,由此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通过要素优先性依次解决主要障碍和问题,进而为分类指导各地及各部门乡村振兴进程提供参考。

我国当前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在研究方法方面,针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农民工留城意愿研究方法展开的,虽然两者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2-8]。但当前研究工作并没有将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与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严格区分,因而难以精确把握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处理方法。在研究数量方面,民工市民化意愿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1-16]:

1.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促使农民工投身于农业以外的各行各业,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转变,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任何一项具体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共设施、交通运输、就业范围等承载能力有限,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转变。

2.农民工整体素质。对于我国大多数的农民工来说,自身素质不高是农民工向市民化转变的第一道障碍。农民工整体素质包括了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这三个方面。受历史原因和农村客观条件所限,农民工思想观念和现有研究针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多,而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在研究对象方面,由于绝大多数研究数据采集时间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导致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因此,本文将采取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影响乡村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各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排序,以期为今后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评估提供参考[8-10]。

图1 2006年以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家庭收支情况部分指标对比曲线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构建

(一)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

结合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本文把影响农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市场竞争素质低下,法律和政治意识淡薄,并且与市民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差异是最为强烈的。较低的自身素质既不利于农民工就业和维护自身权益,也不利于农民工市民化在观念上的转变。

3.政策制度环境。在我国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制度性障碍因素有很多,如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等均较为严重地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现行户籍制度的规定使得农民工无法享受市民在城市里享有的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住房补贴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与权益,从而缺乏对城市的责任感。

4.居住环境。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与市民双向互动的过程,农民工能否顺利达成市民化的转变受到了农民自身和城市环境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社会资本的不足导致了农民工城市自我认同的缺乏,过客心理使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不愿意积极主动介入城市社会,不愿意主动吸纳城市文明,加剧了短期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发生。其次,政府、市民和企业等大多都对农民工存在着矛盾的心理和认识上的误区,由此把农民工当作城市问题的来源,从而削弱了对农民工的城市认同。

(二)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通常将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因素组成的集合,称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体系。本文建立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着以下原则,而后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个因素进行评价。

1.区域系统性原则。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需要能够全面地反映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衡量研究对象所处的实际情况,要从特定的区域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其次是评价体系需要能够将整体情况反映出来,需要针对评价目标要求和内容形成层次分明且逻辑严密的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

2.动态适用性原则。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能够静态地反映考核对象的发展现状,还要能够具有动态性,可以衡量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段的变动情况,并且要求所选指标在较长的时间具有实际意义。与此同时,需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现实情况,尽量做到精简的指标数量,并且能够适应于评价人员对指标的判断从而进行实际操作。

3.可量化层次性原则。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进行评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是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持的。设置评价指标时需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各个层次间的支配关系并且各自都要有明确的内涵,按照层次递进关系组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并且相互关联的整体,由此便可具体衡量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和确定指标权重。

4.科学目的性原则。在构建评价体系时,需要能够较为科学性地反映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做到指标概念精确,且各指标间无强烈的相关性,并且能够尽可能地避免或者消除各种显性的包含关系,或者相对隐含的相关关系。与此同时,该体系需要紧紧围绕着评价的目的来展开,客观描述评价目标对象的本质结构和组成要素,从而实现服务于评价的目的,为评价结果的判断提供依据。因此,构建指标体系时,需从反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目的出发,了解和把握各项指标是否为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因素。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则是指针对各类不确定性事物利用模糊数学理论,进行定量化研究得到较为客观且符合事实的评价,并且逐对象进行评判,对被评价对象有唯一的评价值,不受被评价对象所处对象集合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解决其他相关模糊性问题[17-1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判断具有较强的模糊性,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分析得到科学可靠的分析结果。

1.因素集

影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各因素组成的集合,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集,记作U={u1,u2,···,ui},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

2.评价集

建立评价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V={v1,v2,···,vm},即评价者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做出的各种总的评语集。

3.指标权重分配

由专家对各层因素关于上层某一准则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表-1),继而使用1-9比率标度(表-2)将定性的数值转换为定量指标,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 W={w1,w2,···,wn}。

表1 比较矩阵表

表2 判断标度定义

4.构造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对每一个单因素Ui∈U都作出判断,得到U到V的模糊关系R=rij,由此得到一个模糊矩阵R:

5.综合评价

根据各因素权重得到综合评价结果:B=W·R,进行矩阵合成运算后,取数值最大的评语做为综合评价结果。

三、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一)评价体系构建

图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二)评价集

对于上述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评语集V={v1,v2,v3,v4,v5}。具体如下表 3 所示。

表3 评价指标的标准分值表

(三)权重分配

首先对一级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主因素判断矩阵和因素权重

经计算查表,CI=0.017,RI=0.58,CR=CI/RI=0.029<0.1。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这说明在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主因素判断中,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占40.1%,农民工整体素质占26.9%,政策环境占19.6%,居住环境占13.4%。记为权向量W=(0.401 0.269 0.196 0.134)。

同理,根据以上步骤求解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分别得到表5、表6、表7。

表5 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判断矩阵和因素权重

经计算查表,CI=0.05,RI=1.12,CR=CI/RI=0.044<0.1。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由此便说明了在判断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中,农业发展的影响占27.1%,非农产业发展占19.5%,城镇化占53.4%。

表6 农民工整体素质因素判断矩阵和因素权重

经计算查表,CI=0.05,RI=1.12,CR=CI/RI=0.044<0.1。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这说明在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判断中,科学文化水平的影响占46.6%,城市生活能力占34.4%,就业能力与收入占19%。

表7 政策环境因素判断矩阵和因素权重

经计算查表,CI=0.017,RI=0.58,CR=CI/RI=0.029<0.1。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这说明在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判断中,人口迁移政策的影响占6.8%,就业政策占18.4%,社会保障体系占37.9%,相关服务占36.9%。

表8 居住环境因素判断矩阵和因素权重

经计算查表,CI=0.017,RI=0.58,CR=CI/RI=0.029<0.1。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这说明在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判断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占6.8%,人文环境占18.4%,社会环境占37.9%。

由此,得到各二级指标的权重集,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权重集w1=(0.271 0.195 0.534),农民工整体素质影响因素的权重集w2=(0.466 0.344 0.190),政策环境影响因素的权重集w3=(0.068 0.184 0.379 0.369),居住环境影响因素的权重集w4=(0.299 0.344 0.357)。

(四)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确定因素集U中各因素对应于V中各种评语的隶属度Ri矩阵如下所示:

社会经济发展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农民工整体素质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政策环境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居住环境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五)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模糊理论的性质,分别对权重集进行模糊变换可得:B社会经济发展=[0.312,0.280,0.408],B农民工整体素质=[0.460,0.312,0.228],B政策环境=[0.139,0.201,0.341,0.319],B居住环境=[0.299,0.343,0.358]。

四、结论与建议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向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过程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来自外界环境与农民自身方面的阻碍。通过上述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产生影响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背景下,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主要因素依次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城镇化水平、农民工整体素质下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政策环境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城镇化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程度是最大的。根据本文所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给出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权重度量,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在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整体影响因素中占40.1%,同时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在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中占到了53.4%。其次是农民工整体素质影响程度在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整体影响因素中占26.9%,同时农民工科学文化水平在农民工整体素质影响因素中占到了46.6%。再者是政策环境影响程度在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整体影响因素中占19.6%,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在政策环境影响因素中占到了37.9%。居住环境因素在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整体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其影响程度在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整体影响因素中仅占13.4%,同时社会环境在居住环境影响因素中占到了35.7%。

有序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任务,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不断结合实际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目标。因此,根据本文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认为应该从城镇化水平、农民工科学文化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几个方面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体相关建议如下:

(一)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需要政府和地方提供大量的公共服务和资本支持,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实施提供经济基础。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投入力度,从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便利。

(二)提高农民工思想认识水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一个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相互接触融入的过程。多方面开展调解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误解活动,肯定农民工在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农民工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农民工自身而言,也需要积极参与各项城市社会文化活动,加强对城市的认同感,不仅要在身份上实现农民工向市民化的转变,更要在心理上实现从“过客”到“主人翁”的心态转变。

(三)制度创新,改善制度环境。通过一系列的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政策改革,改善整体政策环境,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困境,推进市民化进程。采取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措施,在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制度障碍,让农民工真真切切地过上现代化社会所带来的便利生活。

注释

①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收支不平衡。在收入端,农村居民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例基本维持在29.9%-39.8%之间,在46个季度的统计期内,均值为35.1%。在2010~2012年间,处于历史高峰期,但仍未超过39.8%的上限记录。在支出端,农村居民支出占城镇居民支出的比例维持在38.2%~53.7%之间,在46个季度的统计期内,均值为44.4%。

猜你喜欢

市民化意愿农民工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